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桥多,据说有“红栏三百九十桥”,其实数也数不清。苏州的桥,最长最美的要算宝带桥,这座桥有一百多丈长,有五十三个桥洞,谁见了谁叫好。 宝带桥横卧在苏州城外东南角,南北通大运河,东边是澹台湖,是个水陆交通要道。这座桥为啥叫宝带桥呢?据说是唐朝苏州刺史王仲舒捐献了祖传的宝带才造起来的。可是怎么造成的,却有一段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澹台湖的水,西灌太湖,东通大海。这里湖面阔,水流急,风大不好行船,湖阔不好拉纤,因此老百姓年年月月盼望这里建一座桥。后来好容易听说王仲舒愿意捐献出祖传宝带,可是这里湖深水急,不好打桩,真是难煞人了。 澹台湖边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日深夜,他忽然听得有人来敲庙门。老和尚觉得很奇怪,心想:这里前不近村,后不靠镇,对面是白茫茫的澹台湖,很少有人路过这里,究竟是啥人啊?他起来开了庙门,只见来了八个人,开口要借宿。老和尚一看:有年长老者,有年轻小倌;有背着药葫芦的,有瘸着一条腿的;其中还有个妇女,长得倒蛮标致。老和尚不明白这些人的身份,就推托说:“没有被褥,不好住宿。”八个人你一言,我一句地说:“天气真热,我们就在大殿上乘乘风凉吧。”不容分说,就先后进了庙门到大殿上坐下。他们又说:“我们赶了不少路,还没有吃饭呢!”老和尚说:“没有白米,不好烧饭。”只见有个人从葫芦里倒出米来说:“请师傅烧一点白米粥好了。”老和尚只好拿了米到灶屋去烧粥。他一边烧一边嘀嘀咕咕:“有了粥,没有吃粥的菜,叫我怎么办?”又有人过来,拿出一包红枣,向粥锅里一倒,说:“那就烧红枣粥吧。”还叫老和尚,要吃自己盛。 粥烧好了,一揭盖头,满屋喷香。八个客人刚好一桌,就盛粥来吃。不多辰光粥吃完,枣核吐了一台子。老和尚一手拿簸箕,一手拿揩布要收拾台面,他们急忙摇手说:“不要丢掉枣核,我们正有用呢。”老和尚心想:老话说,炒熟黄豆勿做种,难道烧熟的枣核还能做种变枣树?倒要看看派啥用场。 八个人吃了粥,就在殿堂里商量什么事,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天将亮,他们各人手里拿了一把枣核,向老和尚道谢了一声,出庙门朝澹台湖方向走去,走到湖边也不见停步。老和尚急了,再走过就是澹台湖了,正要喊时,只见他们已经下了湖,在湖面上竟像走在平地上一样,一面走一面把枣核丢在湖里。直到他们走到对岸,就看不见了。真是好奇怪,他们是些什么人呢?老和尚呆呆地想了半天,也猜不出来。这辰光天大亮了,老和尚抬头一望,只见他们走过的湖面上,竟竖起了一排排粗粗的木桩,这就越发奇怪了,他赶紧去告诉别人。 这桩事件就一传十,十传百,传了出去。后来传到了苏州刺史王仲舒的耳朵里,他想:一定是大家想造桥的心愿感动了八仙,便亲自来到湖边视察,一看,果然桥桩已经打好,便先筹借了一应材料,下令选好吉日良辰开工造桥。 到了开工那天早上,王仲舒手捧镶满珍珠、翡翠的宝带,率领官兵、家人搬了整猪、整羊来到湖边祭祀八仙。老百姓都从四面八方跑来观看,一时人山人海。说也奇怪,刚要开工辰光,天空忽然刮来一阵清风,把那根宝带吹了起来,袅袅而上,在湖面上飘呀飘的。过一会儿,这宝带舒展开来,越来越长,化作一条彩虹,架在澹台湖的两头,就变成了一座曲拱大长桥。这座桥就是有名的宝带桥。 有人说,宝带桥是神仙造的,所以连桥洞也数不清。有的说有五十二环洞,有的说有五十三环洞,其实呢,桥洞实在太多了,看得眼花,确实不容易数得清。 这宝带桥到了八月中秋,还会出现一种“串月”的奇观。啥叫“串月”呢?那天月明风清,月儿照在湖上,第一个环洞里都会有一个月影,远远望去,一排桥洞好似有一串明月,那真是人间少有,美妙非凡。 (朱阿大讲述 袁震、金煦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