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88
- 注册时间
- 12-7-6
- 在线时间
- 74 小时
- 最后登录
- 14-11-16
- 威望
- 178
- 八通币
- 2
高中生
- 积分
- 788
- 注册时间
- 12-7-6
|
国守敬 发表于 12-12-9 17:22
学到了好多知识哎!
1、果园
清代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个果园,这个园子归一位姓王的果木庄头所有,果园里除了看园子的没有人住,依照主人的姓氏,这个地方就叫王果园,后来,果园没了,搬来好多人住,到清光绪初年,就简称为果园了。
2、次渠
金口新河自董村下游段有个东石村,是座古老的大村,最早叫东市,元代的时候金口新河从村中流过,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水陆并行入京线路的居中地位,来来往往的商人旅客们都在这里住店购物歇息,也相当于是现在的商业区,,逐渐变成了集市。
接着便是次渠村,也是个颇具规模的大村子,有3000多口人,在村子北面曾经有一片广袤的湖泊,湖中生长许多鞭蕖,也就是荷花,茂盛非凡,也算是当年京城东南部一个很错的旅游风景区,加上村里还建有宝光禅寺,寺里有锭光佛舍利砖塔,见光优美,是古代游览好去处。由于水陆运输双经此村,经济发展,来此定居者多,所以形成较大居民聚落。因村北金口新河所经过的湖中盛长莲花,村名古称茨蕖。“茨”有覆盖之义,《新唐书·高丽传》载:“居依山谷,以草茨屋”。“茨蕖”是指茂密的荷花覆盖着湖面。由于多次的洪水带来泥沙淤塞了金口新河,因此茨蕖村北面的湖泊逐渐淤浅变小,莲花消亡。---二年(1913年),改茨蕖为次渠。
3、小圣庙
从东关大桥一直向南都是当年卸粮食和货物的码头而装卸人的客船码头,则在货船码头之南,永顺镇的小圣庙转村及大棚村一带。小圣庙又称小神庙,位置在的运河西岸(老运河道),也就是现在的滨河路一代,庙里供奉着掌管着水的老龙王,来往旅客多在此上香,有的为一路平安而上岸祭拜,再上船南下。香火十分旺盛,表明在这里上、下船的人很多,来往的人多了,自然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就得跟上了,于是形成不小的市场,渐成一个较大的村庄,以庙而名。
旁边的大棚村是由关帝庙前的大茶棚而名,来往商旅于此上香饮茶,再登船或者上京。
4、梨园
这个地方历史就早了去了,相传唐朝的时候,这儿就有一个大园子,为姓李的所有,园子里种着果木、花草,有看园子的人住。这个地方还有过出土,1975年8月发现金代石椁墓两座,有陶器、瓷器等60多件,还有唐、宋铜钱多枚,墓主人叫石宗壁,墓志上写着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之新茔,说明金代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叫“台头村”。到了明代,迁徙民至此,一看因见园中有梨树,就称为梨园了。
5、九棵树
这个地方清代已经成为村落了,主要是赵、张、金、苗四大姓,这个村落位于进出通州城大路旁,从该地到旧通州城南门共植有99棵树,所以就叫做九十九棵树村,1936年前后,简称九棵树。
6、古城
这个地方原来归胡各庄乡,原来离通县县城十里地,现在近多了。
这里原来是通县的首都。西汉初年(前206年)置路县在此,东汉改为潞县(因为有潞水的原因),潞县的上级渔阳郡的政府机关也在这儿,建有土城。东汉建武中(公元40年前后),因为闹了兵变,城毁了,政府搬家了,一点点的,成了普通的村落。
因为这曾是潞县故城,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名字。
7、离新华联近的村子 李老公庄
这个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时候,宫里有个姓李的太监(俗你老公),侍候领导侍候得舒服了,就给了他一块封地,这个地方人越来越多,形成村子后曾称为李公庄,清末,改成了李老公庄。
8、离新华联近的村子 半壁店
这个地方明代已经成为村落了。那时候,这儿有座古庙,村民们都在古庙的西侧沿路定居,因为地处在交通线上,所建的房子有一半开店铺买卖,所以被人们称为半壁店(一半儿是店铺)。
9、中山大街
先说这条街,是因为它在通州曾最显赫,地位象今天的新华大街一样,它东起车站路,西到通惠南路(西门),全长1540米,宽6-10米,现在看来不起眼了,但它在明代就已成街了。雍正七年(1792年)建设通州到朝阳门的石道就经过这儿,1937年到1940年铺了混凝土路面,成了京津公路的一段。这条街因为位于新城内,曾称西门大街,光绪年间改为新城大街,1913年前后因其位于新城内西仓以北,更名为新城北街,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他,把通州这条主街更名为中山大街。
10、新华大街
中山街可能很多新来通州的朋友不太知道,但新华大街没人不知道。比起中山街六七百年的历史,新华大街可是小弟弟,它才五十多年。
原来,通州城内,城中心位置,有一条东西的通惠河支流,叫做万寿宫的臭沟,1952年6月,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将臭沟清淤,再把城墙砖拆下来,砌成直径1.5米的砖拱下水道,最后再用城墙土填平,筑起水泥路面,然后是沿新城北城墙向西伸展,1955年全线通车。总长3700米。
这条街,1966年曾改称为反修路,不久又恢复原名。
后来,又修了几次,扩展了几次,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11、八里桥
这个地名来历倒不复杂,它位于离通州城西八里的通惠河上,故名。
八里桥原是通州到北京的必经之路,当时是从现在的中山街出西门(这个西门在现在的西门以前),出城之后走上一段向北拐,过八里桥,去北京。
现在说说通州城的格局,通州最早是一座方城,南到玉带路,北到通惠河,西是商业街、车站路一线,东到东关大街。后来发展了,又在旧城西南,扩出一片新城来,这就是为什么有新城南关、新城东里等地名,新城南城墙与旧城基本平齐,北边只到现在的新华大街,西边到现在的西门一线。新城乾隆年间就有了,什么时候扩出来的?没查到,。
现在的问题是八里桥的八里是到旧城还是新城??也想请教一下方家,有朋友说,量一量不就知道了?我想没那么简单,因为年代久了,很多路由也就变化了。而且咱们的先人爱说个大概的数儿。
12、南大街
这是旧时通州的又一条主要街道,南起现在的玉带河大街,北到现在的新华大街。这南大街的南头儿,就是通州老城的南门,因为它在南门以内,故名。明洪武元年修了通州旧城后,就有了这条南大街。这条街上胡同遍布,最著名的就是十八个半截儿(指的是十八条胡同,从南大街分出来,鱼刺状分布左右),这一带,是回民兄弟的聚居区,南大街北头,是著名的小楼饭店。
13、北大街
北大街和南大街相对,位于旧城北门里,故名,也是一条主要街道,它南起新华大街,北到里河沿,也曾叫北门外大街,这条街的南头儿,是通州的鼓楼,所以1913年后,又称为鼓楼大街。
这条街上,有个北京花丝镶嵌厂,三十年以前,可是个了不起的单位,主要产品是金、银首饰、摆件及民族金属制品等,职工1000多人,现在厂址上顺北大街建起一些二层楼,说是要建什么步行街,停了几年了。
14、东大街
新来通州的朋友很少有知道东大街在哪儿的,难怪,这条曾繁华多时的街道,如今隐藏了身形,它就是物美、国美电器后面的那条街道,东起北小门,西到北大街。
明洪武初年,建了通州旧城后,这里是连接西、北、南三门的主要街道,为明、清两代万国朝宗、四方贡赋、商贾行人和通粮转运的必经之路,因位于旧城东门之内,曾名东门大街,清乾隆年间改为今名,是雍正七年建设通州到朝阳门的石道的起始段落。当时曾为商业繁华之地,现在仔细看看,还有些许遗迹。
15、东总屯和西总屯
这两个村的地方原是清朝某位直隶总督大人的封地,总督大人的官大了去了,总管一省或几省军民,而这位总督又兼着布政使(管理一省财政经济),所以这两个地方就叫总布屯(总督和布政使的意思),后来因为这两个村子各分东西,就简称东总屯和西总屯了。
16、三间房、北三间房和小三间房
叫三间房的地方,我知道四个,三个在通州。
三间房,原来属于牛堡屯镇,现在划归张家湾了,在三间房飞机场附近。明朝的时候,潘、蔡、林三家到此,以合开豆腐坊为业,所以叫做三家坊(三家合开的作坊),清代改为三间房。
北三间房的村子已经没了,现址是柳岸芳园等小区,这个地方金代开始就有了村子,但后来不知所终,后来的村子是清代末年建的,原来在这里地势较高的地方,住有三户人家,职业分别是看坟的、做鸡毛掸子和缝鞋的,始称三家坊,后来改叫三间房。
小三间房,这小三间房原来是和北三间房是一个村子,1973年重新划分乡镇边界时,把北三间房北边的几户划给城关,就把这几户形成的村子命名为小三间房。
17、北杨洼
现在也改造了,就在环保局北面,现在梨园小镇那个小区的地位置。这个地方是在明代,姓杨的迁到这儿定居建了村,因地处元代通惠河故道所经之地,地势较低,就称为杨家洼了,后来因为重名,就改叫北杨洼了。
这个地名在西集镇的最南部,紧靠北运河,这个村子的历史要追到元代,那时,运河的漕运兴盛,杨姓首先到运河北定居,就叫杨家庄,后来明代修了运河堤,这个村子在大河堤之外,地势低洼,就叫杨家洼了。
18、杨庄与杨坨
这两个村子都带着杨字,在通州城的一东一西。
这个村子在西,来历比较简单,明代有姓杨的搬到这儿,依着姓氏就称了杨家庄,后来简称杨庄。除了杨庄小村名之外,名字叫杨庄的大队还辖有西果园、杨富店、复兴庄、黄瓜园四个小村子,所以到杨庄要弄清楚是哪个小地名。
在的六环路边是,运河东岸。这个地方也是明朝就有了村子,但先来的可不是姓杨的,而是姓周的,他们建村于土坨之上,故各周家坨,后来清初姓杨的才来,也在附近高坨上定居,叫杨家坨,后来杨家坨发展得快一些,规模超过了周家坨,索性把周家坨并过来,统称杨家坨,后来简称杨坨。
19、张家湾
张家湾是千年古镇了,因为它位于四条河流(白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河)的汇流处,河河道弯曲,元代有个万户叫张宣的督海运到此,故名张家湾。这个地方早在唐朝太和年间(827-835)建有林皋寺,宋天圣八年(1030)建有海藏寺,辽天庆十年(1120)建有古城寺。因为守着运河,这里曾是非常繁华的地方,从南运来的粮食货物,都先到这儿,然后从这儿直抵大都。牛堡屯的历史也很长。这个地方地处古延芳淀西南3公里,柳林南3公里,元十八年,元世祖曾到柳林,建有行宫,因为这儿水草丰美,就做为放牧之地,筑有土围,晚间将牛圈进去,所以就叫牛堡。明代山西迁徙民到此屯田,又给加了一个屯字。清初邢姓大户到村北落户,形成街巷,称为邢街,成为牛堡屯的一部分。
20、帅府街
在通惠南路与中山大街交会处的东南侧。名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
其一:当时隋朝北平王罗艺屯兵20万,镇守北方时,在这儿建有帅府而且居住过。现在的官园小学和其北侧就是当年的帅府花园,帅府门前曾有红松一棵,大铁环一个。秦琼秦二哥也在这儿住过脚。
其二:清朝大将有个叫马玉昆的曾驻扎在此,他曾率兵抵抗过沙俄侵略,还曾带兵入朝鲜,力抗日军,也曾跟八国联军打过仗,他死后,被军民尊称为帅,这个地方就得了名。
以上两个,第二个倒更可信一些。
21、台湖
台湖是个好地方,原来有水田,有大米饭吃,别的地方羡慕,现在的经济发展也够猛的。
辽代成了村。因位于萧太后河南,地势低洼,有一个湖泊,这个湖叫台湖,湖边的村也就叫台湖了。
多次到这儿,而且就住这儿,辽统和十年(992年),将台湖更名为望幸里,设役使在这儿,就是当时的皇家招待所吧,所以台户,1913年又改回了原名,还叫台湖。现在台湖这个地方变来变去的,主要是和张家湾,几度分分合合,61年基本上独立出来了,1983年又设了台湖乡,后来把次渠乡又并了进来,成了现在的台湖镇。
22、牛堡屯
牛堡屯的历史也很长。这个地方地处古延芳淀西南3公里,柳林南3公里,元十八年,元世祖曾到柳林,建有行宫,因为这儿水草丰美,就做为放牧之地,筑有土围,晚间将牛圈进去,所以就叫牛堡。明代山西迁徙民到此屯田,又给加了一个屯字。清初邢姓大户到村北落户,形成街巷,称为邢街,成为牛堡屯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