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18]这两天,在通州区潞城镇东刘庄村发生了件新鲜事:每户村民每周可免费到车棚洗车一次。洗车用的可不是自来水,而是净水设备产生的“废水”。未来,这座车棚还计划
进行市场化运营,为村集体增收。
在这项惠民举措实施之前,村里每天都有大约2吨“废水”排入下水道。“这机器净化出1吨水,需要排出2吨‘废水’,简直太浪费了!”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国算过账,东
刘庄村子不大,有70余户村民,即便按每户每天在设备上接2桶净化水来算,每天就有140桶“废水”被浪费掉。
“过去我们种地浇水,要是渠口没看好跑了水,得懊悔好一阵子呢。”“这水看着挺干净,咱能不能想想办法利用起来?”村民们看水白白流走,很是心疼。村干部们找到
相关部门,把“废水”样本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传回村里,大家很是兴奋——“废水”虽然不建议饮用,但并无有害物质,浇花洗车没有任何问题。
今年夏天,“怎么用好这‘废水’”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渐渐地,方案逐渐明晰起来,村里的2处净水设备,一处在村西头,靠近一处空地,“咱村虽然不
大,但几乎家家有车,把这水收集起来给大伙儿免费洗车吧,给村民们点儿‘福利’。”村委刘玉棠建议,另一处安装在村中央的净水机,则可以把“废水”收集起来用来
浇灌村内的公共绿化。
“洗车时候竖着停,能同时放两辆。”“夏天阳光晒,得搭个棚子!”“冬天不用浇花,准备一辆抽水车,到时候把另一处水池的水运过来洗车用。”村民们你一言我一
语,敲定了大致方案,刘玉国、刘玉棠等村干部,又来到现场为蓄水池、洗车棚“量体裁衣”,细化实方案。
刘玉国(左)和刘玉棠(右)
经过几个月施工,蓄水池与洗车棚先后建造完毕,全村共建造了3个5吨容量的蓄水池,可容纳15吨废水。“这15吨水,我们想用出100多吨的效果。”刘玉国说,洗完车
的水并没有直接排走,而是顺着装有海绵过滤器的地漏,流进了藏在地下的沉淀池,开始一段循环利用的新旅程。有了地漏过滤器,清洗过车辆的“废水”混着泥沙和污
垢,经过三个积水池的过滤、除臭后又变得清澈,可重复利用,再次用于洗车。“节约每一滴水,就是为环保贡献力量”刘玉国说。
接下来,车棚在免费提供给本村村民使用的同时,东刘庄村还准备将洗车棚承包出去,对外开放,吸引外来车辆,增加村集体收入,为百姓办更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