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开凿最早的运河。横跨历史长河,纵贯华北平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距今已有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成功申遗,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无数的园林、桥梁、堤坝、码头、船匣、官仓中蕴藏的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等着后人来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
今年是大运河成功申遗的第八年,日前,位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大运河瓷画艺术馆精心策划的红色精神展和大运河文脉展,正式对外开放。有着运河版“清明上河图”美誉的《通州古运河文脉图》在此展出,运河两岸的人们辛勤劳作,袅袅烟火气从画中蒸腾而出。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由浙东运河、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条运河组成,最早的河段开凿于2500年前,从南到北全长约3200公里,堪称一部大地史诗……”作为艺术馆讲解员的王倩,每每介绍到这,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此次主要展出两幅长卷,除了将近十米的《通州古运河文脉图》,还有一副长达百米的《大运河文脉示意图》。
“在这里边听边看,感受运河之美、之壮阔,很难得,非常值得一看。”应邀与友人一起参观的李永生意犹未尽。
艺术馆负责人王金华介绍——
“为了让大运河风情更形象,我们在长卷的下方还展出了一组组泥雕,这也是特意开辟的运河风貌沙盘展区,描绘了如运输漕粮、打坷垃、烧砖、播种、收割等场景。雕刻师傅对泥人细致刻画,表情不同,惟妙惟肖,能更形象地展示运河沿岸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
同时王金华也是《大运河文脉示意图》的策划者,他提到“中国大运河一路逶迤,翻山越岭,将祖国南北贯穿一线,留下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一笔。《大运河文脉示意图》展示了运河沿岸乃至更广阔的流域范围内积淀的鲜明地域文化,绘制这幅长卷正是为了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大运河历史和现实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更自觉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
百米长卷走到尽头,全长186公里北运河的最后一站是通州。通州的20多个村庄以及通州八景、密符扇、燃灯塔、潞河驿、漕运古镇张家湾等都有提及。通州段运河场景没看过瘾?没关系,接着展出的另一幅10米画卷,就是被誉为运河版清明上河图的《通州古运河文脉图》。
这里展出的《通州古运河文脉图》是手绘原版历时两年完成,全长9.5米,高2.5米,画中展示了通州八景、依河而建的128个村庄、850多个人物、58艘船只、大小码头16个、河流9条、民间艺术7种、庙宇5座、驿站2处及运河沿岸多处名胜古迹。
画中还有一段很显眼的黄色河流,王倩说,这是一段200年前的运河故道,也叫老河底,是查看文史资料和实地走访后才知道的。“当年这段河道直接到张家湾码头,可见其重要性。
《通州古运河文脉图》特邀书法家孙敦秀和漕运三部曲的作者、作家王梓夫题字:“《通州古运河文脉图》的绘制解释了京杭大运河通州段神奇的过往和变迁,让我们把目光伸向更加悠远的岁月,大运河流经通州虽然仅有42公里,却展现出祖先的伟大智慧,是一部书写在通州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大运河是一首歌,只有静心聆听,才能感受优美的旋律;大运河是一杯酒,只要细细品味,才能悟出其中的滋味。愿以《通州古运河文脉图》与大家一起品味古老文明的大运河。”
大运河瓷画艺术馆6000多平方米,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家瓷板画2000余件、瓷瓶艺术品3000余件、陶艺雕塑3500余件、运河类书籍2500余册、通州记忆(老照片)数百张及农耕文化收藏品500余件,是北京目前最大的瓷画展示场所。
除了新推出的运河文脉图展厅,艺术馆还有名家瓷板画、大运河风情、农耕文明等五个展示厅可以参观。馆内还设有多功能演播厅、运河书院和瓷画烧制车间。
王金华认为,大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通过保护文物、梳理文脉、传承文化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让运河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将古老灿烂的文明融入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焕发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