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家乡的概念越来越浓,老炮们别说忽悠,前两天娃写作文,表述自己的真实感情,诉说一种情结。下面就说说家乡的那些事。
这个地方老爹说,曾经是他的小学中学,但是后来被推翻了,破四旧,也就是里二泗娘娘庙。如果同龄的80年代生人的我们,有几个认识还记得?它就是里二泗佑民观。
据说,里二泗村是通州南部最早有人烟聚落地之一,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期,至少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 历史上,人们曾将京杭大运河分为五段,最北一段由通州到天津,称北运河。北运河因水源、方位变化,又有潞水、白河、潞河、泗河等众多别名。到了元代初期,漷县东南的白河因白河、萧太后河、凉水河、通惠河汇流而叫作“泗河”。当时,白河从通州城东分成两股,一条从龙旺庄流向东南,一条从小圣庙经张家湾流向东南,两股又在西集镇和合站村复合为一,该村也因此而得名。关于这两股河流,当时有里、外泗河之说,里二泗村在里泗河之畔,故得名。
那时的里二泗就有一座道教庙宇,面临大运河。随着漕运的兴盛,香客渐多,这座庙宇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而“寺”恰与村名中的“泗”同音,白字先生便将村名说成“李二寺”,后来还有人编了一个动人的李二修庙传说,由此假名传开。一直到了明代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村中重修庙宇,嘉靖皇帝赐名“佑民观”,“里二泗”村名才拨乱反正,恢复正名。 历史上,曾有三个皇帝来过佑民观。第一个当属明朝嘉靖皇帝。随着漕运事业逐渐发达,天妃宫香火越来越旺,原有殿宇已经不能满足香客的需求,于是在明代嘉靖十四年,道长周从善将天妃宫扩建。为扩大影响,就将酷好道教的嘉靖皇帝请到庙中,恳请赐名,于是得名“佑民观”。 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也都亲临佑民观。清顺治八年,即1651年,顺治皇帝听说佑民观香火灵验,也慕名前往祈求子嗣。据说,当时顺治皇帝还赏银五百两,用以修缮庙宇。后来到了乾隆、光绪、民国时期,都曾经多次对佑民观进行维修补建。 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康熙皇帝率领皇子和文武百官等众人来到佑民观,还在观内住了一宿。就是那时,康熙皇帝接见了通州官员,巡视运河并商定运河修浚方案,并御笔亲书“保障漕河”赐予佑民观。
光绪版《通州志》载:“在张家湾,即天妃庙,旧名里二泗”。《日下旧闻考》:“里二泗近张家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台,塑河神像。嘉靖十四年,道士周从善乞宫观名赐金额,名其阁日锡禧。万历十年,灵壁侯汤世龙复新之。” 佑民观所在地是通州区张家湾镇的里二泗村,该观也因此被叫做“里二泗”。张家湾镇是古大运河的最北端,在漕运鼎盛时期,自东南方向而来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进入通州,再由通州转入北京。因此张家湾是南北水陆要道,而里二泗村又是张家湾镇的一个重要闸口、码头,往来南北的商船、商人云集于此,供奉河神及金花圣母的佑民观就应运而建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香火旺盛。 佑民观原来叫做李二寺,名字首现于《元史》:“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余里,河道浅涩。”②根据民间流传资料,《析津志》中曾有“李二寺,村寺同名”之记载,不过此书在明末已经亡佚,而《析津志辑佚》中不见此句。《钦定日下旧闻考》有“元史所载李二寺即今里二泗也,地在张家湾”之记载,③再从《光绪通州志》中所记“佑民观,在州张家湾,即天妃庙,旧名里二泗。凡运船往来在此修醮……明嘉靖十四年道官周从善奏请赐额,观曰佑民,阁曰锡禧”④可知,李二寺、里二泗、佑民观指的是同一个庙。即此庙元代时叫李二寺,明嘉靖十四年(1535),道官周从善修缮、扩建李二寺,并奏请皇帝为寺庙赐名,世宗皇帝赐名为“佑民”,佑民观之名即始于此时。而民间仍然沿用原来的名字“李二寺”,并因旁边有被称为“泗河涯”的潞河、萧太后河、凉水河、通惠河四条河流而谐音成“里二泗”。不过也有人指出其本身就叫“里二泗”,“李二寺”之名是元史的错记,此说也无法考证。从“即天妃庙”几字可知,庙里供有天妃也就是妈祖,即东南沿海一带信奉的海神。这种信仰随着船只的往来被带到这里,成为以水运为中心的通州地区的主流信仰。被赐名为“锡禧”的阁为玉皇阁,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原里二泗张家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 ,⑤可知其中还供奉着河神像。这河神、海神共存一庙的情景,也算是这佑民观一个特色。从“凡运船往来在此修醮”一句可知,只要是从此经过的船只都要在这里停留并做道场以祈求平安,从当时大运河的航运作用及运量上不难判断出佑民观重要的社会地位,也可以勾画出从玉皇阁之上所眺望到的万舟骈集的繁荣景象。 其实,这个庙还有个名字叫保运观。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火烧屯而北七里,曰公鸡店,……又六里,曰保运观,亦谓之李二寺。”⑥《行水金鉴》也提到“保运观”这个名字:“顺天府运河自武清县杨村驿……六里至保运观,即里二泗,十里至张家湾。”⑦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保运观即为里二泗(李二寺),但关于保运观名字的来历却不得而知,在仅存的相关史料中其他名字频频可见,唯独不见有提及保运观。 重修佑民观的周从善来自龙虎山天师府,是正一派“从”字辈道士。曾和明世宗皇帝朱厚熜同窗学习过,因此他请世宗到庙中巡视并赐名,自此佑民观名气大增,之后也不断得到修缮。明万历十年(1582),漕运总督灵璧侯汤世隆为保漕运平安,奏请神宗母亲李太后修缮佑民观。因李太后本系漷县人,又信仰金花圣母,所以对此要求欣然应允,并在以后对佑民观多有捐资。《光绪通州志》中记载崇祯八年(1635),仓场侍郎程住及管河御史禹好善又共同重修。⑧清顺治八年(1651),世祖章皇帝到佑民观巡幸,并“赐币五百两”,观中道士用这笔钱对佑民观进行了修缮。并且有位叫田文孝的村民捐资三百两助修,⑨民国时期也有民间团体及个人对佑民观进行修缮(见后文)。 《清实录》中记载:“康熙二十年……八月己酉。上自南苑驻跸里二泗。”⑩也有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八年南巡时路经佑民观并停留接见通州官员之说,但《清史》、《清史稿》及《清实录》中无文字记载。佑民观的牌楼上有一匾额,上有康熙御笔的“保障漕河”四字,不知是康熙在何种情况下所赐,此匾后来不知所终,现在的字为后人所仿。 传说明代时,张天师进京城大都是走水路,所以会经常下榻坐落在运河边并且是正一派道场的佑民观,就住在佑民观的东跨院,据说院中还经常挂着印有“天师府”字样的红灯笼。 民国时期,通州镇城内有道教庙宇约160座,佑民观为其中最大的一座,“最大一座道教庙是元代所建而明嘉靖皇帝赐名的里二泗佑民观,北滨大运河。前有大牌楼,后有玉皇阁,四边院落带东跨院”。 不过后期随着佛教及基督教在当地的传播,道教在通州地区的势力渐弱,“自光绪后半叶,耶稣教来通布教,信徒渐众……道教则已过去,渐就式微矣”。这样一来,佑民观也就随之萧条。据通州籍作家刘绍棠回忆,他自小体弱多病,家人让他在远近闻名的佑民观道人周清远门下当了记名道士。 。。。。。。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某部的储备油库曾经设在佑民观。佑民观后又被改为小学,“娘娘庙……在里二泗,现为里二泗公立初级小学校及乡公所”,1958年被改建为通州里二泗中学。“文革”期间,佑民观所有殿堂、神像及文物全部被毁,只剩下院中一棵古树及数块石碑。 2004年,里二泗村民及附近居士筹集资金开始重新修建观中殿堂,重塑神像,并于2007年邀请到了刘崇尧道长主持庙内宗教事务,自此,刘崇尧道长带领数位女弟子在佑民观修道。二年后,北京市宗教局批准佑民观为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并命名其为“佑民坤道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