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33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历史] “双伴儿”城池的纽带

[复制链接]

371

主题

1485

帖子

142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2317
注册时间
14-3-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八通灵灵七 发表于 14-10-9 14:2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双伴儿”城池的纽带

“双伴儿”就是双胞胎。“双伴儿”的两座城指的就是金朝的首都中都成和今天的通州城,而且是先有通州,后有中都,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几次修浚的运河。
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贵族酋长完颜阿骨达统一本族各部落,建立了奴隶制性质的军事政权––––金朝,首都设在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称为上京,年号名收国。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讨灭辽国。越年兵至开封,生虏朝微,钦二帝北还,北宋沦亡。金朝的国土猛增至黄誉流域,第三代皇帝熙完颜亶,学习和依照汉族封建制度。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社会进步,除去在皇统元年(1141年)以军事压力迫使南宋王朝签订绍兴和议之外,还准备将首都迁入长城之内来。九年(1149年),深受儒学影响的丞相完颜亮,(金太祖的孙子),杀帝篡位,史称海陵王。为了南下江誉,控制中原,便于在政治、军事、经济止辖流松辽平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下令增修燕京(辽南京蓟城),建造皇宫、官俯、园林。既而在贞元三年(1153年),把首都从上京迁到燕京,称中都,使蓟城由陪都地位升为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首都。
就在海陵王命修燕京城的时候,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自东北及中原调集军民120万来建都城。而当时中都路的1府、10州、41县的总人口约有500余万,建都的工匠,军夫就增加了1/5强,新增多的人要吃要用,依靠燕京附近州县本来就很贫困的人民来供给,完全不可能,则必须向黄淮地区征调;此外,中都城雄伟,宫殿豪华,“金碧翚(huī)飞,规制宏丽”,(38)所用建村也必须自中都路以外地区采办补充。因此,竭力治理疏浚潞水(今北运河),使其集流顺畅南流,于三角淀会卢沟河,溯流至信安与漳水、卫河、滹沱等多条河流相接,可达黄河下游流域。诸流载漕船会聚信安,溯潞水可直抵潞县城东,然后再转运至中都燕就。就因为潞水经疏理后可以通漕,以济燕京之需,所以将潞县升置通州,并且由通州源源不断地转运粮物去支援中都建设。因此,在最确定中都城的东门时,曾暂称为通州门。(39)这就是京门通州的由来,她与金代首都的建立与金初漕河开辟息息相关。
海陵王开浚潞水通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讨伐南宋适应水战的需要。在迁都燕京之后,加紧强化封建社会制度,恢复生产,巩固政权,便开始做南征准备。一方面征募回方工匠到中都制造武器,一方面在通州创制战船。正隆四年(1159年)二月,委任工部尚书苏保衔和都水监徐文齐来通州监制督造。海陵王曾两次亲来通州视察催促造船。他表面上与南宋和好,互通住来,却暗地里加紧备战,近促造船。宋朝使臣周麟之目睹实情,感慨之下写下《造海船行》一首,诗云:“造海船海旁,朴斵(zhuó)雷音山。大船辟舰容万斛,小船飞鹘何翾翾!传闻潞县燕京北,木梯翻空浪头白。近年升作北通州,谓是背吭宜考驾车辇轮去,壮者腰斧从鸠工。自期鼓楫沧溟隘,他时取道胶西寨。樯头相风风北来,飞航信宿趋吴会。谁为此计狂且愚,南北土性天渊殊。北人鞍马是长技,南人涛濑如坦途。果乐疑万全策,驱民忍作鱼龙食!任渠转海入江来,自有周郎当赤壁。”(40)诗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海陵王南侵是“狂且愚”,“驱民忍作鱼龙食”的无道之举,斥责了为造战船而使“生令斩木千山童,民间十宝八九空”,给人民带来的无穷困苦,同时也异常肯定了通州“背吭宜挖扼”的显要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这一带措,促进了当年通州造船业的兴盛和城市的建设。
六年(1161年),在军备充足,和平舆论生效的时候,海陵王强征各族人民充军支前,亲率大军大举攻宋,怨声载道。金太祖另一孙完颜雍乘机在辽阳登基称帝,年号大定。而海陵王在采石(今安微省马鞍市东南长江左岸)被宋军击败,回至瓜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江北大运河右岸)要沿运河北归时,被部将完颜元宜等杀害。金世宗完颜雍来至中都––––燕京蓟城临朝听政,一改海陵王穷兵黩武的策略,专心治国安邦,基本秉承汉族国制,迫使南宋于隆兴三年(1165年)与之签订和议,定金宋为叔侄之国。
为满足首都中央文武百官和皇族宗室的需要以及供给驻京庞大军队的食用,加强与宋朝的对峙力度,从黄淮地区征缴的粮物只能由潞水运抵通州城下。当时自今张家湾至燕京的萧太后运粮河淤浅,不能行舟。由通州到中都城的50余里路程无河可以通船,只能陆路运输,而陆运车辆载量有限,又受地形,雨雪等地理,气候条件严重,必然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及时的供应中都所需。比如在大定四年(1164年),从南京(今河南开封,金设为南京)地区征收粮米50万石救济中都,千辛万苦船运到通州后,再百般困惫陆路转运到京师,十分艰难。因此,金廷开辟通州至中都城的水路运输便提到了议事日程。同年十月,金世宗出城至东郊狩猎,应是到通州域内西北部的金盏淀附近游幸,见到了高梁河的东支水流(今通惠河),湮塞少水,就召见户部侍郎、水利专家曹望之责备说:“有何不加浚,使百姓陆运劳甚,罪在汝等”。(41)次年春,中书省(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为全国政务中枢)讨论决定征调民夫数万去疏浚中都城北的高梁河东支,用来通州驳运储存的粮米。但世宗以为春天正是农民忙于农务之时,没有批准,而命令“官籍监户(官府的杂役和官员家中丁夫)、东宫(皇太子宫)、亲王(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人从侍卫和仆人及五百里内军夫浚治”(42)但是由于水源不足,流量较小,运输量微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通州至中都的转输困难问题。
十年(1170年),中书省建议决开卢沟河(今永定河)左岸一口,引其水增回高梁河水源,以畅通就通间的漕运。金世宗忻然允诺,说“如此,则诸路(指中都路以南的各大行政区划)之物可迳达京师,利孰大焉”!对这个利益甚大的建议表示支持。于是命令立即设计和预算。当时准备役使千里内的民夫来完成这项引水助运工程,世宗下领免去征纳受灾之地的农民,而“以百官从人助役。”(43)因世宗以为征民服役,妨碍农业生产,当年未即兴工。但是中都至通州的运输漕粮事关重大,涉及京师帝王,官民之需,挂扯中都稳定大计,又不得不实施此项工程。故于次年冬闲之时,进行实地勘测,制定开浚方案。具体河道行径是:“自金口(即引卢沟河水的水口处,约在今石景区麻峪村北河左岸)疏导至京城北入濠(中都北护城河),而东,至通州城北入潞水。”(44)此工程动工于十二年(1172年)三月,50天告竣。由燕京城北护城河东流到通州城北入潞水的这条河,就是大定五年曾经诏令疏挖利用的高梁河。因以铁板铸制在引水河身的岩石河床上,故而名为金口河,于是代替了通州城北高梁河的名称。
但是开成并提闸放水后,因为卢沟河取水口下“地势高峻,水性浑浊”,水奔流洄 ,崩坍两岸,又泥淖(nào)淤积浅滩,难以行舟,(45)仍然不能彻底解除京通之间陆运困扰的难题。况且容易发生洪灾而危及中都城。二十七年(1187年)三月,金世遗使堵塞金口闸,通州城北的金口河停止漕运,自通州中都运送漕粮,依然只靠艰苦巨耗的陆路车运。
金章宗完颜理应璟(jǐng)承租父金世宗盛世,继续寻求解决京通间漕运的有效办法。泰和四年(1204年),翰林应奉(奉旨起草文书)韩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46)如雪中送炭章宗即时接受建议。这时乌古论庆寿这个女真族官员正典领治水事宜,便诏令庆寿主持办理此事。“漕河成,赐银一百五十两,重币十端”(47)此河开浚起止日期及工料数目都无记述,只知“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梁)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48)走的显然是金口河故道。不过从《乌古论庆寿传》记载分析,此河大约也就在当年完成,根据当时急需的情形,不可能拖延较长时间,但是一定耗费了硕大的人力财力,称通济河。
此河开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合理地利用了高梁河及白莲潭(今积水潭、什刹海)的水源,并建闸进行节制,使流量平稳;另一个是自取水源到通州城北这段50里长的河道中,视地势高低情况选点建闸,水多提闸放水,水少闭闸蓄水。因此,这条河又易称为闸河。这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了,从通州到中都城的漕运问题大体上得到了解决,同时为元代开挖漕河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自此,“船自通州入闸,凡十余日方于京师”。(49)1998年整治通惠河时,在今通州区永顺镇竹木厂村南河中,发现栏河的长2米余,直先径10余厘米的柏木桩,应是金朝时闸河上的一道闸的遗址。此外,明嘉靖七年(1528年)重修通惠河时在入潞河处建造的石坝(今西海子公园葫芦湖东畔处)似应是循金闸河河门闸的故迹而建。宣宗完颜珣贞祜二年(1214年),国势衰而迁都于汴京(今河地省开封),经过几十年努力而找到解决京通漕运难题才使用了10年的金闸河,因都城迁移而失于修治,开始废弃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6-18 16:10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