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4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历史] 金口新河究竟走哪里

[复制链接]

371

主题

1485

帖子

142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2317
注册时间
14-3-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八通灵灵七 发表于 14-10-9 14:2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元代大都东郊的漕河还有两条,一条是通惠河,一条是金口新河。因通惠河关系着元明两代,暂且不谈,而先介绍金口新河。
为了“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输纳”,(62)“递来江南诸物,海运至大都”。(63)在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二月,征调民夫10万,开始兴修金口新河,到当年十月竣工,轰动朝野。上源取浑河(今永定河、金时卢沟河)水,引水口在今门头沟区三家店附近左岸,东南行至今石景山区麻峪村处,与金代金口河重,至金中都城北,大都城南垣丽正门南,向东南方向开挖新河道,出今北京左安门,经今朝阳区八里河村,至十里河村附近接上辽时萧太后运浪河。在入萧太后运粮河处,上推至金水新河取水口,这一段新河河道走向今人没有多大争议,但自入萧太后河后至今金口新河河口这段下游河道走向,今人有较大的分岐,其原因则不言而喻了。
据《析津志辑佚·属县·宛平县·古迹》载;金口新河“东南至董村、高丽庄、李二寺运粮河口。”(64)今人以此记载误以为金口新河入萧太后河,就走萧太后河经今州区张家湾镇大高力庄(元时称高丽庄),再到李二寺(元时误称,乃“里二泗”讹误)入运粮河(白河)。其实研究有没有实地考察,也没有弄清萧太后河实底,造成对金口新河下游河道流经的认识上出现纠错。前面已经谈到辽萧太后运粮河的起,止和流经线路,说明此河就到今张家湾村南入潞水,并非至“李二寺”入白河。不用再述,已可以断定某些研究者对《析津志》所载那段文字的有臆测嫌。也许是因为金口新河修成后开闸放水,出现了没有预料的事情,即“水至所挑河道,波涨潺汹,冲崩堤岸,居民傍徨,官为失措,漫注支岸,率不可遏,势如建领,河道浮土壅塞,深浅停滩不一,难于舟楫。其居民近于河者,几不可容。”(65)造成很大损失,官民反响颇巨,追查失败责任,于是元廷杀掉建议开河的中书参议孛罗贴木儿和都水监傅佑,而平众怨。历代人们以为此河失败而没有注意记录,今人也以为如此,又没有深入艰苦地踏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谬见。
其实,据实地调查,金口新河行至今通州区董村后,并没有继续循萧太后运粮河向东流去,而是自董村北折向东南行,经今台湖镇东石村中,次渠村北、麦庄村中,至新河村东入漷河(今凉水河),然后走漷河东流,至今张家湾村东入白河(运粮河),转运海漕粮米至大都。现在沿此线的董村东南、东石村东南、次渠村中、麦庄村西北,新河村西等处仍然清晰地看到金口新河的遗迹,而新河以下的河道就基本上是今天的凉水河了。于张家湾村西与萧太后河合,共入白河。这是此河董革以下河道的最新调查结果和此河睛游行经路线的一种新的结论。
上述这种调查结论和认识与元代《析津忘》关于此河的独家记载正相符合。此志中在金口新河的下游段只记录了当时的三座村子,第一座村庄叫董村,附近就一个董村,而且位于萧太后河南畔,因新河由此转向东南行,是个关要处,故而志中载记之。志中记的第二座村子是高丽庄,是主同观间唐太宗东征高丽所俘民人散居幽州,郊野而建立的村落,因有此村名。到元代至正二年时,此村已有700来年,是个古老村庄,明代时,村中高丽族人已经彻底与汉族同化,便随着明初迁民建新村命名的气候写为高力庄了,清代因圈地政策正白族人庄头在村北立一庄,也称此名,遂有大、小高力庄之说。今天的大高力庄就是元时高丽庄。当年此庄以东以南10里内没有别的村庄。金口新河(今凉水河)从庄南流过,至村东入白河,因此《析津志》述及金口新河流经时谈到高丽庄村。
志中录下的还有“李二寺”一村,并说新河过此地后入运粮河(白河)。“李二寺”名纯粹是道听途说的无稽荒诞之谈。此村实名“里二泗”,名中的“泗”是指“泗河”,指白河在今张家湾处集中收纳了西北而来的通惠可,西来的萧太后运浪河与西稍南而来的漷河(金口新河汇入以前称)以后,亦称泗河。这条白河自通州城东南流,至今永顺镇小圣庙村东北转西南流,经张家湾镇上马头村、土桥村东、皇木厂村至张家湾后边疆收汇3条河流后,独流向东南称泗河,至里二泗村东循现在北运河流向而行。
白河另一支自通州城东潞城镇东杨庄西、郝家府东、七级村南、小东各庄东、太子府村中、西集镇的张各庄东、曹刘各庄西,至和合站村与西来的白河一支重会后东流。这条北来的白河一支于通州城北也收纳了3条河,分别是北来的小中河、西北来的温榆河和西来的金闸河,似应也称作泗河。两条分支的白河都因各收汇了3条河流后又都称作泗河,在和合站村复合。和合站因古代于此设驿站而名,并且正位于内外白河两支交合处,故古称合河驿。自此村以西的白河称里二泗,以北的白河应称外二泗。建在里二泗河边的村称里二泗,因为内白河在融汇3条河流后第一座建在河边的村落就是元代的“李二寺”(里二泗)村,故有此村名。由此可以判断《析津志》中所载金口新河流经“李二寺”村后入运粮河口是不妥的。
从沿途村名由来分析,也可证明金口新河自董村下游段流经路线是不荒廖无据的。董村而下的东石村,如今近2000口人,是座古老的大村,最早称东市,元代时金口新河从村中流过,又古代傍河有一条入京古道,金口新河虽然上中游淤浅不能行舟了,但下游有高梁河南支水与萧太后河上源水都曾注入新河,仍能行船,不是一下子全部河道都被淤塞胶舟了。此村正当水陆并行入京线路居中地位,来往商旅在此打尖购物,渐成集市故名。继而是次渠村,亦及大村落,近3000人口,是古老村庄。村北曾有宽袤湖淀,新河开挖时租用此湖,湖中生长许多鞭蕖,即荷花,茂盛可爱,为就东南著名影致,加上村中还建有宝光禅寺,有锭光佛舍利砖塔,见光优美,是古代游览好去处。由于水陆运输双经此村,经济发展,来此定居者多,所以形成较大居民聚落。因村北金口新河所经湖沼中盛长莲花,村名古称茨蕖。“茨”有覆盖之义,《新唐书·高丽传》载:“居依山谷,以草茨屋”。(66)“茨蕖”是指茂密的荷花覆盖着湖面。来洪水卷带泥沙淤塞了金口新河,茨蕖村北湖泊淤浅变小,莲花消亡。民国二年(1913年),改茨蕖为次渠。再如新河村,简直就是以金口新河命名,因此河在此入漷河,这里是金口新河河口,于河口处建村,故名新河,就连此处以下的漷也改称新河了。在元初此处曾由大兴府尹郭汝梅出资建有一座天津桥,横析河(今凉水河),是天津一带商旅入出大都的陆路要津,朝廷于此设收税机构,水陆过往客人在此住店歇宿,后来又以此易称新河店。明代初期这里建有村级政权,双称新河里,清代简称今名。当今天的人们踏着古人勤劳智慧的足迹,来到通州区台湖镇,欣赏着元代金口新河的残余遗迹,当年10万人用铁锸掘土,以扁担挑泥的修河场面,翩翩风帆和声声桨以及滚滚轮涸的情景就会展现在眼前。这真实的洒道残迹,这古老的村庄名称,在客观述说着金口新河的历史,在宣讲着通州运河的文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5-16 05:47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