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年我快生日那会儿,贝茨微信和我说:我过几天要回国几天,正好你也过生日了,见一面呗?
我说你回国干啥呀?她说,“回来做个 TEDx 的演讲”。
当时那种暴击感,现在想起来肝还有点余颤。
我跟她是微博网友,认识四五年,她小我一岁。最初勾搭上就知道,按照客观标准,她比我厉害很多,本科和硕士都是在美国 top 10 大学念的,更牛的是本科是学哲学的,硕士就去哈佛念了计算机。
但社交网络有种奇妙的机制,会让你对自我位置的认知产生偏差:因为能和一个人聊得来,你就会觉得自己和这人差不多。
而且从小到大,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强”:要强女生的最大问题是,老在给自己设定比现在更高的目标。
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假想在一个人身上实现了,就会忍不住一边靠近她一边允许她折磨我。
简单点说就是:完全不认识 “自我肯定” 四个字。
后来我俩没在北京见上。我当时实在过不去那坎儿,就和她说我自己去别的地方过生日了。有共同朋友来我家,我还特别提醒他让他别发朋友圈……
虽然我的沮丧也不会表达给她,她大概也察觉不到。
怎么说呢,摸索出自己的位置就是一件需要走很远的事儿吧。生活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你不想和人比,别人的比也会找上门来。
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什么都没有比不断培养 “做好自己,别看别人” 的能力来得重要。
她现在还会去大学做客座教授,好像还在搞自己的创业项目。
不过因为我心态调整得好些了,听到这些,大概 30% 是暴击,70% 是激励。
我开始渐渐控制自己的嫉妒,多看她能带给我什么积极影响吧,比如她会说 “以年薪百万为目标真是 low 爆了。我现在赚钱是要像我老板那样,以后可以建个小岛实验自己的人类乌托邦。”
想到她说的这些,就觉得周围有这样的朋友还是很幸运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