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收拾好以后,准备大敛,时间一般在傍晚,大敛又叫“棺敛”、“入敛”、“成敛”、“入木”,其实就是把尸体抬入棺材的过程。 大多数人家出殡以三天为限,大敛则在出殡前一天,大敛时所有孝属亲属全部到齐,娘家人必到,否则就得等。大敛前,丧主请来的吹鼓手、乐班儿等开始在院外用音乐迎接亲属。过去还有个讲究,犯属相的不能在场,比如:二月、五月、八月、腊月忌鼠、马、兔、鸡。当然,儿子不能忌,丧事要是没有儿子那还怎么办? 大敛之前要将棺材和死人再整理修饰一番,棺材底部铺一层绸或布,多半为绸,不能用缎子,谐音有“断子”之意,放好头枕和脚枕,在相应位置放七个铜钱,俗名“垫背钱”,象征北斗七星,也叫“七星板”。从很早开始,天文知识便用于丧葬,比如:五千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葬都有北斗七星的信息,或用蚌塑或绘在日用品上。古人认为:天上的北斗星神主管人的寿命,人死后要魂归北斗,所以挽幛中有“魂游北斗”、“箕尾归天”等语,说明汉民族祖先很早就掌握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并将这种知识与人的生死命运相联系。 约在东汉后期,道家“黄道吉日”观念渗透进丧葬过程。道家把天空的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星视为六辰,属于吉祥星宿,这六星值日时为黄道吉日。掘墓动土,出殡下葬由风水先生即阴阳先生根据天文历法掐算决定,尽可能地选择在黄道吉日,而黄道吉日的选择离不开准确的历法。由此可知,死人的丧葬过程须上应天文,下达地理,必须阴阳协和方可下葬,这又带点哲学味道。 放好铜钱儿,开始铺麻,所有血缘孝属参加,“大了”手拿一把麻纰儿,站在棺材旁边,孝属一个一个地上前,从“大了”手中接过几缕,按次序铺在棺底,同时往棺材里扔点铜钱,最后,无论剩多剩少,由长子一次铺完。其实,这是变相或说简化的装入殉葬品,钱代表金银铜器,麻代表丝织品。 接下来就要把死人抬进棺材,由长子抱头,这是必须的,其他人无此权力、长女抱腰、侄子抱脚,有的人家儿次子抱脚或长媳抱脚,总之不能用外人。各就各位准备停当,长子喊一声“爸(妈)给您迁居啦”,或说“给您换个地方”,死尸平隐地抬到屋外灵棚,放入准备就绪的棺材之中。 尸体刚一离开停尸床,提前安排好的人立即将床板或“拍子”搬走,扔到外面,越远越好,另一人将长条凳也称“交木”向外踢倒。这种作法的用意是不让死者亡魂再回来,因为,人死以后,这张床和两条凳子就是死者亡魂暂时居住歇息的地方,如果亡魂不走或中途回来,必定要找这张床铺!撤掉并向外踢倒,你回来也没地方呆,说白了:丧葬的实际用意还是生人与死人尽快隔断关系,赶紧把您送走,千万别在家找事儿祸害人。试想,死者亡魂不走,这屋谁还敢住啊? 死者装入棺材,用事先准备好的锯末包或烧过的纸灰包和棉花包,塞在尸体四周,防止尸体晃动,将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放进一些作为陪葬,小敛时的打狗棒放在死者手里或者袖子里,这东西不能忘,因为死者在路上要用来防身,最后解开脚部捆着的绊脚绳儿。 接下来是开光仪式,据说不开光死者来世是瞎子、聋子、哑巴。由死者长子或长女完成,风俗不一。 左手端一碗水右手拿一根筷子,上面挑着棉球儿,浸湿以后擦拭死者眼圈儿,边擦边嘟囔:“净净眼,眼观六路”;擦耳朵:“净净耳,耳听八方”;擦嘴:“净净口,越吃越有”。开完光,从敛单上撕一小块布或用小敛时那块盖脸布给死者再擦擦脸,用一块小镜子照照,转身将镜子摔碎。一切停当,有人将棺盖盖上,至此,大敛基本完成,所有孝属跪在柩前举哀大哭,“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礼记·曲礼下二》。棺材盖上盖儿以后先不钉钉子,或者先钉一个钉子,其余出殡时再钉,目的是让远路未到的亲友瞻仰遗容,做最后道别,向他们证明死者为正常死亡。 一切妥当之后,开始烧纸、点灯、上供,一整套仪式完毕,大敛结束。 大敛之后,亲友陆续前来吊孝,丧家要找两三个老年妇女和一个本家远房男子在灵前搀哭。不管谁来吊孝都要哭几声,谁好意思哭几声自己就站起来啊?可也不能跪在那里哭起来没完吧,那叫什么事儿?这时,总得有人劝慰几句,给哭着的男女找个台阶儿,然后把人扶起来。其实也是虚礼儿。 上供时要注意,如果死者是女性,她娘家要买几斤肉供上,一般二斤左右,(后来也有人换成了猪头),这肉在最后封灵搛罐时给死者带走,寓意是“吃一辈子娘家饭”。这又一次证明女子双管的特性,实际仍是“男尊女卑”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