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郊区人是什么感受? 海菁=倾倾 1990年代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即使近郊如通州,潜意识里也不认同所在地是北京,不认同自己就是北京人,更多认同自己是通州人。去北京办事,或游玩,或走亲访友,嘴上都说;去北京,去趟北京。而不说具体去的位置。别的郊县也类似。公交发达后,私家车,特别是修地铁和轻轨后,拉近了时空距离,也拉近了心理距离,很多郊区人在城里上班,郊区城里区别不大了。 过去,北京郊区人,特别是县城人比价尴尬,在外地人看来,他们属于大城市,但市区的人却并不认同他们。他们能很快获得市区的信息,但他们的生活离市区又有一定距离。北京郊县人对北京有羡慕,有点自卑,还有点自豪,毕竟对北京以外人来说还是北京人。 这种特殊的境遇造就了两类孩子,一类能够接受自己的位置,比较塌实;而另一类则特别羡慕、向往市区的生活,并且希望参与到当中去。比如,1960年代初,我通州的一位亲戚大哥,周末骑自行车来回60公里到王府井书店看书买书。改开后,有人大老远也到城里看北京国安的足球比赛,或看CBA蓝球联赛,听歌星演唱会。有些人喜欢到市区工作,哪怕是收入不高的商场导购,有些人会时常坐长途汽车进入市区感受大都市气氛,有些人工资不高,却攒好几个月的钱买最新款的手机,有些人热衷于参与电视台电台的短信互动,凡此种种,他们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大城市身份”。在追赶市区时尚方面,他们大胆而卤莽,敢穿、敢打扮,并不在意自身条件和场合。总之,这类人由于环境的制约,容易变得浅薄、虚荣和浮躁。 郊区人分县城人和农村人。 郊区县城人具有小城人的特点,小城人的特点介于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有些过渡的特性。比如,小城人比农村人头脑灵活,比较自信,但又不至于轻狂,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还是比较能吃苦,也比较塌实。此外,由于小城的人际交往频度和密度较大,这培养了小城人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小城人比大城市的人更圆熟,更游刃有余。 郊县的农村人则具有普遍的农民特性。 每个区县的人也各有特点,别的不太知道,通州还是有些了解,由于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通州文化有码头文化的特性,各地官员、商贾、士人、官兵集散与此,通州人见多识广,有的人说通州人精明油滑,而不是淳朴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