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4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历史] 通州仓廒

[复制链接]

1070

主题

5506

帖子

491

八通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6167

暖阳志愿者美食达人育儿达人2015喜羊羊猪猪侠金牛座(4/21-5/20)双子座(5/21-6/21)同生缘八通官方最佳活动组织奖探店先锋队员美食达人Super麻豆摄影达人购物分享之星甜蜜爱人爱show低碳达人闪耀童年

注册时间
11-9-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罗儿 发表于 14-10-11 16:5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元、明、清四代王朝,都依赖漕粮供应京师。漕粮关系到官俸、军饷、民食大计,关系到京师的安危和朝廷的存亡。故此京师就必须有数年粮储,才可使六军、百姓不必待新漕举炊;才可在歉收年份,不致影响京师米价;才可备急时有所供。为此就必须在合适之地建置仓廒。通州是漕粮汇归之处,城南又临一块平展高地(今新华大街中部南)是建仓设廒理想的地方。那时“粮储抵通,分贮京通二处”,通州仓有天子外仓之称。
据光绪《顺天府志·仓库》记载,通州金代所建的粮仓,有丰备仓、通积仓、太仓(现在中仓小区北部中间)。此说亦散见于《金史》。那时漕粮数较少,通州粮仓的作用是收受漕粮,存储一时,再转运京师。
元代漕粮到通州由至元二十年(1283)四万两千余石,到天历二年间(1329)增为三百万石以上。五十年间猛增八十余倍。《元史·河渠志》记载:大德六年(1302),“京畿漕运司言:岁漕米百万,全藉船坝夫力。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计二百四十日,日运粮四千六百余石。”运至通州的漕粮,当年不能全部转运京师。因此,通州仓还要担负长期存储漕粮任务。元代除承袭金代所设三仓外,又设有十三仓:有年仓、富有仓、广储仓、盈止仓、及秭仓、乃积仓、庆丰仓、延丰仓、乐岁仓、足食仓、富储仓、富衍仓、及衍仓。元代仓廒建在何处?据《元史·河渠志》载:通州城北深沟村(今城北坝河口一带)西有乐岁、广储等五仓。另外八仓在太仓以东地带(今新建街两侧)。
元末明初,通州城池与仓廒尽毁于战乱。洪武元年(1368)孙兴祖在通州城旧址上南扩,重筑城垣(后称旧城)。朱棣在夺取皇位后,决定迁都北京。《日下旧闻考》记:永乐七年(1409)在旧城西门外南侧(今佟麟阁街两侧)建仓,后称西仓;永乐中期在旧城南门内西侧元代仓廒址上(今新建街东侧)建仓,后称中仓;在中仓东南又建一仓,后称东仓。东仓在隆庆三年(1569)并入中仓。故习惯上又将中仓称为“东仓”。
南仓何时所建?据《天府广记》记载:“宣德四年(1429),益增修京、通、淮、徐等仓。”七年后即“正统元年(1436),定所增通州大运曰中仓、曰东仓、曰南仓、曰西仓……天顺四年(1460),即通州西仓之南草场置大运南仓。”据此可知,正统元年(1436)定所增通州仓中即有南仓之称。天顺四年(1460)置大运南仓和添设南仓,含意显然是增置增添南仓的仓廒,是扩大南仓,而非新建南仓。南仓建仓时间当在宣德四年。
天顺五年(1461),“复增通州大运仓百间,而南仓设北、东二门,余仓皆三门。”明代中期通州四座粮仓,有廒七百零二座。那时每座廒储正粮一万二千石。据此计算,这些仓廒可储粮八百四十二万余石。这还未将一千四百六十六个囤基所储漕粮计算在内。真可谓“兑运方盛,岁额日益广”,仓满廒溢。
通州仓廒之所以增加,主要是因为漕粮的增加。如在永乐年间(1415~1418),实入通仓漕粮不过一百余万石,占漕粮总数的三分之一;到了正统元年(1436),通仓年收储漕粮三百万石,占漕粮总数的十分之六;到隆庆初年(1567),通仓年入仓漕粮三百三十余万石,竟达漕运到通漕粮总量的十分之七。另一原因是由于采取官、军自行到通领取俸饷,或以折银方式发放俸饷。这样做,客观上增加了通仓粮储。漕粮之所以逐年增加,是由于粮赋的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封建王朝统治地位稳固,从而逐步改变了立国初期向农民采取的让步政策。
清代初期,沿用明代在通州的中、西、南三座粮仓,另外在城北皇木厂(现属永顺镇)设立“兵米厂子”,专供守护东陵兵丁所需粮饷。乾隆十八年(1753),裁撤南仓。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本朝定制,通州置二仓,一曰大西仓,一曰中仓。”乾隆时,两仓共有仓廒四百余座。光绪《顺天府志》载:光绪间,“通州中仓计九十八廒……西仓计一百二十四廒。两仓共计二百二十二廒。”比乾隆时减少不下二百座。按乾隆三年“每廒贮米万石”计算,通仓较清初要减少二百余万石粮储。
通州仓廒的减少,是由于漕粮逐年减少。减少的原因是:(一)由于淮河决口,漕粮受阻,清廷的对策是将应征粮米折银交纳,谓之“折漕”。由于折漕,百弊丛生,首先受害者是农民。产粮地区谷粮难以售出,“以石米千钱计之,昔可售银一两,今不及五钱”,造成“谷贱伤农”。官府用折漕钱再去购米,米价又复上涨,造成官府赔钱、缺银,从而难以购买原征漕粮数。(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控制了江北部分地区,使漕运一时中断。(三)漕运制度败坏,官吏层层克扣、剥夺,公然盗卖漕粮,夹带私货。
种种直接的、间接的原因,都造成漕粮逐年减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日趋没落。
清代承袭前代由通仓发放俸米旧制。通州两仓专储白粮,备王公大臣自行到通领取。
当年各仓均有水井,以备火患。乾隆六年(1741),议准西仓增井六眼,中仓增井四眼。最大的仓井井口直径有两米左右,地面距水面不过三米。据说井水深过四米以上,“遇到走水(火灾)时,用四只水筒在井口周围打水,打五六个时辰也不见底”。
中仓占地部分近似正方形,周边长四百一十二丈四尺(1349米),另外在仓南还有囤基地。中仓开有东、南、北三门,门口阔一丈八尺左右,可容两辆兽力大车同时进出。仓墙高一丈三尺余,接近墙顶处,每隔五尺开有长方形箭孔。仓西墙外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仓内积水,由墙下水沟排入用城砖砌的五尺宽的仓沟内。仓沟又与仓西城隍庙前后坑相通。平时坑内积水,以备火灾时使用。雨季坑内积水增多,容纳不下时,可顺仓沟北流,排入穿城河。现在的新建街东侧,当年就是仓沟,这地段地名就叫仓沟。
西仓仓墙类似中仓,东西长,南北短,周边长七百九十一丈(2587米),仓东有很大的一块囤基地。西仓设有南、西、北三门。西门临大、小红牌楼间的石路(现新仓路),两扇大门上分别竖行书写“乃积”、“乃仓”四字。门前木制牌楼匾额上绘有豳风图。这图是取《诗经·豳风·七月》篇内容,是描绘古代四季农事的连续性画面。寓意为:警为政者谅农夫为稼之艰,盘中餐来之不易,以知恤农与惜粮。
仓内建廒。廒是收贮米谷的房屋,每五间为一廒,几座连脊并山横向相连的廒叫做“连”。连与连前后之间相距三丈,左右之间留有两长宽通道叫做“水道”。廒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顺序编号。漕粮进仓,按顺序“进米”、“上仓”。发放时,按进仓先后顺序“起米”。
廒南向,进深一丈五尺,面阔五丈,木架起脊,檐柱高一丈五尺余,山柱高二丈二尺余,直达屋顶,屋顶是阴阳合瓦。每座廒顶开一通脊“气楼”。廒三面砌墙,山墙上方留有左右对称的古钱形气孔,墙根留有气眼,正面敞开,无门窗。(此处插旧时1900年西仓照片) 地面铺有尺余细沙,上墁方砖,砖上有长方体楞木,楞木上铺木板、席。仓廒所用木板厚有三五寸,宽尺余,长短视需要而定,主要是松、杉木,间有樟、柏木。储粮前先在各间放置将近檐高竹篾编的气筒,再用木板护墙。间与间用木板相隔,正面也用木板闸上。边倒米边加高木板,当漕粮距檐三尺上下时即告满廒,每廒贮米一万石。廒满后将门闸加到檐顶,由仓场监督加上封条。平时由仓丁或称仓花户的专职人员管理,查看廒内温度。这些人员世代家传,有一定的经验与技术。他们根据廒内温度,采取堵塞或敞开气眼与气楼的办法来调节米温。采取上述种种防潮通风措施后,粮储可经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而不霉烂。每当拆封开廒取米时,先要在廒前铺十几张席,再卸掉门闸,进行通风。否则如不小心把手插到“气头”米内,就要把手烫伤。廒内最上层叫作“气头”,是半尺多厚的已炭化的结块。最底层叫作“廒底”,也是已炭化的结块,较上层为薄。“气头”之下有尺许厚自上而下,由紫棕而逐渐变为棕黄色的米;“廒底”之上也有一层自下而上由紫棕变棕黄色的米。这变色之米就是老米,也叫“仓烧”或“烧老”。由于老米价廉,加工后米质不低于粳米,且做饭不粘,熬粥不乱汤,还有股似用松、杉木熏烤过的特殊香气,吃起来另有风味。在暑热伏天,京通不少人家都爱吃老米做的稀饭。老米可保存较长的时间,据《天府广记》记载:明代皇帝药房制作“灵露饮”,其原料中也有“老米”。“灵露饮”是种古老的清凉饮料,用老米是取它的特殊香气。
古代在仓廒内储粮,有一套较完整较科学的方法。不用药物,不用捕鼠、雀器具,既杜绝虫、鼠、雀患,还避免了因潮湿而霉坏粮食,又很少发生火灾,存储期又较长。这也为后人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6-1 07:50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