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4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副中心居然有这么多百年学校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1573

帖子

7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3026
注册时间
08-1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平淡如菊 发表于 19-5-21 07:4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支塔影认通州”是早年间老百姓对通州的认识。如今,北京市委市政府迁址城市副中心,正式开启了通州区新的发展历程。作为百年漕运历史和古运河文化的源头,通州区一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者寻访发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8所百年学校林立其中。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推进,相信它们也会焕发新的活力。

教会学校变身,传承百年文化

在通州区的这8所百年名校中,有3所学校为教会学校,它们最早为教会所创办,但却在发展中实现了中西结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并在不同的文化融合中继承和发扬了通州区的运河文化,传承着百年教育传统文化基因,培养出大批人才。它们就是北京市潞河中学、通州区第二中学和通州区后南仓小学。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创办于1867年,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建于通州城北的潞河男塾。1889年,学校发展壮大为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和一所神学院在内的学校,并更名为潞河书院。

1918年,学校与汇文大学、协和女子大学合并组建燕京大学,迁至城内。原协和大学中斋部仍留在通州原址,称私立潞河中学校。

1926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陈昌祐,成为了学校的首任中国校长。他深谙西学,并在海外求学中深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他提倡“人格教育思想”理念,要求学生“智、德、体三育全备”,取消了圣经等宗教必修课程,结束了潞河中学作为单纯教会学校的历史,并将当时先进教育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抗战期间,为了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陈昌祐曾带领师生将学校西迁,创办了西安潞河中学,抗战胜利后迁回。

翻开潞河中学的历史,不难发现,在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历任校长和一代代师生,不断探索积累,坚守初心,不仅形成了潞河一脉相承的教育传统和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也使潞河中学成为了副中心教育的“领航者”。

通州区后南仓小学与潞河中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它最早为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903年创建的一所教会小学校“蒙馆”,后改为端蒙小学堂。

学校的办学初衷原为方便中国的教众子女接受教育,但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招生范围逐渐扩大到附近适龄入学儿童,课程也由最初的圣经、三字经等转变为健全教育,增加了美育、德育和科学知识教育,实现了从教育理念到学校管理,从授课内容到教学方式的“中西结合”。

1918年,同为教会创办的协和书院中斋改名为河北省通县私立潞河中学校,端蒙小学堂也正式归属于潞河中学,成为附属小学(又名潞河小学)。1930年,学校迁址到通县小南门(后称为后南仓胡同),这许是学校“后南仓”名字的由来。

1942年,潞河小学曾随潞河中学迁往西安,与西安富育小学合并,1946年潞河中学师生迁回原校址复课,并恢复校名,小学也随之改回潞河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于1958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

古树古楼交相映,百年育人守初心

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小学始建于1912年,学校前身是京兆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原校址在宛平县卢沟桥,后迁入通州。

京兆师范学校曾是北京城内鼎鼎有名的师范学校,它是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永定河抗洪成功后,清朝政府拨款银一万两千两在卢沟桥西所建的寺庙发展演变而成。教育家孙敬修先生曾于1916年考入京兆师范学校就读,并在学校里度过愉快的求学时光。

他在《京兆师范学校》一文中回忆道,“校门开在庙东边,门口挂着木头校牌,庙里的大殿当礼堂,泥塑的佛像也没拆,只是摆佛像的佛龛用白纸给糊上了……两边配殿里的泥像倒是全拆了,被作为学生的宿舍。”

1912年,京兆师范学校设立附属小学,就是中山街小学前身。1920年,附属小学随京兆师范学校迁至通州,迁址后,京兆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京兆第三中学附近的关帝庙旁建立校舍。

当时学校毗邻的关帝庙虽小,但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它设在大运河北端码头通州进入北京的大街之侧,以供往来北京与通州之间的商贾行旅及通州市民祭祀祈祷。

学校建成后,设置有国语、算数、自然、音乐、体育等各类学科。因学校内有一棵近400年的古槐,枝繁叶茂,苍劲根深,因此得名槐园。

中山街小学建校之初,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兴起之时。在国家命运多舛时期,在战乱及动荡岁月中,学校教职工及师生中曾涌现出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优秀人物,在新时代,依旧有大批坚守初心的教育工作者追求教育强国之梦,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为1904年美国女传教士萨拉所创办,是一所女子教会学校。学校秉承近代教育先进理念,以培养知性、明理的学生为办学宗旨。

1927年学校改为富育女子中学,由中国人担任第一任校长。1929年,学校建成中心教学区,由百友楼、翠柏楼、映竹楼图书馆楼4座木结构小楼组成。学校开设有算术、英文、地理等10多门课程,还有缝纫、家事等适合女生的特色技能课。

在实施近代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女子要追求人格尊严,争取男女平等,并教授以人格为核心的文化教育和女子本真特色教育,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我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全,第一代女医学博士、妇幼事业创始人杨崇瑞都是从这里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并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妇女的楷模。

1960年,学校改为北京市通县第二中学并开始招收男生,正式成为男女混合的初级中学,1997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4-27 04:54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