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张家湾博物馆建成,预计将于8月底正式开馆。
据了解,该馆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全区首家乡镇级综合性博物馆,集运河文化、红学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陈列了曹雪芹墓葬刻石、运河铁锚等文物,展现了张家湾古城、通运桥的繁荣景象,以增加公众对这个千年古镇历史文化的了解。本报讯(记者 王欢 通讯员 窦国庆)千年古镇张家湾,以辉煌的漕运历史闻名遐迩,又与一代文豪曹雪芹以及他的不朽之作《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日,一座张家湾博物馆建成,用一件件实体的文物和梦幻的声光电手段继续讲述她的故事。
先睹为快<<
微缩版古迹逼真
曹雪芹墓葬刻石亮相
近日,记者来到现场,于正式开馆前抢先目睹她的芳容。穿过摆放运河沉舟的序厅,感应门左右缓缓打开,老城门和通运桥赫然出现在眼前,完全仿照原物按比例缩小打造,桥上的狮子都是人工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栩栩如生。
据介绍,该博物馆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分为两层展室空间。一层划分为:序厅、梦回古镇、运河史话、运河明珠、史海风云、红楼追梦六个区域。二层划分为:起航、蓄势、瞭望、文创产业产品展室、书律画韵、道德讲堂六个区域。
走过石桥,进入主厅。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摆在正前方玻璃展柜中的曹雪芹墓葬刻石。这块石头就在1992年发现于张家湾。上面浅浅地刻着“曹公諱霑墓”五个大字,字迹并不很工整优美,石料也只是普通的台基石,对应了曹雪芹的穷困潦倒,草草下葬,令见者唏嘘。
这个展厅里,陈列着各种知名的红学著述、红楼画册、红楼故事字画,与之相伴的是运河里打捞上来的巨大铁锚、精美瓷片,以及先进的声光电设施,实物、文字、图像、投影,令参观者置于张家湾悠久的历史中,流连忘返。
追根溯源<<
号称运河第一码头
漕运历史闻名遐迩
自明清时期开始,张家湾就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着“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专家考证,建造北京城所用的大批石料、木材以及南方出产的商品货物大都是由运河水路经张家湾皇木厂运往北京的,民间流传的“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张家湾在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镇域文化氛围。
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的原型即出自张家湾,镇内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更是引发了红学界关于一代文豪著书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众多的名人轶事和历史典故使张家湾这座千年古镇处处渗透着迷人的传统文化气息。
悠久的历史为张家湾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修建于辽、明两代的通运桥、矗立于萧太后河畔的古老城墙、历经600年风雨的老槐树、京杭大运河故道遗址、漕运巨石、千斤石权,这些由历代张家湾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无不见证了这座古镇的繁荣与沧桑。
建馆初衷<<
弘扬运河文化
挖掘古镇文脉
为了弘扬运河文化,挖掘千年古镇文脉,张家湾镇决定建设集运河文化、红学文化、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博物馆,展现当年古镇繁荣昌盛景象,传播历史文化,展现运河文明。博物馆自2014年9月设计,2015年7月建成,预计8月底迎客。
除了很“历史”外,这座博物馆还很“科幻”,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家湾博物馆引入智能科技展陈平台开发技术,通过液晶拼接屏,多通道数字沉浸式投影、叙事性光影浮雕墙、非触式虚拟翻书、虚拟人物对话、三维全数字古城虚拟漫游、史海风云内投光影系统、红学文化互动LED墙等科技含量,使博物馆内容更加丰富,使参观者能“动耳聆听、动手体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全方位灵动观展。
张家湾博物馆是全区首家乡镇级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展现了张家湾古城、通运桥等繁荣景象,体现了运河文化、古朴民俗、时代发展、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张家湾镇希望通过博物馆定期开放,传播张家湾镇的特色文化,增加公众对张家湾镇浓厚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