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城中的一片居民楼中间,存在着一座古代村落叫窑厂,位于通州旧城南关厢、玉带河大街南侧,市民、农民参半,是永顺镇同中仓街道双管区域。 十六国时期(304—439)以前,窑厂村这里本为一块平地,东面有潞水故道(今玉带河)。到了南北朝的北齐天保八年(557),为严加防备北邻柔然、匈奴等强族入侵,在万里长城内又修筑一道长约400里的土长城,从今昌平区开始沿温榆河、潞水左岸,中经今顺义、通州、武清诸区,河城相伴,防线坚固。至隋文帝杨坚指挥劲旅统一中国之后,这道土长城失去防御作用,渐废不修,雨冲雪化,土长城日渐秃矮,上长荆棘,野草被坡。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曾进行5次大型移民活动,自今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向北京地区迁徙来大批农民,垦荒种地,以充实北京地区经济实力而加强北陲防御力量。如此众多移民的一部分来到通州和漷县屯田,需要建造房屋,加上本地居民不断增添人口,也要搭盖居舍,需要砖瓦量极大。而这道北齐土长城是黄粘土所筑,又经过800多年的晾晒,土性柔和不燥,适于制造砖瓦。因此,窑户便选中此处设置砖窑,制作砖瓦,以供需求。此处旧时是城乡结合部,砖瓦销售广泛,质量甚佳,远近闻名,后来转为官家所设,所制砖瓦首先满足官家修建所需,诸如城墙的修补、粮仓的缮修,衙署的盖造等等,就同皇木厂、砖厂、竹木厂等一样,称为窑厂。 烧窑工匠及搬运车户较多,就在窑厂的旁边建房居住,还有的为躲避洪水,在土长城遗址上建舍,形成聚落,则以窑厂命名。约在清代初期,此处土长城的土已被用光,只剩下建有房屋的一段遗址,便停止烧砖制瓦,而留下一座村庄。1986年,北京卫星城通州在拓展中,将窑厂村扩入城内,成为城中的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