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73
- 注册时间
- 12-5-1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最后登录
- 12-6-12
- 威望
- 66
- 八通币
- 9
高中生
![Rank: 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 积分
- 573
- 注册时间
- 12-5-10
|
本帖最后由 八通青年 于 12-9-19 17:15 编辑
做了半年的五道口夜归人了,白天的时光已经很少会出现在这宇宙中心了。所以,我大概也渐渐忘却五道口的各种滋味了,只是在跨过铁道抬头看见又重新开业的原址原样的嘉禾一品时,舌尖出才会猛然地尝试记忆起那种属于五道口的特有的滋味,你可以称之为吊丝吃货的滋味,但我更愿意把它叫做青春的滋味。
游走于五道口,生活于语言学院的我,似乎注定对这里的美食有着绝对的地理上的优势。美食的大和谐不仅应当包含色香味形的小和谐,更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五道口,这个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各层人群摩肩接踵的奇葩地区,则天然地成为了美食精神上至发扬崇高、下至深入草民的圣地。与东交民巷和日坛国贸不同的是,在这里,不论你是男吊丝女吊丝,还是高富帅白富美,你都能找到一处让自己能够完全放松去享受和领悟食物的美好的地方,各类人群同吃一个五道口的大和谐。
壹,东瀛神卷。
早在北语老食堂还没拆掉之前,我就对桃屋的各种手卷产生了无比的热爱之情。简简单单的一把手卷夹着各种食料,被架在了高高的装饰架上,配以少许的嫩姜片和芥末,刺激和安慰的矛盾滋味并存于一口,感情一下子就随着食物的吞咽而涌上了心头。这样深刻的体验是后来净心莲的手卷都不会再有的。北语老食堂拆了之后,桃屋搬到了西郊宾馆,虽不是很远但也很少去了,倒是原来在东源大厦楼后面的一心来北语新食堂开店了,但一心的大学料理毕竟是太大学了。当然,北语会议中心里日本老妈妈开的一志也是我后来的另一个选择。
在远离五道口中心的林大东边小巷子里,有一家特别不起眼青山日本料理。虽因年代久远,店面显得不如其他日料店那么干净体面了,但倒也朴素舒适。老板娘做的蔬菜饼那叫一绝,翠绿色的饼让人味蕾大开,轻咬一口各色蔬菜依旧能保持原有的清脆爽口,并且神奇地与面饼本身融为一体了,而不像韩料里的泡菜饼那么生涩。
贰,泡菜滋味。
来到了五道口这个北京第二大的韩国移民聚居地,就不得不来尝尝各色各样的韩餐。大概是由于韩国人聚集,这里的韩餐味道要更贴近日常生活,更正更纯。我知道的第一家韩餐店就是西郊宾馆北语后门那儿的熊家了,直到现在还很难在五道口找到一家能与其相抗衡的韩餐店。熊家的牛肉火锅用料非常地道,也非常满足,单条大块牛肉入锅,配以香菇、青菜、冬笋等配料,水在肉片四周不断沸腾冲刷,蘸着韩国大酱,回味还有一种特殊的甜味儿。若在大冬天,能够吃上热腾腾这么一锅,别提有多开心了。
在熊家的后面,沿着王庄路一直在林大方向走,还有鑫鑫胖胖和火炉火这样的韩国烧烤,因为价格十分便宜也很受欢迎。不过,要说我认为最好的韩国烧烤,不得不说是工人电影院后的水晶烤肉。有人说,它不就是用了玻璃代替金属箅子嘛。有人说,这个人大西门和三里屯都有。不然,玻璃烤盘的作用不仅是无烟方便,更重要的是对烧烤的肉质的处理。由于玻璃和金属的质地完全不同,这里的肉片烧烤的过程也不一样。以五花肉为例,由相对肥厚的边缘慢慢卷曲变脆,这样就给了整片肉更多的烧烤空间,边缘的空气不断高速旋转,让肉片能够做到多维度的均匀熟烤。
东源大厦楼上的798和包装马车也是五道口韩餐的经典代表,798的奶酪鸡块将奶酪均匀地浇在铁板烧的鸡块上,通过再烧烤,持续地将奶香味向下渗透,让鸡块拥有了特殊香气,这样看似减分的油腻重合事实上却起到了相互辅助相互抵消的良好效果。
叁,包里道及大薯条。
五道口,La Bamba,是我的一好友每次来五道口是必做的一件事儿。这家让不知道正宗墨西哥餐是什么味道的我,在美国西海岸吃完那里正宗的墨餐后,竟说出“真还不如五道口的好吃呢”的话。如果说我好友每次来五道口必去La Bamba,那我就是每次去La Bamba,必点Burrito的人。La Bamba的烤奶酪卷分为几层,在被玉米饼皮包裹下的碎肉被切得很精细,在碎肉下的Burrito底更做的相当完美,红豆泥和不算浓烈的奶酪相互交融;将凉凉的碎番茄的真料酱均匀地撒在碎肉上,再一次能够形成另一种交融,就这样的多重滋味的融合共同支撑起了这道Burrito的全部。每次再配上几杯金汤力、一份恺撒沙拉就撑的不行了。
说到包里道,不得不说到牛油果。其实在五道口向西的公交站台后就有一家刚刚开张的,年轻的女老板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这家店就叫Avocado Tree(鳄梨树,即牛油果的树)。这里被她开成了便利快餐式,口号也宣传成“能够包在手上吃的包里道”。这里的包里道配上青翠的鳄梨酱,将小清新与浓烈完美结合,形成了包里道特有的滋味。曾经在搜狐上班儿的那个月的中午就如匆匆的其他人群一样,手里一个包里道,道出了多少墨西哥美食的基本口味。
Avocado Tree向东过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现在改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研究院了),就会看到一个美国大叔手指向你的宣传牌。在这家美国人开的小便宜窗口店,专卖纯正老美的热狗和大薯条,说起口味就很大众很美国了。但每次卖热狗的小姑娘总会看一本樱花日语的日本语教材让我印象挺深刻的。
肆,叉烧、奶茶和鲜芋仙的故事。
五道口这里当然也不缺港式粤式的口味,只是口味上要逊色其他地方很多。王庄路入口处右侧的植物带后面隐藏着一家粤味餐厅。这里可以吃到很正宗的粤式各式菜品,曾经的它还不错,但是后来没有原来刚开始小夫妻经营的那么细致了,不知道是不是胖老板娘做着做着河粉就流下了眼泪,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连原来的不开发票送可乐现在都懒得送了。现在再去吃,样貌上的肠粉、滑蛋牛柳还是一样,却再也吃不去多年前那种叫做“用心”的滋味了。当然在U-center的六层还有一家老车记,不是麻辣香锅,而是经营港式的。这里的菜基本上都是中规中矩的典型港餐,但叉烧酥确实在我记忆中还很不错,用料挺足,酥分千层,筷子都碰它不得,索性直接上手。最近看到日昌餐馆也进驻五道口了,但我还没进去过,只希望它的到来能改善五道口港餐粤菜普遍不佳的情形。
同样在粤味餐厅的旁边,有一间港式奶茶铺,经营传说中的丝袜奶茶。我在这里也喝了四年奶茶,渐渐习惯了这里的奶茶味道,店名从乐在其中换成了有间港式奶茶,价格也从原来的7块涨到了现在的10块了。北京这里的奶茶相较香港来说,还是偏淡了很多。但就是这种淡,反而更容易让我的味蕾捕捉到各种混杂的味道,至少在原来的乐在其中中,我还能尝到我最喜欢的vanilla的味道。
大四刚开学的时候,在华清嘉园的光合作用倒闭了,换来了鲜芋仙。最爱的搭配莫过于4号芋圆加上一桶焦糖布丁口味的爆米花,可惜的是这些美味的食用环境实在是不佳。
伍,麻辣诱惑和螺蛳鲜粉。
五道口的麻辣菜总的来说比较中规中矩,连锁式店面太多。但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一两个麻辣小店曾经在这中心挣扎存在过。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曾经在五道口铁道站旁的小门脸的辣界麻辣香锅,存在时间甚至不到一年,听说后来只剩下它在鼓楼的老店了。可惜之余,我甚至还为了怀念那份爽辣刺激的美味,独自奔走去鼓楼多次。麻辣香锅看似的一锅炖式的大杂烩,事实上对烹饪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一盆鲶鱼锅,炸至金黄的鲶鱼又酥又脆,香锅的味道越吃越浓烈,如果你的辣度点得到位,吃到最后保证你会有痛彻心扉的流泪和满足。
五道口的另一个代表食物,不得不说是水平有限螺蛳粉。这家原来在三才堂写字楼的疯狂beyond螺蛳粉,后来搬到了更靠中心的华清嘉园,要下地下,要穿过刘秀面店,最后才能到,但是人还总是那么多。一次搬家像是一次成长,他们说以前年轻,很疯狂地迷恋beyond乐队和挥霍青春,而现在他们更懂得自己的水平还有限,更需要沉淀和成长。螺蛳粉这种东西的奇特味道,就像折耳根,让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爱的人永远不爱。而一份知春里套餐加上炸腐竹、酸笋和鸭肠,永远会是我的最爱。
陆,多纳滋和贝甜。
对于一个视甜点为生命的男人来说,我更注重生命的质量。尽管五道口这儿没有赋予我生命的Amandine和Collibri,但是韩国人的多乐之日和巴黎贝甜已经可以满足我的基本需求了。对于这两个看似差不多的店,我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很深的了解,了解不在多乐的每日咖啡总会比贝甜的要浓,而在于多乐的多纳滋更好吃,而贝甜的贝甜肯定是最好的。多乐之日的多纳滋看似大众,但却具备了让它成为美味的很多基本要求,比如奶油的铺陈,比如面饼的炸法。多乐的炸贝高(即多纳滋面饼)软而油,尽管这样看似影响了多纳滋样貌和口感,但事实上这样的炸贝高更适合于各种酱料搭配的要求。我最爱的就是最普通的奶油多纳滋,即在面饼中间切开在奶油的最普通做法。这样的黄油与奶油的湿润碰撞似乎是我的味蕾更喜欢的,油的丰腴与贝高的面饼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们组成了这四年我早餐的重要部分。
当然比多纳滋更重要的早餐部分,必须是贝甜的贝甜了。似乎如同它的店名一样,贝甜真的很擅长做法棍。我最喜欢的口味莫过于蒜蓉了。每天早上撕下一节蒜蓉法棍配上一大块黄油,抓在手上边赶路边咬着,那种浓郁与浓郁的碰撞会在我的口腔上长久地回有余味。而蒜蓉和黄油的完美搭配总会让我想到在波士顿Legal吃的那条完美无比的龙虾。
五道口的吃的还有很多很多,每一种滋味都深刻地烙在了心里,当回忆起来的时候就收不住了。我要感谢那些大学时代一同陪伴我阅遍京华各味美食的吃货们。感谢五道口,再见五道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