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40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历史] 通州段沿河码头

[复制链接]

1068

主题

5504

帖子

491

八通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6109

暖阳志愿者美食达人育儿达人2015喜羊羊猪猪侠金牛座(4/21-5/20)双子座(5/21-6/21)同生缘八通官方最佳活动组织奖探店先锋队员美食达人Super麻豆摄影达人购物分享之星甜蜜爱人爱show低碳达人闪耀童年

注册时间
11-9-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罗儿 发表于 14-10-11 16:5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通州城位于大运河北端,是水运汇集之所,自金代迄清末700年间,曾有过多座码头。这众多码头,转输的粮米、贡品、民生日用之需、各国的物产、奇珍异宝,数以亿万计。更有众多商旅、达官显贵、友邦人士在通州地区舍舟登陆,自通州西上帝都。这众多码头,曾为北京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通州最古老的码头,是金代在州城北门外设立的闸河口码头,元代时因修成通惠河而废。闸河口码头是明、清时期石坝外河码头的前身。
《金史·河渠志》载:金王朝在高良(梁〉河上建闸, 为使溯潞水(今北运河)北上的粮船,能在通州城北西转入闸河,再逆河西上中都。但由于闸河(今通惠河)地势较潞水高峻,留不住水,因而水少沙多,船常被淤阻。“凡十余日方至京师”,“其后亦以闸河或通或塞,而以车挽矣”。为从事陆挽车载,金人就在闸河口南、潞水西岸设码头,将征调之粟卸船装车,陆运至中都,或暂储于建在州城南高地(今新华大街中段南〕、太仓(今中仓小区北部)等三仓中。
元代,通州城南北各有一座码头。一座在紧邻南城垣的通惠河南、通流闸西(今新华大街中段中间正对燃灯塔处),称仓码头。储于通州的官粮就从这码头卸船,沿石级上南坡,运入元王朝在太仓等三仓之东建的八座仓廒。另一座在城北三里余坝河口南,深沟村西。向通惠河转运积贮于乐岁等五仓新旧粮的船只,就从这码头装船。
明代自永乐年间(约1417)至嘉靖七年(1527),通州城内有两座码头。一座是沿袭元代的仓码头,为永乐年间建的中、东仓转运粮米的船只在此处卸米。另一座位于西水门东南、通惠河南岸(今车站路北端),为永乐初年建的西仓、以后建的南仓转运粮米的船只,在这码头卸米。
通州城南张家湾东,通惠河左岸,还有分别称为上、中、下三座码头,是运往京仓粮米卸船装车之处,运往通仓粮米倒换剥船之地;也是皇家专用石料、部分木材卸船转运之所,一些百货也汇集于此,北上、南下商旅也在张家湾登陆或乘船。
嘉靖七年(1528),吴仲等人治理通惠河后,漕运船只不再“且自张家湾即入闸河(通惠河)、经闸叁肆,方抵通州”。而“俱由大河(北运河)直抵通州城下”,在州城东、北二关分别卸下储于通、京各仓之米。自此以后,通州城内及张家湾各个码头,都因之而失去作用,代之而兴的是“沿河六(座)码头”。这六座码头一直使用到清光绪27年(1901)漕运停止。
明中期至清末通州的漕运码头是石、土二坝。漕运时期,二坝名声远扬。二坝通州北关石坝、东关土坝。二坝同是既挡水又兼作码头,但分别用石、土筑成,故名称有别;二坝北、南相连,同是漕粮汇集转运之所,同为通州繁荣、北京城的建设与发展做过巨大贡献。石、土二坝当年盛景概况,从清人江萱所绘《潞河督运图》中可窥见一斑。2003年出版的《通县志·漕运》所载《清代运河图(局部)》,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石坝葫芦头、大光楼及土坝位置。过去人们常将石、土二坝统称为“通州”坝。通州坝之名朝野咸知。
一、石坝里、外河码头
说到通州漕运码头当以石坝为先。《日下旧闻考·通州二》记:“石坝在(通)州城北门西侧,嘉靖七年建,京粮从此盘入通惠河。”《通惠河志》记:嘉靖七年吴仲治理通惠河时,在通州城北通惠河东端(燃灯塔北,今西海子公园葫芦湖东岸〉用大条石“新筑石坝一座,高一丈六尺,长二十丈,阔十一丈”。这座宽大的石坝,既可阻断河水东流,又兼作码头。通州城北通惠河又名里河,这座石坝就成为里河码头,功能是装船,就是将自运河边背负而来的粮米装人“剥船”,逆通惠河西上运至京城。石坝之西开有泊船潭,以便剥船停靠。因潭似瓢萌芦,人称之葫芦头。葫芦头又是里河码头别名。
通州城东运河又称外河。外河沿北段、通惠河口南,是金代闸河口码头旧址,明嘉靖七年后又辟作外河码头,南来运载储于京仓粮米的船只,在此验粮、起米卸船。明嘉靖中后期,在外河码头高坡上,背城面河处,建有突兀轩敞,匾额曰“大光”的楼阁。扛夫自楼下肩扛背负,将米运至葫芦头。清乾隆间,曾在坐粮厅当过差官的冯应榴,在《潞河督运图》背后书:“由大光楼下,背负而入通惠,肩踵相接,日数万人(次)。”通州童谣有:“外河卸(米〉,里河装(船〉,两个大(子儿)扛一趟……”都是述说当年石坝虽分别有里河码头与外河码头,但是一个整体,里、外河码头相互依存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当年吴仲治河时原旨。
当年南来运载“正兑”粮米船只,认大光楼为标志物,而以较楼建成时期为早的石坝称之。通州人多以石坝楼或坝楼呼之。
石坝里、外河码头,成为衔接通惠河与北运河的漕运码头。解决了金王朝未解决的因闸河“地峻而水不留”,“舟胶不行”问题。也解决了元代因开通惠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影响“大都至通州的北线运河”一坝河,“不能胜舟”的尴尬处境。更使明王朝摆脱了“河流渐淤……累命疏之,功不果就。”仍照旧车载陆挽,京仓无储粮,国库空虚的难题。
石坝两码头,每年东收、西送大量粮米至京城。明嘉靖间每年运京仓粮米250余万石,占年征运漕粮总额近十分之七。清代每年运京仓“正兑”“原额”糙籼米330万石,无常例的“改征”粮十余万石,“实征白粮十万石有奇”。占年征运漕粮总额十分之八以上。清王朝靠这些粮米过活,养活八旗子弟,也在青黄不接之际,米价上扬之时,向商民平粜粟米,以平市价。石坝关系到王朝安危,所以自明至清对漕运码头非常重视,尤对石坝更为青睐。大光楼的建筑,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点。
大光楼建在有券洞的高台上。台北侧有一小院落,房屋数间,是下层官吏办理漕务处。台上是三开间,进身是前后带插柁的两层楼阁,颇轩敞。一层内设公案、圈椅,是仓场总督及其僚属处理公务处。廊柱悬有楹联,含意深远,蕴藏着运河文化。联中任一词句都有深刻内涵。如“七十二沽”,可理解为东南望海口、江南,粮艘联翩而来。“燕云蓟树”,可以认为是向北看,广阔天地,大好河山。两短句互为表里,还有更深层意义。楹联辞句之美,含意之深,引人遐思,引人入胜。如更上一层楼,越过雉堞,纵目四方,可观漕运胜景、通州城郭、郊垧风光。北有白、富会流,浮桥横架,是北运河起点、京杭大运河北端。乾隆十七年(1752)过通州浮桥〈御制)即景诗句有:“飞梁架水响梢东,转漕连艘此处通。”俯视万舟骈集,粮艘联翩;东眺旷野平开,隐隐山影中一峰独秀;西观燃灯佛塔,塔下是流自皇城内苑凤沼之波,直抵石坝之下。此处是漕运京粮要津,南望州城中巿井辐辏、房舍鳞集栉比;城东北处脊螭微露,那是元代为漕运而建的天妃宫;偏西有寺、观、孔庙;稍南魁星楼高耸、鼓楼峙立街中。
大光楼,也称石坝楼,是京杭大运河北段标志性建筑,是漕运时代产物,是管理漕运官吏处理漕务之所,更具文化内涵,惜在1900年与吴仲所筑石坝,及潞河神庙,同毁于八国联军炮火之下。前辈曾言:国大治之日,石坝和坝楼必将有大用,复建后,规模将胜于昔,会更加壮丽巍峨。这也许就是老一代通州人做的运河梦吧。
过去通州人习惯上不只将大光楼称石坝楼,还把石坝范围内一些机构也冠以石坝之名。位于大光楼之北(今通惠河口南街头公园处),负责检验量米器具的机构,称“石坝掣斛厅”或“石坝官厅”。位于通惠河之北,督催转运漕粮的州判督漕公署——“石坝公馆”,称“石坝衙门”或“石坝大官厅”。管理装米布袋的叫“石坝下袋厂”。暂存粮米和役员歇息的号房,叫“石坝号房”。冠以石坝之名,是为与土坝相应机构有别,也表达了老一代通州人对石坝的喜爱。
老通州人对石坝的感情还表现在“祭坝”上。祭坝活动是因为纪念吴仲而兴起,逐年热烈起来,成为通州过去一项大事。官、商、民倾城而出,运丁、船户等皆参与,吴仲所修石坝为举行仪式处,庆祝性活动一直延伸至东关坝口南,观者如堵。祭坝每年两次,尤以春祭更为隆重热闹。举行春祭后,就开始验粮起米、转运漕粮,所以春祭又叫开漕节。漕运一开,熬了一冬的人们又可以凭能耐挣钱养家糊口,又有钱可赚了。(插八国联军入侵后萧条的东关沿河码头)
从春祭直到人冬前,从外河码头到里河码头,只要是空闲地就有卖吃食的摊案或平板独轮车,摊主们吆喝声声,热闹非凡。老人们说,当年各式各样吃食数不尽,说不完。香油炸的大炉篦子夹小枣切糕,可口又禁饿。通州豆汁,酸中带甜,爽口、解渴、去火。鲇鱼烧焦溜鱼段,外焦里嫩,解馋又不贵。挎篮卖的墩饽饽、糖火烧,买了就吃,扛米填肚子两不误。这大运河边,通惠河旁,自明至清,汇集了全国各地好吃又经济实惠的多种吃食,今天有的销声匿迹,有的发展成通州名吃。如今,有关石坝的一些建筑、节日活动、饮食都已成为陈年旧事,逐渐被遗忘了。恢复这些旧东西,或复建历史遗痕,对认知漕运文化开拓未来不无益处,也是关心、热爱通州乃至大运河人们的心愿。
二、土坝码头
通州另一座漕运码头是土坝。《通州志略》记:“土坝在东城角,防御外河,通粮就此起运。”州志的记载是嘉靖七年后,运载储于通州各仓粮米船只,由大河直达通州东关,就在州城东门外,为防御外河之水用土筑的南北向堤坝处验粮、卸粮,再用车载,穿州城、过闹市,入中、西、南仓。这条防水土坝从此又成为漕运码头。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郎中于仕廉,在土坝西北开挖泊船湖,又向南开挖,连通出东水门的通惠旧河一东城濠,又在城东南角建新闸,节制城壕水南流。驳运粮米船只,自土坝南行经东城濠,转南城濠,到旧城南门桥旁,将粮米卸船装车,入城西行,经南仓街,进中仓南门交纳。剥船自旧城南门西行,到新城南门桥边卸粮装车,入城后西向就是南仓东门,北行就是西仓南门。粮车分别入南、西仓卸粮。
嘉靖年间,土坝每年卸船转运至通州各仓漕粮145万余石。到清乾隆时,年运抵土坝“改兑”米50至70万石,还有部分“白粮”。这些粮米全部运到中、西二仓存储,作为俸米,供王、公、大臣自行到通州领取。土坝所在东关地区,有大小粮栈、货栈、粮店数十家,饭铺、酒馆、娱乐场所林立,吸引了客商、运丁、纤夫各类人等,或出售、或采购粮米,更多的是奔这热闹的场所来游逛。过去通州有“吃、喝、玩、乐去东关”之说。明清两朝,自通州城东南以至城东北,由于行旅往来与运货和运送修建皇宫砖木及皇帝御用物品之要,先后还形成四座功能不同的码头。
三、卸货场码头
通州各商家的专用码头是卸货场。卸货场位于土坝北、石坝南,只有漕运船只才准到达的两坝之间(今天后宫胡同东口外一带)。这里卸的货,都是漕船随粮携带,朝廷特许过税口不纳税的南方“土宜”。卸货场内靠东城处有家江苏局子,专代客商采购、托运往来货物。当年通州各商家所售南货皆仰给于此,有些通州土特产也由此处南运。
南来货物有竹篓装的茶叶、潮白糖、黄松糖,有金华火腿、南京板鸭、泥裹松花蛋、酱豆腐坯子、绍兴黄酒等。海产品有百姓经常吃的虾皮、卤虾酱、咸带鱼,春夏之交更有鲜黄花鱼。江西瓷器、苏杭绸缎、江浙印染的花布、河北高阳土布也随船而来。湖笔、徽墨、各色纸张、大漆、生熟桐油、桕油大蜡、竹货、广钟、洋钟等各种用品繁多。
商家将货物或车载人扛,经东门外北小门入城, 或委托运漕粮剥船在土坝循城濠进东水门,到闸桥(通流闸东)南、北卸货。
通州南货质地良好,品种多,价钱便宜,货源充盈,又信守“童叟无欺”商业信条,吸引了京东各县人都到通州购买东西,甚至京城有些宅门、住户也到通州选购物件。通州能有这样商业优势,全赖卸货场地利之便。
自卸货场南运的货物以东关各粮栈收储的杂豆、谷物为大宗,还有通州卫天利作坊制作的,以古朴见长的景泰蓝小件,通州万寿宫染房用特殊方法染制的一面黄、另一面红或绿的厚土布,南大街熟皮作坊加工质地良好的各种熟皮货。返南粮船也将通州名药霍家膏药、八里桥龟灵膏带回家乡。
四、罗家口码头
通州客货运码头在罗家口(今江米店东)。罗家口地处土坝南、立有御碑的黄亭子坝口外。明、清时期有众多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读书士子、外国学者、各国使节,乘船北来,在此舍舟登陆,顺东关大街进入通州城,有的在城内寓所暂住,有的由京通石道进京。走水路南去的达官显贵、行旅客商,也在此登舟,或坐官船、或乘客舫、或搭南返空船。南来漕船为京城商家携带的各色南货、洋货,也在此处卸船。输往南方各省京货,也有不少在此处搭船起运。
当年自罗家口通往前门,有条商用大道,也叫京通驼道。这条道上自深秋至早春,一串串骆驼络绎不断;暑热伏天,一辆辆畜力车辆往来奔波;间有人肩扛背负,气喘吁吁赶路。这些骆驼、车辆、人,都在为前门商号运输货物。
罗家口不只在南北经济交流、人员往来上有它独特的作用,也为通州留下许多传说:乾隆下江南,南看瞧(乔)庄,北看龙望(旺)庄;漕运总督巡漕一闭(毕)眼(兖);利马窦见圆馒头;西关修天主教堂……这些故事都发生在罗家口。
五、下关码头
通州货运码头是下关。下关地处州城北门外、运河西岸,南邻通惠河口,北距温榆河、白河汇流处一里左右。自明永乐十五年(1417)起,修筑皇宫所用大根木料、金砖,溯运河北上至此,再由板桥河汊西运,入通惠积水,转而南入通州城北通惠河,直达大通桥下。拖运不及的大木,贮于北高坡上皇木厂内,金砖储于近大河的金砖厂。官用民需的海盐,也从下关北边盐滩卸船。粮船带来的南方货物,骆鸵驮来的西北物产,也在下关一带交易。下关逐渐成为与口外贸易的货运码头。
当年下关整年人流不断,一片繁忙。自春至秋,南来漕船带来大量茶、糖、绸缎、瓷器、手工制品等,还有些西洋货。返南空船则将口外货物带回南方。从深秋至早春,成队成队驼铃叮当的骆驼,远自漠北,经张家口,过京城北,进入通州。这络绎不绝的驼队,驮着数量可观成捆“生皮”、方桌面似的“口碱”、味极鲜美的野生“口蘑”、品种杂多的粮、豆等口外货,还有俄国毛织品,到达下关一带卸货。返回时把大批南货驮回西北。
紧邻下关的北关大街〈今通榆大街)一带,当年开着许多店铺。在街南端向西,栅栏口内有钱庄、当铺、银炉。大街上有酒馆、饭铺、杂货店、面铺、菜床、草料屋子、炒货屋子、点心铺、澡堂子,兼糊冥活、风筝的画铺等,挂牌的祖传世医、兽医、治红伤、揉伤捏筋骨的先生,清末还出现西医。最多的是骆驼店,较出名的有18家。这些骆鸵店招待驼队老客和拉骆鸵的食宿,饲喂骆驼,也代客存储货物。店内还有“跑合搭桥”的中介人,代客销售、购买货物。驼店不仅伺候客人周到热情,更靠诚信为本、和气为先做买卖。各家生意都很兴隆,就连东家是俄国人、专做外口生意的“赛宝斋”也找骆驼店作代理人。
下关是连接江南与口北的商业码头,是大运河经济网络向更远的北方延续的中转站。下关使通州北关更加繁荣。
六、黄船坞码头
通州城北黄船坞是皇家专用码头。在北运河起点西一里余,温榆河大湾、小湾处。《日下旧闻考·通州二》载:“通州城北五里,有黄船埠,河水潆洄,官柳阴映。永乐中设黄船千(十)艘,以其半轮往江浙织造,俗称黄船坞。”明人有诗咏此:“御舟连泊俯清漪,垂柳阴阴翠作围。凤彩龙纹壮图画,鸥沙鹭渚湿烟霏。”绘着凤彩龙文的黄船,自京杭大运河轮番去江浙一带,运回专为皇室织造的锦缎、罗绮彩帛、绣品等。这些精美绝伦的丝织物除皇家享用外,皇帝还赏给少数民族首领,或赐予有功文臣武将。
清乾隆间,黄船移驻天津,但冬春时节,仍有黄船十数艘来此停泊。给皇帝运送贡品的快船、南方省份缴户部税银的船队,每选中此处,夜间秘密靠岸卸船,再押运京城。
通州八景中的“柳荫龙舟”就是此处。岸柳低垂,河水清澈见底,有鱼、虾、螃蟹,渔船往来撒网捕捞,也是游泳消夏休憩的好地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5-22 17:44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