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808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诗歌] 超度亡灵的孝歌(杨家毅)

[复制链接]

54

主题

106

帖子

21

八通币

大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160
注册时间
14-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bjboderland 发表于 14-10-8 16:5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超度亡灵的孝歌

从小对孝歌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孝歌的音调从远处传来,就给人恐惧的感觉,这意味着谁家又“老人”了。但并不是说孝歌只在死人的时候才听到,有胆大的夜行人,一边走夜路一边唱孝歌。他们很可能是专门唱孝歌的歌师,唱歌既能打发无聊的时光,还能温习一下孝歌。“老人”时唱孝歌和夜行唱孝歌是很容易区分的,在“老人”时唱孝歌一般是三个人,歌声伴随着敲锣打鼓的声音,当确知是哪家老人去世了,大家会露出惋惜神情,年轻体壮的人就会主动去帮忙。去的人越多,就越显示出主家的人缘好,亡者的名望高,众人可以围着火炉抽烟喝茶听听孝歌陪着孝子守灵,一直熬到天亮。而夜行之人唱孝歌,没有敲锣打鼓的声音,声音由远及近,又由大到小,一会儿就消失了,还往往会招致老人的骂声。
后来上中学了,根据我学的知识,我武断地将这类活动归结为迷信的范畴。并且经常劝阻父亲不要参加这样的活动。我第一次对孝歌感兴趣,大约是在2002年上半年,我参加汉景帝阳陵陪葬墓田野考古发掘实习的时候。当时,我们住处附近有家老人去世了,那家请了当地的歌舞团,唱的全是流行歌曲。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这些歌曲和当时氛围格格不入,显得很突兀。不像老家的孝歌,不仅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且很有文化味。后来发现在南方很多地方,大致是古庸国的范围内,都有唱孝歌来吊唁逝者的习俗,我觉得孝歌很有研究价值,也很有地域文化特色。一有机会,我就拜访唱孝歌的歌师,抄录孝歌歌词。
最近几年,因为在文化部门工作,对孝歌有了更深刻、更科学的认识。老家唱孝歌的习俗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孝道文化和民间风情,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前几年,看到由胡崇峻先生整理出版的孝歌《黑暗传》时,我极为震惊。《黑暗传》被称之为汉民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其历史地位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相提并论。《黑暗传》极为生动地描述了从天地混沌到宇宙世界的形成,到人类起源,到夏商两朝。这首在明清时期开始传唱的孝歌,在唱到夏代的时候,将夏朝各个帝王的帝号和帝王的先后顺序唱得如此清楚,也许代表了当时史学的最高水平。这段歌词是这样的:

帝启生太康,太康生帝相,
帝相生仲康,仲康生帝杼,
帝杼生帝槐,帝槐生帝忙。
帝忙生帝泄,帝泄生不降,
不降生帝局,帝局生帝席,
帝席生孔甲,孔甲生帝皋,
帝皋生帝发,帝发生覆发,
父传子,子传孙,
夏朝共传十七君,
禹王丁巳年间把位登,
桀王甲午年间败乾坤,
共有四百八十春。

记得当年王国维先生利用甲骨文,撰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全面考证了卜辞中商代帝王名号,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世次的错误,代表了甲骨文研究的最高水平。关于夏代的帝王的世次,在这首歌里唱得如此清楚,而且还对夏朝延续的时间给出了一个相对精确的数字,不能不让人惊叹。
这个发现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孝歌的认识,每当我听到不同孝歌唱本时,总是心生崇敬之感,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智慧、内涵和生活。我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不少与孝歌有关的资料,还在业余时间进行了探究。
据考证,孝歌也叫“葬歌”、“夜歌”、 “挽歌”、“哀歌”、“丧鼓”等其他称谓,是追悼亡人的一种特殊仪式,是一种常见的带有浓厚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丧俗。唱孝歌体现子孙对逝者的孝道,是生者祝告亡人升天,为死者超度亡魂,给后代祈福的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
孝歌的起源很早,《夔府图经》曾记载:“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父母初丧,声鼓以迫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此乃弧白虎之勇也。”据此说明,这种丧葬仪式在距今二千六百多年前殷商时代的巴国就已形成。它应该是古代巴人为其征战过程中死难的将士的一种悼念祭祀活动,以后流传于民间,就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唱孝歌的习俗。据《庄子•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巴、庸、楚一带已经形成了唱孝歌的习俗。
现在,有这种习俗的地域也基本在秦岭以南的陕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地域范围大概和古代巴、庸、楚一致。在这些范围内唱孝歌的具体形式略有不同,有些地方(主要是土家人居住的地方)在唱歌的时候还伴有舞蹈,有些地方唱孝歌是一个人,也有多人。在沈从文老先生的《边城》里,翠翠的祖父去世了,老兵马为大家唱丧堂歌,“用个空的量米的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的一面敲着升底,一面悠扬的唱下去——唱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的事情,‘黄香扇枕’的事情”。这一段就描写了唱孝歌的情景。
老家唱孝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一般为三人,一人唱一段,整个过程没有舞蹈相伴,但有锣鼓伴唱,伴奏锣鼓段分为“起唱锣鼓"、“中间锣鼓”和“段尾锣鼓”。通常是第一个人身挎鼓,有节奏地敲击。第二个人手持两面锣,听到最后一声鼓点后,两面锣相互击打数下。第三个人一手执小锣,一手拿小锤,最后敲打三下。
虽然,各地唱孝歌形式略有差别,但是孝歌的程序和内容没有大的差别。从程序上讲,孝歌由“开路歌”、“唱孝歌”、“还阳”三个部分组成。
开路歌也叫开歌头,或叫开五路。其中主要说唱内容是亡者死后要到阴间去转世投胎,请天界各路神仙及地府阎王保佑亡者顺利过关等。一般在天擦黑的时候开始。虽然开歌头的唱词多种多样,但都有固定的模式。一般第一段这么唱: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歌郎到此,打鼓闹丧。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歌郎来到此,擂起三重鼓。
一根竹子闪溜溜,孝家请我开歌头,
歌头歌尾容易起。
身背锣鼓汗长流,
开长的深更夜尽,开短的不能到天明。
开个不长不短,不短不长,陪伴亡者早上天堂,
要与亡者打鼓闹丧,陪伴亡者到天光。

接下来的唱词就很多样了,可能是在长期传唱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唱词。有的歌师唱得很短,有的唱得多。但是在开歌头的最后一部分内容都是开五重门,这也许就是开歌头又叫开五路的原因吧。开五重门唱法也很多,但意思都差不多。下面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唱词:

来在孝家头重门,一对恶犬把头门,
歌郎你请听,那不是恶犬,那是一对金狮。
既是金狮在两旁,带我歌鼓二人进歌场。
走在孝家二重门,一对金鸡把二门,
歌郎你去打听,那不是金鸡,乃是一对凤凰。
既是凤凰在两旁,带我歌鼓二人,身背花鼓赶进歌场。
来在孝家三重门,见一对鼓眼将军把守三门,
歌郎答曰那不是鼓眼将军,乃是一对门神,
门神只管孤魂野鬼,管不住人唱歌的郎君。
来到孝家四重门,见几个画工先生,
造定驼驴骑象,又造走马香亭,
造起金仓银库,又造白鹤送文上天庭,
又造童男童女九莲台煎天观音。
这样景致观不尽,身背花鼓赶上午门。
来在孝家五重门,见几个道士先生,
扬起卦看诵皇经高登,法台表进章。
超度亡魂细吹细打鸣金击鼓四海扬名。
这等风光天下少,世上难寻。

歌头一开,就你一段我一段地正式唱起来。就进入到唱孝歌的主体部分,是考验歌师水平的部分了。一个高水平的歌师要掌握各类孝歌,在不同的时段唱不同的孝歌。
一开始,要唱一些短一点的歌曲,起到热身的作用。过一会儿要唱一些哀悼亡者和劝慰孝家节哀为主的孝歌,以此教化人们活在世上要积德行善、注重礼义、尊崇孝道等。这类孝歌以“二十四孝”为代表,篇幅比较长,劝导人们要行孝,这是唱孝歌的中心旨意。
孝歌唱到深夜三更时,孝家为歌手们准备了消夜饭,饭后开始改腔转唱。一般要唱感谢孝家的歌,例如《十杯酒》、《十劝》一类劝慰孝家节哀和奉承孝家的歌。接着就要唱长篇大歌,例如《山伯访友全传》、《刘备过江》、《小姑贤》等。内容感人肺腑,既有教化众生之意,也有长知识比手段之意,往往能吸引众亲朋、宾客洗耳恭听。
孝歌唱到五更东方发白时,要马上改腔转唱还阳歌。这一段就是孝歌的收尾阶段,也有固定的词曲。主要内容是晚上唱歌惊扰了各位神仙,向各位神仙赔礼,祈求各位神仙原谅,然后是为孝家祈福,希望孝家荣华富贵,一切顺利。
老家人常听到的还阳曲式是这么唱的:

说调头就调头,丢了犁头换爬锄,
说调腔就调腔,丢了阴腔换阳腔。
阴腔莫把阳腔唱,唱得亡者不安康。
说送神来就送神,转身又送灶王神,
昨夜晚敲锣打鼓吵闹了你,烧把钱财赔小心。
说送神来就送神,转身又送家庭神,
昨夜晚敲锣打鼓吵闹了你,烧把钱财赔小心。
说送神就送神,转身又送门神,
昨夜晚敲锣打鼓吵闹了你,烧把钱财赔小心。
说送神就送神,转身又送屋檐神,
昨夜晚敲锣打鼓吵闹了你,烧把钱财赔小心。
说送神就送神,转身又送土地神,
昨夜晚敲锣打鼓吵闹了你,烧把钱财赔小心。
所有神仙我送了,转身又送锣鼓神,
锣儿送到洛阳县,鼓儿送到采鼓城,
留得鼓槌我不送,转身插在孝家门。
孝家门上一块麻,寅时打了卯时发。
孝家门上一块韭,寅时割了卯时有。
左边有棵摇钱树,右边有个聚宝盆。
摇钱树来聚宝盆,早落黄金夜落银,
早落黄金有四两,夜落白银有半斤。
孝家拿着金银无用处,请个银匠铸银人,
金人银人往内走,荣华富贵万万春。

其内容要把开路歌中所提到的各方神主、十殿阎君、大小鬼神送归原位,也叫安神定位。还阳时,孝子必须按歌手唱指的方位下跪叩谢,孝家请专人焚香烧纸,孝子手捧灵牌从灵堂一直送到大门外,接住锣鼓才算孝歌正式收场结束。
孝歌的基本唱腔有“三起头”和“正板”两种。“三起头”是七言三句的开头歌段。下面一段就是典型的“三起头”。

甲:行孝只为孝当先,儿媳孝婆婆心安, 儿子孝父父心宽。
不信单看古人名,董永卖身葬父亲,
王祥为母卧寒冰,丁郎刻木为娘身;
孟仲哭竹冬出笋,郭巨埋儿天赐金;
这样孝子代代有,万古流芳传如今。
乙:世上只有爹妈好,养育儿女功苦高, 只有付出不图报。
十月怀胎延香火,横抱三年多辛劳,
冷暖饥饱全想到,稍有病痛心发焦,
养儿防老是一理,但愿为子常行孝。

“正板”是七言多句,曲调是“三句头”首句韵重复和变化重复。下面这一段就是这类唱腔的孝歌。

闲言几句风吹散,二十四孝唱一番。
为人敬孝天有眼,孝悌忠信礼义廉。
孟中哭竹呼天喊。哭声感动南海观。
长出冬笋满山遍,母吃病好万事安。
老母得下伤风感,王祥为母卧冰砖。
天赐鲜鱼母供膳,吃后疾病清除完。
安安送米行孝念,七岁孩童把母连。
姜氏冷宫受磨难,日饥夜渴不安然。
目连寻母阎罗殿,明镜照得铁维川。
母亲变狗把世转,员外家中把身献。
大舜耕田回心转,看见乌鸦把食衔。
飞禽走兽知恩典,枉自为人在世间。
丁兰刻木泪满面,为母竖像痛改前。
天上下雨雷风闪,像谷要收谁在先。
先把竖像搬回转,风停雨住大晴天。
杨彪身材筋壮满,手提斧头就下蛮。
子路家贫身无半,长期讨米养老年。
东奔西跑满街串,讨回残饭供母餐。
文帝母亲病凶险,亲手熬药奉老年。
他在朝廷为官宦,孝敬母亲理当然。
徐庶为母朝思念,可恨奸贼曹阿瞒。
脱袍让位辞官宦,尽忠行孝两双全。
李逵回家把母看,接她上山享轻闲。
身背母亲把路赶,翻山越岭找清泉。
仁宗皇帝行孝念,乞丐供养二十年。
狸猫它把太子换,真真假假万古传。
岳母刺字对你叹,精忠报国保江山。
秦桧吃了豹子胆,岳飞上绞民不安。
行孝之人天有眼,子牙行孝封大官。
孝敬双亲人人赞,奉劝各位记心间。
行孝之人千百万,一心难记唱不完。
由于我的口才浅,东扯西拉不周全。
倘若唱错哪一段,多多批评请包涵。
闲言我不长长叹,奉请高师再发言。

从内容上看,孝歌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是行孝类的孝歌,唱词非常繁多,内容十分感人。以二十四孝为代表,例如《大孝记》(又叫《董永卖身》)、《王祥卧冰》、《朱氏割肝》等等。这类孝歌以人们熟知的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一个故事一首歌,用叙事的方式讲述,篇幅很长,一首歌就能唱好几个小时。
另一类是其内容一是古人故事,如《桃园三结义》、《古城相会》、《包公断案》、《鲁国出了个孔圣人》等;这类孝歌和历史小说内容相仿,很难说是根据历史小说改编,还是历史小说受到了孝歌的启发。如果是根据历史小说改编,那说明这类孝歌产生的时间并不长,应该在明代以后,到明清以后长篇历史小说才大量出现但是在这类小说出现前,戏曲、评书等文学作品都以这类历史题裁为内容。孝歌的侧重点不一样,主要是鞭笞奸佞,赞扬忠义,教人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还有一大类是趣味性很强的孝歌。例如有首孝歌叫《小耗子告狸猫》,虚构了小耗子向阎王状告狸猫的情形,然后狸猫如何反诉小耗子,想象力十分丰富,听这首孝歌,就像在欣赏迪斯尼的动画大片一样。摘录精彩的一部分如下:

小耗子泪悲切珠泪长掉,口咬着冤枉状无处告猫,做一张那呈子告到阴曹。
小耗子到阴曹双膝跪定,尊一声阎君爷细听分明。谁不知我的祖西天路进,路途中遇见了取经的唐僧,唐老藏拿我祖未曾丧命,西凉国走进了大大的奸臣。那奸臣走进来将大蜡来敬,内充火药火炮陷害将军,我的祖三更后将蜡啃尽。救出了文武官满朝君臣。
阎君爷听此言心中喜定,奉我的祖每担粮耗子三分。西凉国又来个大大的奸臣,告我的祖每担粮耗子平分。阎君爷听此言纸上作证,拿棍棒将我的祖赶出了京城,只赶得我父子们无路可进。我只好墙根角挖个坑坑,那白天我不敢出洞逃生,夜晚上偷点吃的混混光阴。夜晚上偷吃喝尽是冰冷,偷几回掌柜的起了黑心,掌柜的无良心真叫狠,上关笼安轧板方法使尽,上长街买毒药丧我的残生。小狸猫一罩棚将我来擒,它一口咬住了我脑壳顶顶,吃一口哼一声鼓起个大眼睛,吃了我小耗子不要紧,丢下了我年老母八十二无人孝敬。我爹爹并妈妈将他丧命,哥哥死我嫂嫂未曾出门,我妹妹十六岁年轻还嫩,给婆屋花红根未曾过门,尊一声阎君爷细听分明。并无有一句谎错哄阎君。
阎君爷听此言咬牙露恨,手拍案把牛头马面连叫几声。阴魂起一阵阵到了阳尘,东一找西一轻无暇无影,走上前抬头看睡在灶坑,牛头说想喊叫又怕惊醒,马面说我只好祝告司命和灶神。叮叮哐上了锁将它来擒,叮叮哐上了锁拉出灶门。只吓得小狸猫神魂不定,怪不得我前几天昏迷不醒,头昏痛眼睛花懒打精神,你们二鬼头来拿我所为何因。牛头说领下了阎君旨命,马面说小耗子告了你身。小狸猫听此言神魂才定,这还是一点点小小事情。虽然是一点点小小的事情,我要与它在阴曹对对分明。
小狸猫到阴曹双膝跪定,走上前才抬头看坐下了阎君。阎君爷听此言咬牙露狠,手拍案把狸猫连骂几声。你不在阳间守本分,把耗子害的这样伤心,你有一句无一句不要打诨。无一句差一句法不容情。
小狸猫听此言回言上禀,尊一声阎君爷细听分明,谁不知我的祖西天路进,与耗子在胡店同念正经。耗公子它能做君王国政,耗母子它能做皇后夫人,麻耗子它能做领兵出征,青耗子它能做带马先行,白耗子他能做挂国将军。现喜得有包公名叫文正,上天空在胡店双膝跪定,借来了金丝猫带下凡尘,那五鼠见金丝两个逃命,这三个我将它命丧残生。跑出去那两个倒不要紧,因此下传下了后代的儿孙,那白天几十个无暇无影,夜晚上几十个邀做一群,墙台上是它的跑马路径,帐顶上是它的歇马凉亭。有钱人它去吃倒不要紧,穷寒家买一升与他平分。姑娘家红绣鞋抱着就啃,只气得姑娘家眼流水滚滚。啃乱了学生们的圣贤书本。小耗子啃书箱凿乱书本,尊一声阎君爷细听分明,我并无有一句谎错奉阎君。
阎君爷听此言咬牙露狠,手拍案把耗子连骂几声。前年子你把吾神把胡须乱啃,去年子你又抠了吾神的眼睛,有一回张大汉来还愿心。拿了一个大刀头足有半斤,点燃蜡焚燃香双膝跪定,磕头起找刀头无暇无影,这才是一点点古怪的事情。我不是看你祖有点点德行,我恨不得把耗子拨皮抽筋。

还有一首歌叫《大小脚》,估计是民国时期创编的一首歌。虚构了大脚和小脚两个角色,各自说各自有多好,语言也十分精彩。摘抄一段如下:

小脚听说笑哈哈,大脚说出这好话,活活把人笑个咋。
说你是个男子汉,又有奶子喂娃娃。
说你是个女流辈,往往说的粗鲁话。
谁说我们小脚自己夸,高低鞋子铜钱大。
走起路来踩八卦,两手好像撒芝麻。
奴的丈夫见了它,句句说得真情话。

大脚听了很气愤,小脚说话欺压人,把我们大脚不当人。
一不该骂我无轿坐,二不该骂我无马行;
三不该骂我无长生,四不该冷言冷语伤害我的心。
上头过耳把子打,下头过脚尖踢,
今天和更打死你,才能出老娘这口气。
大脚抓住小脚打,二人挽住一齐打。
拼不过你枉为人。
还有数量庞大的孝歌,内容很丰富。总之,孝歌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能为死者超度亡灵,对于生者,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6-27 09:05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