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立体复合的设施服务环、构建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和节水节能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健全坚韧稳固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实现城市副中心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有效治理“城市病”作出示范。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的设施服务环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运行效率,系统整合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国际前沿科技水平、展现 中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人民生活幸福乐享的设施服务环,形成城市永续发展的核心基础骨架。 第 31 条 系统整合地上公共服务和地下基础设施
因地制宜建设一条功能复合、布局均衡、地上地下空间一体的设施服务环,全长约36.5公里。科学划定设施服务环一体化管控区,加强设施服务环沿线地上地下空间的有效管控,统筹规划、灵活实施、远近结合,为后续建设预留充足条件。 有效串连地上公共服务。建设连续贯通的环形绿带和慢行系统,灵活控制环形绿带宽度,强化公共空间设计,有效串连组团和家园中心,实现商业、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有机衔接和充分共享。高效集成地下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环形干线系统,贴建、共建隐性市政设施、多级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急避难设施和地下储能调峰设施等各类市政设施。依托轨道交通环线串连组团中心、家园中心等地上公共服务节点,鼓励轨道车站采用阳光厅+无缝换乘等方式,加强轨道车站周边一体化建设,提升土地复合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二节 构建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体系 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满足通勤需求,强化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引导作用,抓好交通运行管理,实现不依赖小汽车就能便捷出行。全面提升交通支撑能力,加强交通设施复合利用,提高出行品质和效率。 第 32 条 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 建立城市干道、街区道路两级路网体系,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城市干道重点保障交通功能,红线宽度40-60米,加强南北向交通联系,形成“十一横九纵”布局结构。街区道路重点满足生活出行,红线宽度15-35 米,街区道路比重达到70%以上。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老城区逐步打通封闭大院内部市政道路,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新建集中建设区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 建设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按照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次序分配街道空间,优化街道横断面,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实现道路红线内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绿色空间比重大于50%。划定路缘石线到建筑退线的街道一体化设计管控区,加强对道路红线内外空间统筹管控,严格管控沿街建筑界面,协调布局交通市政设施,精细化设计街道家具,保障无障碍系统连通。加强道路绿化植树,严格限制使用护栏等物理隔离。 第 33 条 建设高标准、绿色智能的公交都市 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内部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构建环形+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1.1-1.2公里/平方公里。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耦合,适当提高轨道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和混合用地比例,实现轨道车站500米半径范围覆盖63%的就业岗位和47%的居住人口,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部分轨道交通车站预留同台换乘或越线运营等多种组织方式的条件,满足乘客多样化出行需求。划定轨道车站地上地下一体化管控区,提高一体化开发建设和接驳换乘水平,营造舒适有序的步行和自行车接驳环境。 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形成良性互补、错位服务。规划布局干线、支线两级地面公交网络。干线服务城市副中心对外出行,提高轨道交通覆盖盲区的公交服务水平,构建快速公交走廊。支线服务城市副中心内部出行,灵活设置线路,站点深入社区,做好与轨道车站的接驳。利用智能交通技术,实现智慧调度、智能服务、车路协同,提高综合运行效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优化步行环境,构建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绿荫率达到80%以上。精细化设计道路交叉口,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在人流密集地区建设立体步行系统,实现人车分行。构建连续安全的骑行系统,依托干线绿道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自行车道里程达到2300公里左右。 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构建实时感知、监测、预警、决策、管理和控制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以物联感应、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交通建设、运行、服务、监管全链条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人车路协同一体、实时交互和信息共享,保障交通安全,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实现“出行即服务”,让居民出行更便捷,选择更多样,体验更舒适。充分考虑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为智能驾驶、智能物流等新兴技术预留实施条件。 强化交通节能减排。有序推动公交车辆、公务车辆、新增社会车辆使用清洁能源,合理配置建设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设施,未来全面实现机动车新能源、清洁能源化。 第 34 条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层次对外交通系统 发挥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门户作用。依托京唐(滨)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在京津冀地区构建与河北雄安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枢纽机场之间直连直通的城际铁路网络,实现城市副中心1小时直达河北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优化中心城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之间的出行结构,以速度快、站距大的城际铁路、区域快线等方式满足出行需求。加强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之间的交通联系,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地面公交为辅的公交体系,建设两条地铁快线、三条地铁普线、一条市郊铁路,在广渠路和朝阳路开行大容量快速公交(BRT)。有序推进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的互联互通,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为主导的交通体系,加强规划控制,预留轨道交通连通条件。 提高城市副中心对东部各区的交通辐射能力。加强南北向交通联系,建设城际铁路联络线、M21线(原区域快线S6线)和M22线(平谷线)。完善对外道路系统,设置快速公交走廊,实现城市副中心与密云、怀柔、平谷、顺 义、亦庄、大兴主要产业功能节点的快速便捷连接,引导东部各区的功能分工协作和良性互动发展。优化过境交通组织。采用道路降级、线位调整、入地改造等措施,弱化城市副中心过境通道功能,将过境交通疏导至外围高速公路、快速路系统。加快城市副中心境内六环路部分路段入地改造,通过货运交通外移、客运交通入地,有效缝合城市空间,同步推动六环公园建设,做好精细化设计,加强安全、环保、交通、景观、运营、成本等方面的论证工作。充分发挥千年之城历史性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份独特城市遗产,体现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决心。
运河之声点评(公众号ID:yunhezhisheng),通过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2016-2036)可知,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内规划7个一级公交枢纽,分别位于范庄、宋庄、城市副中心火车站(北运河东站)、城市绿心、环球影城、万盛南街西口、果园环岛(九棵树城铁站—通州火车站)、以上7个公交一级枢纽不仅仅是公交枢纽,每个枢纽都将有至少两条地铁通过。 城际铁路联络线、M21线(原区域快线S6线)和M22线(平谷线)近期将开工。
例如下图中,范庄公交一级枢纽,不仅有地铁、公交、还有市郊火车(利用京承铁路开行市郊列车)
对外交通方面,通过控规可知: 1、通州区北部潞苑北大街升级为城市快速路西延姚家园路(机场二高速),东延河北燕郊的神威北路。 2、朝阳北路和姚家园路东延之间还将有一条城市干道延长到潞苑北大街。潞苑北大街通州段或将以主辅路形式服务副中心北部。 3、壁富路升级为城市快速路服务副中心和首都机场之间快速联络。 4、通马路升级快速路。服务副中心和亦庄开发区之间快速往来。 5、两广路通州段入地、东六环(京津公路至通燕高速)入地。 6、京榆旧线在五河交汇处入地到北关富河园小区北侧,出地面后下穿京承铁路和朝阳北路联通。 7、通燕高速路在五河交汇处入地。通燕高速通州段或将降级为城市干道。 8、城市绿心周围市政道路将入地。 9、东部发展带联络线将成为通州东部重要城市干道。 10、通往河北大厂厂通桥及配套道路也列入城市副中心控规。 11、广渠路和京哈高速之间增加的城市干道——观音堂路,将延长至通州云景南大街。 或者关注新浪微博:通州大峰 图片过大可点击链接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NDE5MTIwOQ==&mid=2247487285&idx=1&sn=7c548c74f6518ce51988ac10760259df&chksm=fb7ea8b3cc0921a5a7901a73004a5f1a19499ef10f0484da124cd002b2fb80baf15d5e6ab847&token=1747783021&lang=zh_CN#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