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103657|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少数民族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1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匈奴人的西迁和匈奴帝国的欧洲战记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二、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五、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六、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螅?倥?说靡孕菡??丝诳?技本缭黾樱??保?〔糠值男倥?锉?匀辉谏?帕俟?阂还尚倥?锉?晒?硕噼Ш樱?敫缣厝艘黄鹕?怕蘼淼酃?涣硪还尚倥?耍?诠??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七、匈奴乌尔丁大单于的活动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而此时的匈奴正处于乌尔丁大单于的统治。乌尔丁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乌尔丁大单于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这一事件的连锁反应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罗马腹地进军,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西罗马帝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乌尔丁大单于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一命呜呼了,公元408年,乌尔丁率军骚扰东罗马帝国,在抢得大量财物准备撤退时,遭罗马人的袭击,乌尔丁大单于就这样战死在沙场。   
     
  八、匈奴帝国的建立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庭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来确保边境的安宁,匈奴人的荣耀终于在西方找了回来。   
     
  九、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来到了。   
     
  十、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   
     
   阿提拉大单于独自掌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不过战争的矛头却指向了北欧和东欧。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而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向匈奴投降。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于是,阿提拉大单于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十一、阿提拉的高卢战记   
     
   450年,阿提拉大单于在完成了对东、北、南的征服后,将矛头指向了西罗马帝国。该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大单于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当年,阿提拉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奴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匈奴军主力又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此时,面对共同的敌人,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暂时放下他们的争斗,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面对联军,阿提拉放弃了对奥尔良的围攻,开始机动迂回,寻机与敌决战。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十二、上帝之鞭对西罗马的惩罚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被称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开始了对西罗马的惩罚。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区遭到了匈奴人疯狂的攻击,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此后,匈奴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人议和。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送到匈奴,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与匈奴帝国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以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后记   
     
   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摧残以及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末代皇帝、6岁的罗慕洛被俘虏,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沙发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14:05 | 只看该作者

准噶尔汗国简史

??建立准噶尔汗国的准噶尔部落是属于蒙古族的一支--卫拉特蒙古,这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朝称翰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清末明初之际,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博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   
       1634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图尔继承了他的事业,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并在1638年在博克塞里(今博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建成自己的都城,1640年,制定了《卫拉特法典》,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巴图尔被称为巴图尔珲台吉,连续两次击退俄国的侵略,迫使俄国承认了自己的独立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互通贸易。大家知道,清朝是在1644年建立,准噶尔汗国要比他早立国4年。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汗国的统一文字。   
       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其第五子僧格继承汗位,但其众兄弟不服,起兵反叛,内战爆发,至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僧格才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他的三个儿子都年小,汗位难以得到延续,在汗国将要陷入分裂时,正在西藏学习佛学的噶尔丹(僧格的同母弟)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的同意还俗。用极快的速度回国,在和硕特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了车臣,并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使国家恢复安定,他自己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新一代大汗,称为“博硕克图汗”。但是,由于他的即位是建立在和硕特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帮助之上,汗国实际上有一半的领土在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控制之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噶尔丹经过多年战争,击败了鄂齐尔图车臣汗,使汗国内部形成了以他为首的绰罗斯家族的一统天下。   
       噶尔丹深受喇嘛教的影响,一直想建立一个以喇嘛教为国教的准噶尔帝国,所以,他第一步在1678年率兵攻入南疆,灭亡了叶尔羌汗国,同时,又用兵于哈萨克,巩固在那里的统治。在他扫除一切障碍准备实施自己的计划时,却因多疑埋下了自己日后败亡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僧格的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尤其长子策妄阿拉布坦更是英武不凡,按准噶尔法律,策妄阿拉布坦才应是合法的汗位继承人,噶尔丹为使自己的权利不至于旁落,便逐渐打压策妄阿拉布坦,在1688年,暗杀了他的弟弟索诺布阿拉布坦,这使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安全难以保障,便在7名僧格旧臣的陪同下,率5千部众,逃至博尔塔拉河一代休养生息。   
     噶尔丹没有将策妄阿拉布坦放在眼里,在征服了自己西方的哈萨克汗国之后,便集结兵马欲与清朝争夺漠南、漠北蒙古的领地,在1690年,攻入喀尔喀,长驱东进,直取乌珠穆沁,然后拨转锋芒,在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南下,喀尔喀诸部首领都无法抵挡,于是联名向清朝的康熙皇帝求救,康熙皇帝御驾亲征,与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交战,噶尔丹虽然英勇善战,并发明了著名的“驼城”战术,但仍然被装备有重型火炮的清朝军队击败。与此同时,策妄阿拉布坦率军进攻噶尔丹后方,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包括吐鲁番、库车等新疆的广大领土,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   
       撤回根据地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但他认为只要击败清朝军队,打通自己向东的通道,策妄阿拉布坦便不足挂齿,于是,在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的喀尔喀已经被清朝纳入自己的版图,康熙皇帝再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虽然抱定必胜的决心,但这时他的实力与上次相比已大为不如,而康熙却集结更多的人马欲将他彻底消灭,两军经过了极为惨烈的战争,噶尔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战斗中战死。最终,他的3万铁骑最终难以击败康熙的20万大军,大败亏输,而这时,策妄阿拉布坦又夺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切断了他回国的道路,在逃亡一年后,即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噶尔丹服毒自杀。翌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献上噶尔丹尸体,暂时结束了与清朝的战争,次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登上了大汗的宝座。   
       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1745),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领土范围包括新疆、青海、蒙古西部、今哈萨克斯坦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来犯的清朝军队。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济那穆扎勒即位,称为阿占汗,他年少荒唐不理政务,并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国家的姐姐鄂兰巴雅尔,致使姐夫萨英博落克秘密拥立阿占汗的异母兄喇嘛达尔扎,杀死了阿占汗,汗国陷入长年内乱。1752年,策妄阿拉布坦弟弟大策零顿多布的孙子达瓦齐联合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穆尔萨那,最终消灭了萨英博落克和喇嘛达尔扎的势力,达瓦齐自立为汗,这又引起阿穆尔萨那的不满,1755年,阿穆尔萨那投奔清庭,并作为向导进攻准噶尔汗国,达瓦齐率军抵抗,大小战役数十次,终因寡不敌众而败,达瓦齐被新疆贵族霍集占出卖沦为清军俘虏。清朝主将兆惠秉承乾隆皇帝的旨意,对准噶尔百姓进行了血腥屠杀,在屠刀和瘟疫的双重打击下,准噶尔部众死伤殆尽。至此,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在内外交困中灭亡,存世115年。   
       准噶尔汗国是在清朝建立前便立国的独立国家,在明朝灭亡后100多年中,独立面对强大的清帝国和沙皇俄国,享国运百余年,它与清朝的战争,是两个国家的战争,并不是清朝内部的叛乱。1755之后,清朝政吞并了准噶尔汗国之后,它的领地才成为清朝的领土。也正是因为以佛教为国教的准噶尔汗国的灭亡,新疆的伊斯兰教才占到了主导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3#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16:2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哥萨克

  哥萨克(Kozacy,Cossacks)一词源于突厥语,含义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是蒙古-鞑靼人和突厥人对他们的称呼。  

哥萨克并没有被认定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斯拉夫民族的成员逐渐汇集所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历史和文化特征的地方性群体。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突厥可萨人的后代,其实,以其说他们是斯拉夫化的突厥人,还不如说他们是蒙古-突厥化的斯拉夫人(宗教除外)。  

金帐汗国经过内战、帖木儿的侵略、俄罗斯人的起义,从而瓦解(15世纪)以后,以黄金家族继承者自居的蒙古—鞑靼人以及各种各样的突厥人仍然生活在顿河—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乌拉尔等地。哥萨克人的起源正是上述历史背景下,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斯拉夫民族中的一些农奴和城市贫民(主要是青壮年),由于种种原因移民上述地区,在俄国南部地区,草原辽阔,人烟稀少,飞禽走兽随处可见,是游牧民族理想的家园。  

这些逃亡异乡的哥萨克人在后来和蒙古—鞑靼人、突厥人的接触中,逐渐熟悉并且学会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战争艺术。从那时起,他们注定被深深地烙下了游牧民族的烙印——他们沸腾着英勇无畏的血液,具有强烈的征服欲望,并且具有难以被征服的性格。  

早期的哥萨克人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并且长期和其他游牧民族互相掠劫。有时,他们也劫掠来往行商,甚至袭击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镇。通常,他们用鱼类制品、皮货和其他战利品去换取他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烧酒和武器。  

十六世纪时,哥萨克人仿照蒙古人的组织,出现了一些军事组织,他们通过选举产生军队统领、百夫长和大尉,并由这些人组成哥萨克最高军事会议(哥萨克人仿照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统率自己的军队。  

一部哥萨克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早期,他们为了和南俄草原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诺盖鞑靼人、巴什基尔人、卡尔梅克人以及北高加索诸民族等等行行色色的游牧民族争夺牧场,发生了一连串的血腥战争,得以生存下来,从而赢得了其他游牧民族的尊重。  

当然,哥萨克人信养东正教,他们并没有象蒙古—鞑靼人、突厥人那样信仰伊斯兰教或者原始的萨满教,这也是他们相对于其他蛮族更文明,从而没有被彻底突厥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哥萨克人的语言也不同于正规的俄语,它包含了大量的借用的蒙古、突厥词汇。在现代,一个城市化的俄罗斯人不能听懂哥萨克的俚语是毫不奇怪的。  

后来,俄国沙皇发现了这些人的勇猛无畏可以用于征战,便通过发给俸禄、分封土地等手段收买哥萨克上层,以掌握哥萨克军队,驱使和诱骗他们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进行侵略扩张充当马前卒。哥萨克军团曾一度成为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的雇佣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极其残暴(象他们的老师蒙古人)。  

从1552年哥萨克人参加沙皇伊凡四世夺取喀山战役到1920年作为军事组织被解散的368年间,仅大规模的战争战役就参加了24次,平均每15.3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战争打了26年。例如它参加了彼得大帝发动的亚速海远征、对瑞典的北方战争和波斯远征,两次俄波战争,六次俄土战争,仅20世纪头20年它就参加了三次战争,即俄日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其中可能是最具有深远意义两次重要的战事是:一次是1581-1584年顿河哥萨克首领埃尔马克征服了西伯利亚并将其归入俄国版图;另一次是1812年普拉托夫将军指挥的顿河哥萨克在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最初内战时期,哥萨克人出于对革命的恐惧大多站在白军一方同红军作战。也有少数成为红军将领,如红军顿河哥萨克骑兵军团司令弗·米尔诺夫、红军混成骑兵军团司令勃·杜缅科,最著名的则是苏联元帅谢苗·克琼尼指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这些用红色意识形态武装了思想的哥萨克人无比狂热的忠于苏维埃政权,他们的骁勇善战延续了哥萨克人的传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红色哥萨克作为红军的一员参加了所有最残酷的会战——由顿河哥萨克组建的红军军团从达吉斯坦自治共和国的基斯利亚尔一直打到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脉。  


   
《巴巴罗萨》一书在描写莫斯科会战的尾声中,对哥萨克人的勇敢和卤莽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第2近卫骑兵军的哥萨克人在杜瓦特少将的指挥下对他们(德军)紧追不舍。这位马背上的将军总是骑马亲临前线,催促他的部队攻击正在撤退的德国人。甚至德军最后的装甲部队渡过鲁扎河时,杜瓦特仍凶猛的进攻,鲁扎河冰封的河面为西岸的第252步兵师机枪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射击视野。12月19日上午,杜瓦特派他的先头部队不骑马横渡鲁扎河。德军枪炮手粉碎了这次进攻并且将残余的哥萨克兵压制在冰面上。决心率领这些突围的将军把马教给卫兵,他扳开左轮枪的击铁,勇敢无畏地冲向东岸。当他踏过冰面时,一挺机枪开火,杜瓦特栽倒在雪堆上。好几个追随者冲向他身边,他们也被射倒了。哥萨克兵拉着他们将军的尸体后退。至少在这一刻,德军防线的中部坚守住了。”赢得他们尊重的不是武力,而是勤劳、勇敢和智慧  
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王维屯   
提起俄罗斯的哥萨克人,不禁让人想起前苏联战争题材影片中横刀立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哥萨克英雄形象,他们有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粗犷性格。我在俄罗斯工作多年,一直有个心愿:采访和见识一下正的哥萨克人。前不久,我终于实现了这个积藏心头已久的愿望,全俄哥萨克联盟理事会委员伊乔夫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  

  采访地点定在莫斯科一家俄式农家菜快餐店。伊乔夫准时赴约。他六十开外,个子不高,身板结实。伊乔夫祖辈都是哥萨克骑兵出身。出乎意料的是,伊乔夫并没有穿哥萨克军服,而是便装前来。伊乔夫察出了我的诧异,解释说,哥萨克平常不穿军装,只在传统节日时才穿。我问伊乔夫是否要点伏特加酒,边喝边聊。刚开始,伊乔夫说下午还要上班,只要了一杯一两装的伏特加酒和一大杯俄传统饮料“克瓦斯”。但当冷热菜端上桌后,没等我想好祝酒词,伊乔夫自己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这就是哥萨克!我问:“是否再来一杯?”伊乔夫说“不反对”。就这样,伊乔夫连干4杯。酒过微醮,他的话匣子打开了,刚落座时的矜持甚至几分傲慢荡然无存。  

  当我问到俄哥萨克的具体人数时,伊乔夫沉思了一下说,前不久俄当局进行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俄目前哥萨克人口约150万人。但伊乔夫不认同这个数字。他说:“按照哥萨克的传统,一家中如男人是哥萨克,那么妻子和子女都应  

  是哥萨克。如此算来,至少应是450万。”伊乔夫还说,他们正在筹备全俄哥萨克代表大会,以加强哥萨克人的团结。  
  

  20世纪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哥萨克运动开始复兴。伊乔夫介绍说,全俄哥萨克联盟1990年6月在莫斯科成立。此后,俄各地先后组织了哥萨克同乡会,在西伯利亚、乌拉尔、顿河等地组建了30多个哥萨克联盟的分支。伊乔夫悄声说,现在哥萨克“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江湖骗子”。一些不法分子还假借哥萨克的名义营私舞弊,甚至草菅人命,闹得民怨沸腾。  

  俄语中的“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的人”。哥萨克是俄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他们原先是从封建压迫下的俄内地逃亡到边远地区定居的农奴和市民。这些人在顿河草原上独立谋生,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治性质的哥萨克组织。哥萨克人素以酷爱自由和粗犷勇武著称,能骑善射。沙皇时代,哥萨克骑兵主要负责驻守边疆。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哥萨克在沙俄时期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伟大文学作品《静静的顿河》中的场景:穿着黑、蓝、绿色各式哥萨克军服,胸前挂满勋章,蓄着哥萨克胡子,帽檐儿下溜出一绺卷发的青壮年男子出征前,正和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哥萨克情人话别。  
  伊乔夫说,由于历史原因,生活在俄社会底层的哥萨克具有先天的反抗性,为了追求自由,他们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价值取向既包含反抗专制统治的内容,同时也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因此与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多有冲突。十月革命后,哥萨克人的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头上的光环逐渐暗淡,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他们几百年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和习俗一直绵延传承。伊乔夫强调说,哥萨克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习俗,虽然他们中有人说俄语、乌克兰语和其他语种,但有很多词汇是俄语等语言里没有的。  

  最近十多年,俄哥萨克运动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各地上百个组织集合了100多万哥萨克人,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准军事组织。当我问及哥萨克人在俄军中的表现时,伊乔夫一脸骄傲地给我讲了一个悲壮的故事:2000年3月,俄联邦军队在车臣的一次剿匪行动中,俄空降营90名哥萨克官兵与2500名车臣非法武装激战3个昼夜。在车臣非法武装的强大进攻面前,哥萨克空降兵顽强抵抗,视死如归。哥萨克们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拉响手雷,跳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最后,84人阵亡,只有6人生还。伊乔夫说:“哥萨克人从不主动与人为敌,不寻找敌人,而是寻找朋友。能赢得哥萨克人尊重的不是武力,而是勤劳、勇敢和智慧。”《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著。力 冈译。书早就买了,读是九八年的事,大概读了两遍。做了摘抄。也巧,正读之间电视台又播电影,真巧啊。看得入迷。看进去了,兴趣也来了。人物也有几十个,很成功的也有十几个之多。麦列霍夫一家:老麦列霍夫潘捷莱,妻子伊莉尼奇娜,两个儿子彼特罗与格里高力,儿媳妲丽亚、娜塔利亚,女儿杜尼亚。米佳一家,父米伦,母卢吉尼奇娜。米沙·柯晒沃依一家,妈妈与妹妹。司捷潘与妻子阿克西妮亚。沙皇退休老将军和他的儿子、沙皇反动军官叶甫盖尼·尼古拉耶维奇·李斯特尼茨基。布尔什维克、政委施托克曼,布尔什维克彭楚克和他的妻子安娜,彼特罗的干亲家、鞑靼村苏维埃主席伊万,哥萨克贺里散福与普罗霍尔,革命领导人波得捷尔柯夫,叛匪司令佛明......   

  哥萨克生活画卷,在广阔的背景下着力描述了十月革命前后的哥萨克的分化、叛乱,刻画了优秀的哥萨克格里高力在革命中的起伏,走过的曲折路程,内心的迷茫、苦痛和悲哀,他和妻子与情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哥萨克是逃跑、流放到顿河流域定居下来的农民,普加乔夫起义就是源于那里,普加乔夫是哥萨克。沙皇对哥萨克采取镇压、怀柔两手,给土地免赋税,每年要给沙皇当差(护卫、治安、打仗),充当鹰犬。一九0五年革命被沙皇血腥镇压,哥萨克的铁蹄是立了大功的。哥萨克又是士兵。是农民又是士兵,是劳动者又是压迫者。正因为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又有优越感。哥萨克勇敢,酷爱自由。但因经济状况的差异,对十月革命持不尽相同的态度。十月革命前后反战情绪高涨,临时政权中的反动将军指望哥萨克再扮演一九0五年的角色,结果落空。少数人留下支持布尔什维克,多数回家。在上层哥萨克煽动下,先是自卫以抵制革命,后又叛乱与革命为敌。在布尔什维克政权及红军的双重打击下,哥萨克分化了、瓦解了,少数反动顽固分子逃往国外,多数归顺革命。书中,坚决者如米沙、伊万,观望动摇者多,如麦列霍夫一家,这一部分在叛乱中起了很大的破坏的作用,坚决反对革命、十分仇视革命的如沙皇的老将军及他的儿子,志愿充当活埋布尔什维克(也是哥萨克)的行刑队队员的米佳,还有他的父亲米伦,米佳的凶狠残忍正如中国国民党的地主还乡团,还有鞑靼村的商人、充当沙皇密探的莫霍夫......作为农民中的特殊的一个群体,革命中的经历也是复杂的、分化很剧烈。也许可以说,革命之后具有特殊地位的哥萨克不复存在。   
  
  格里高力是优秀的哥萨克,他的经历很能说明(代表?)哥萨克这个群体。一战中格里高力正想展示优秀哥萨克的英勇,在前线也立了功。在伤兵医院受了革命的启发,他给来医院视察的皇族代表以藐视、难堪。重返前线更看到混乱、腐败,思考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从而厌战反战。十月革命中拒绝开赴彼得堡镇压布尔什维克。后成了少数留下支持十月革命的哥萨克之一。受伤,目睹布尔什维克枪杀反动军官(也是哥萨克),不解,不满,回家。哥萨克叛乱,格里高力兄弟卷了进去,彼特罗还成了小头目。一次战役中,被俘的彼特罗被米沙、伊万在内的红军处死,格里高力成了叛军重要骨干、高级军事指挥员,一次又一次作战,格里高力陷入更大的困惑。他不断地犹疑、动摇。他说:"不知道***怎么搞的,我总是很羡慕像李斯特尼茨基少爷和咱们的柯晒沃依那样的人......他们一开始就什么都明白,可是我到如今还是糊里糊涂。"后来他脱离了叛军,加入红军,屡立战功,成为著名红军将领(布琼尼)手下的骑兵连长、副团长。后不被信任,回了家。面对已成了村苏维埃主席且又是妹夫的米沙、及老部下、断了一支胳膊的普罗霍尔、昔日情人马克西妮亚,格里高力感慨万端。但米沙不留情面,要他马上去乡苏维埃自首。格里高力得知区里来人逮捕他,连夜出逃,途中又被叛匪发现、劫持,只有与叛匪鬼混。他当然只是敷衍,一次,偷了两匹马,打算接马克西妮亚外出谋生。黎明时分被巡逻队发现,阿克西妮亚被一枪打死。格里高力含泪掩埋了她。又与叛匪混在一起。叛匪已到末日。格里高力下决心回村重新生活。他将枪支弹药扔到村边已开冻的顿河里。在村头,他见到了唯一的亲人---儿子......   

  也是因了战争,格里高力的爱情生活也是曲折的。他与邻居马克西妮亚的感情一开始也带有逢场作戏的成分,后来情感日深。对新婚的、富有的、也是美丽端庄的娜塔利亚冷淡,受到父亲责难后,干脆离家出走,与阿克西妮亚私奔到沙皇老将军家里打短工。战争爆发,格里高力上前线,老将军的儿子自前线归来,占有了刚刚失去女儿的阿克西妮亚。格里高力回到娜塔利亚身边。在叛乱的日子,格里高力走投无路、醉生梦死。娜塔利亚责备他不顾一对儿女,在外边鬼混,格里高力内心烦闷不以为然,又与阿克西妮亚来往。倔强的娜塔利亚一气之下自行堕胎送了命,格里高力闻之,策马直奔家乡,悲伤不已......   

  这是一部巨著,四卷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译文也美,流畅通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4#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18:07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匈奴帝国,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大帝国。后来匈奴帝国和汉帝国在连续的征战中,都消耗的精疲力尽,最后几乎同时衰落,实在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东亚的蒙古高原,就是凶猛的游牧部落的故乡,他们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他们四处侵略农耕文化的国家。尤其是每当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牲畜大批死亡的时候,他们就会进入农业文明的领地,通过掠夺资源,来延续着自己的存在——他们一批批的从蒙古高原冲出去,他们征服了许多的亚洲帝国,并且一度成为了半个欧洲的统治者——


在这个区域里面冲出来的这些游牧的部落人民,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给这个时间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改变。但是,这些游牧的部落民族很少有自己历史的文字记载。我们只有通过中国的史书和西方历史书籍的记载,加以整理和合并。

最早与蒙古利亚人民发生密切接触,并且擅长文学写作的国家,就是中国。但是中国的历史,对于公元前200年之前的诞生在蒙古高原上的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记载,仍然是很稀少很残缺的——

尚书,是中国的一部古典的史书,记载了公元前2500年或者更早的一些历史事件,但是,我们也知道,尚书带有比较浓重的传奇神话色彩,因此,当时记载的“四裔”蛮族的历史,我们是不能全信的。


根据《尚书》的记载,当时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并且经常侵略中原的蛮族中,有一支是“戎”,还有一支叫“狄”,还有一支,有时叫“浑粥”有时又叫“猃狁”。这些民族的名称其实都是一个祖先,在西方,英国的剑桥史里面则统称他们为“HUNS”这一些部落的集体,应该就是后来建立匈奴帝国的匈奴人的祖先。


他们这些人究竟在什么时候才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并且进入中国北部的境内,(我这里说的中国,就是目前中国300毫米降雨线以南以西的疆域,就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我们现在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在传说中,中国的古代帝王,似乎一直在和这些游牧民族部落进行着战争。比如,曾经有记载,说黄帝战争了“浑粥”。当然,还有一个传说,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后氏苗裔淳维的后代”。当然,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小的离谱,但是中国人后来投降或者出走为匈奴人的情况是有的。


周朝的祖先,也和北方的蛮夷有密切的关系。周人本居西北,为狄戎所包围。并且我们现在已经有人认为并且有理由怀疑,周人也是源出于蛮族,后来才被中华文明所同化。在公元前14世纪中期,古公覃父因被狄戎所杀,被迫南迁歧下,才开始了周朝。而周朝的真正创立者是古公的孙子文王,他儿子是武王,灭商而统有中国。文王和武王,都曾经征讨过北方的蛮夷。


周武王征服了部分蛮夷之后,此后的100多年里,似乎没有什么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历史记载,这个时候,周朝也逐渐的衰弱了,北方的蛮族趁机造反,以前臣服中国的部落也造反了,北方的边境出现了危机,我们可以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里大概能够分析出当时的局势,已经是危机四伏的了后来,周幽王终于因为调戏诸侯,被猃狁同族的犬戎人所杀。(见通鉴纲目公元前781——771年)

幽王之后的周朝,已经是大乱之世。平王即位之后,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决定将都城迁出镐京,历史上的“东周”就此开始。

但是,东周与西周相比,是衰落的周朝,在整个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到前256年的500多年里,朝廷的权利实际上是掌握在各个诸侯王国的手里,而且,这些诸侯王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都是完全独立的,周朝的天子,在诸侯王看来,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精神领袖。这些诸侯王国中,有些国家临近北部的蒙古利亚的部落民族,比如赵、秦,他们与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经常能够获得胜利,因此,虽然周朝已经衰落,但是崛起的诸侯国较好的填补了实力上的空白,使得中国的中原地区继续延续着农耕文明。

东周时期的中国诸侯国家,仍然是以战车为主要的作战工具。但是,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开始,中国中原地区的人民学会了穿着胡服,学会了骑马作战。这说明,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开始,从北方的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如何成为优秀骑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5#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18:59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的历史学家对于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开始将散居于整个蒙古高原的这些少数民族统称为“匈奴”人,这也可能是之前所说的什么“浑粥”“猃狁”、狄和戎的后裔,欧洲人开始将他们统称为“HUNS”,一个统称的民族开始出现。

这个时候的匈奴人还没有崛起成为一个统一而庞大的帝国。他们这个时候可能还是部落的集合,也可能是几个民族的一个统称,他们以游牧为生,属于草原民族。他们甚至还没有文字。

匈奴的统治者,被称为“棠梨孤涂单于”,意思就是“广大的天子”,统治者和其他的高级官员都是采取“世袭”的方式。根据传说“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他们经常举行一些祭祀崇拜活动,匈奴人有杀死敌人,用敌人的头做喝酒的器皿的习惯,而且,匈奴人的殉葬制度是很严格的,至于其他的兄长亡弟继承兄嫂之类的,此不赘述。

[ Last edited by 文霸 on 2005-10-8 at 07:22 PM ]

匈奴帝国成为土兰尼安人建立的第一个帝国,起崛起的时间,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当时,蒙古高原,也就是被西方称为蒙古利亚的这片土地,已经成为匈奴部落的领地。在蒙古高原的北部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当时也可能居住着一些突厥族、蒙古族、或者是通古斯族的部落,还有一些古亚细亚人种,但是,在西伯利亚茂密的森林里,这些游牧民族是不适合生存的。在匈奴人的东部,当时有一个强大的种族——东胡人。他们也是游牧民族,并且也是骑马的高手,他们的生活方式类似匈奴人,有人认为,东胡人就是满州人的先祖,也有人把东胡人当成是通古斯人,可能是因为民族有类似吧,现在西方的历史书上,认为东胡人不是突厥的先祖就是蒙古族的祖先,而且东胡人和蒙古人更加接近。历史上,东胡人曾经被匈奴人征服,但是也有部分东胡人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匈奴后期的衰弱中,他们趁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在蒙古高原和匈奴帝国的西部,就是广大的土耳其斯坦大草原。这里有另一个帖子里我介绍的塞尔马西安人的部落,在东南部的土耳其斯坦地区,就是现在的塔里木河流域,有人把这里叫做东-土耳其斯坦。但是这个叫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地方,直到公元后9世纪,并没有突厥人或者土兰尼安人在这里居住,按照西方的说法,土耳其斯坦,就是“突厥人居住的地方”。这个叫法显然有问题,因此,更多的西方历史学家把这个塔里木河流域,按照当时的首府“喀什噶尔”(就是现在的伊梨)的名字,称为——喀什加里亚。并且逐渐通用。当时这些在喀什加里亚的东北部的部落民族已经逐渐放弃了游牧的生活,开始建立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性国家,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说的”西域36国“,实际上远远不止36个。在喀什加里亚的东北部,有两个出名的国家——乌孙和月氏,而在北部的准葛尔地区,则生活着坚昆、丁零和呼揭。而坚昆就是吉尔吉斯人的祖先。丁零(丁灵)和呼揭,则被人称为回纥人的祖先。(补充一点,吉尔吉斯人和回纥人可能是远房的亲戚,因为他们的母语都是讲突厥语的民族,扯远了~)

匈奴人和他们的东西方邻居们,从一开始,就进行着不间断的战争。但是,对匈奴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与南方的中国人进行的长达数百年的征讨与杀伐........

秦始皇统一300毫米降雨线以东的中国之后,派将领出征匈奴。结果,匈奴北撤,退入了戈壁沙漠。而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区,之间并入了秦王朝的版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入侵。


我们知道,当时的秦始皇并不是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他只不过是下令将诸侯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完善,以巩固边防,这个当时长达近3000公里的防御工事,确实是对北方的边境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西方的学者认为,匈奴人正是无法南下征服中国人,才选择向西迁移,并驱逐了哥特人,占领了他们的领地,这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因此,西方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修筑长城,是罗马帝国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也不能说牵强,可能是有道理的............
秦始皇死了之后,秦帝国也差不多完蛋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汉朝开始了,由此匈奴也与汉朝进入了全面的战争。但是,汉朝存在差不多400多年,其兴起与衰落,差不多正好与匈奴帝国相同。我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两个东方的帝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彼此都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根据《汉书》的记载,在大约公元前215年的时候,匈奴部落的大本营,所在地不在外蒙古,而是在内蒙一带。当时匈奴的单于叫“头曼”。公元前214年,蒙恬北伐,头曼败于秦,乃迁漠北蒙古(就是现在的外蒙),蒙恬收复了内蒙一带。秦灭亡之后,趁着中国内乱,头曼南下,又收复了内蒙,并将行营建在河套一带,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附近。此时的匈奴,在头曼的带领下,已经逐渐的团结起来,但是,还没有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在当时匈奴的周围,南方有汉帝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月氏和乌孙。这些国家时常威胁着匈奴帝国,而头曼的儿子冒顿,在继承父亲的大业的同时,开始东征西讨,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就要由此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并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冒顿的征战——

冒顿即位不久,就从事征战,准备着手建立属于他的帝国。
当时,匈奴的东方,有强大的东胡人。他们几次与匈奴发生战争,并且迫使冒顿撤退。但是,冒顿经过积蓄力量,终于彻底击败了东胡人。俘虏了大量的民众和牲畜,迫使东胡并入匈奴。当时,东方仅仅剩下极个别的部落民族还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比如:在满州地区北部的鲜卑和乌桓。但是,这些部落,在后期也臣服于匈奴,每年上缴贡品。解决了东部的威胁之后,冒顿又向西和西北进军。先后征服了荤窳、屈射、丁零、隔昆(就是坚昆或者吉尔吉斯)、和龙新犁五个部落民族。并且夺取了广大的外蒙草原,控制了西伯利亚南部和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一直到准葛尔北部和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疆域大的惊人。

但是,冒顿并没有满足,他继续向西南进军,准备征服喀什加里亚地区。冒顿首先击破了月氏和乌孙两个国家,然后逐渐控制了喀什加里亚地区的26个小的城邦国家,这些说印欧语言的国家,终于被土兰尼安人所征服,匈奴统治了整个喀什加里亚地区。强迫这些城邦国家向匈奴人上缴贡品。

而匈奴人和汉王朝的战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70多年里,谁都无法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双方一直在不断的消耗着对方的实力。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领部队进攻匈奴。汉军当时主要是步兵,行动迟缓,而匈奴人主要是骑兵,他们机动灵活,并且能够使用弓箭做远距离的攻击。于是,汉军被匈奴人在白登包围了7天,于是陈平用计拯救了汉军和刘邦。详细的过程我不讲了,总之,冒顿老婆的话打动了他家的相公,于是,解围走人,刘邦拣了条命。

匈奴占领了整个蒙古高原之后,并且得到了汉朝送来的公主二房。汉朝自此臣服于匈奴。

至于刘邦死了之后,冒顿给吕后写信,表示要求通婚,这也没什么,按照匈奴的习惯,这是正常的事情,兄弟之间死了人,兄弟继承对方一切资源,是合乎匈奴礼法的,但是这在汉朝看来,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个问题不说了,省略——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了,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稽粥,就是老上单于,他在位一共是16年,(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60年)。

老上即位初期,汉朝派公主与之和亲,派中行说随行,中行说因对汉市不满,投降匈奴,并且提供汉朝大量信息与情报,提供对汉战争的计划。公元前166年,老上单于派兵14万,秦汉之西北,直逼长安。

当时是汉文帝时期,文帝乃发车千乘,10万骑,逐匈奴出塞,但也不追击,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眼看不能短期内战胜对方,于是议和。议和的结果规定——“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汉亦制之”,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措辞——“引弓之国,受令单于”与“冠带之室,汉亦制之”,这时期的汉朝,明显还是缺乏底气。(以上参照的是〈通鉴纲目〉〈汉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6#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0:07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这就是说,条约明确写明了匈奴统治满州利亚、蒙古利亚、准葛尔地区、和喀什加里亚,我们可以参照前面的地图。这个地图是公元前135年时期的匈奴和汉朝疆域图。当时的汉朝,只统治300毫米等降鱼线以东的中原地区,疆域与秦朝时期变化不大。当时西藏没有列入中国版图,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没有能力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文帝时期的匈奴疆域是比当时的汉朝大了至少4、5倍。但是汉朝的人口和经济实力,则远远的超越了匈奴,这就为日后汉朝敢于与匈奴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老上单于与中国汉王朝缔结了和约,匈奴逐渐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西方。开始了对月氏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攻击,老上单于的匈奴军队迫使月氏西迁。月氏的西迁,对整个中亚地区影响极为深远,月氏虽败,但是月氏与其他中亚部落相比,仍然是强大的民族,月氏的西迁,又迫使中亚的部落再次西迁,因此,匈奴征月氏,可以说是改变了世界历史上中亚各国的格局。

月氏是一种说印欧语言的古老民族,本来居住在中国甘肃境内和喀什加里亚东北地区,以游牧为生,时代与匈奴为世仇。(这个仇怎么结的,不知道)头曼单于在位的时候,先后两次征讨月氏,冒顿即位之后,也先后两次讨伐月氏,并击败了月氏,迫使月氏臣服。月氏虽然臣服,但是一直没有灭国,而是不断的与匈奴人抗争。公元165年。稽粥单于在位的时候,月氏曾经发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反对匈奴人的战争。但是,稽粥击溃了月氏人,杀月氏国王,并且把国王的头砍下来,作为喝酒的器皿。匈奴人认为以敌人的头做了酒器,不但可以彻底征服敌人的灵魂,而且还可以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占为己有。

[ Last edited by 文霸 on 2005-10-8 at 07:21 PM ] 月氏国王被杀之后,一部分月氏人被接受了匈奴的统治,少部分坚持真理的人月氏人,网南进入了南山,就是进入了青藏高原地区,躲避于西藏人的羌族部落中。历史书上叫他们“小月氏”。另外一大部分月氏人,则向西北逃窜,进入准葛尔盆地,沿着伊梨河和伊斯色克库尔湖附近定居。这块土地,本来是属于塞种人(SAKAS)的,月氏人驱赶塞种人而占其地,就迫使塞种人逃避他方,在中国的历史书上记载着这些塞种人向西入侵了索格底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并且占领了原来属于希腊人的领地(中国历史上,叫这个国家为“大夏”,也有的书叫“达海国”。而南逃的月氏人,进入了印度西北部,并且建立了罽宾王国(见〈汉书〉)
但是,可怜的月氏人也不能在新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仅仅几年之后,他们就受到了新的威胁——乌孙。乌孙和月氏人本来是居住在喀什加里亚地区的俩邻居。后来乌孙和月氏结仇,月氏人杀了乌孙的国王,迫使乌孙人北上进入匈奴的地盘躲避。老上单于很喜欢这个乌孙国王年轻的儿子,于是帮助乌孙人民复国。乌孙得匈奴兵马的帮助,领兵西进,打破月氏。(这事情应该发生在公元前160年左右)以后,乌孙复国之后,就世世代代的居住在准葛尔地区,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他们彻底的消亡.................


前面说了,月氏人被乌孙人占领之后,只好侵占别人的土地来安家。他们侵占了索格底和巴克特里亚,这个地方的国家,就是中国历史上称为“大夏”的国家。也叫“达海国”。巴克特里王国是希腊人建立的国家,包括了妫水以南的巴克特里亚地区和妫水以北的索格底地区。当时,妫水以北的地区,随着月氏人进入准葛尔,这里也受到了塞种人的入侵,这里当时已经几乎被塞种人占领。当时的巴克特里国王本来也没打算要这个地方,心里只想着能够保全妫水以南的巴克特里亚本部地区就够了。但是几年之后,月氏人把塞种人赶走之后,有开始入侵这块土地。被赶走了塞种人,只有向西南方选择抵抗最小的地区迁徙,于是,塞种人入侵了伊朗高原上的帕西安帝国(可能看到这里,大家基本就对上号了)于是这里改名成为塞种斯坦,就是现在伊朗地区的塞斯坦省。
月氏与塞种人的迁徙,对世界历史之影响远不仅此,他们同样还影响了印度的历史。因此,稽粥(老上单于)征讨月氏的影响可谓深远。公元前160年,稽粥死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开始了长达13年的统治,直到公元前126年为止。军臣单于即位的第三年,汉朝的景帝继任文帝出任国家元首。汉朝因此引发7国之乱。但是此时军臣单于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没有因此而入侵中原,确实是失去了一个问鼎中原的绝佳时机。

汉景帝继续与军臣单于和亲,通关市,派遣公主出嫁,继续维持了当时签定的和约。军臣单于在位期间,过去臣服的乌孙,竟然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争取从匈奴人手中获得独立,于是军臣单于发兵攻打乌孙,匈奴没有取得胜利,被迫撤兵。从此,匈奴对乌孙的统治,也就仅仅维持在名义上的宗主而已。由此可见,匈奴这个时候已经有衰退的征兆,但是还不是很明显。毕竟在公元140年前后一段时间,匈奴仍然是亚洲地区,或者说是东方最强大的帝国........................ 这一段,我们应该回顾匈奴与汉王朝的全面战争——

汉景帝死了之后,武帝刘彻即位。刘彻统治中国长达53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武帝逐步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稳定了内政之后,汉武帝刘彻开始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并且最终遏止了匈奴人的势力,将他们逐渐赶到了戈壁沙漠..........

汉武帝即位初期,已经打算北伐,但是当时的汉武帝担心自己的实力有限,不足以以一己之力而胜匈奴,于是,他派遣使臣张骞,寻找30年前被匈奴击败的月氏人,想联合月氏的力量东西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踏上了离家的路程............... 张骞通西域的事情我简单的介绍一点点:张骞出发的时候,有100多人,后来就剩下两个人。历13年,主要是张骞去找月氏的时候,被匈奴人扣押,因为当时双方有和约,还没有彻底的反目,所以一直没杀他。匈奴人对他不错,给了他牛羊和妻子。但是张骞还是找了机会逃跑了。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张骞终于找到了月氏的都城所在地。但是,此时的月氏已经在妫水以北定居了很久,这里牧草肥美,部落安居乐业,月氏人似乎正在努力让自己忘记过去那段悲痛的历史,于是,张骞只有回去,他取道南山,想沿着羌族的领地回国,但是他再次被匈奴俘虏,于是,又是一段长时间的软禁。


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死,匈奴国内大乱,大乱的原因,就是军臣单于的弟弟伊秩斜和军臣单于的儿子争夺大单于的宝座,于是,张骞趁着局势混乱,逃跑了~~  

张骞回到长安之后,武帝大悦,拜张骞为大中大夫,也就是相当于统帅部2级参谋,相当于德军统帅部的情报参谋,后来,又封博望侯。张骞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用,我想也是因为刘彻已经知道了张骞的价值,张骞这10几年辛苦生活,终于换来了回报——   

  张骞除了给当时汉王朝带去了西域的文化和重要信息,而且,还带去了葡萄和苜蓿,根据张骞的叙述,汉王朝才第一次知道,在中国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古老而神圣的国度——印度。  

也正是有了张骞的信息,汉武帝刘彻数次派遣使臣寻找印度。但是西南大山路途险峻,没找到,反而发现了不少居住在西南地区云南、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于是开疆拓土,汉王朝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西南地区。  

正是有了张骞的准确的情报,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汉王朝的军队不断的向西寻找并拓展着自己的疆域,并终于控制了河西走廊、以西的准葛尔和喀什加里亚等地区。


张骞出西域的时候,在汉王朝的西边,一直到罗布诺尔,这是西方对此处的一个统称(我觉得这个统称比较合适),其实就是罗布泊湖和附近河流流域,当时的罗布迫是一个大湖,有几条支流汇入其中,相比是风光旖旎~~牧草肥美的世外桃园

以前,这个地区,生活着两个民族——乌孙和月氏,后来这两个民族西迁之后,匈奴占据了这个区域,并且在这个地区扶持了几个臣属于自己的城邦国家。在罗布诺尔的南边,就是逃难到天山南部的羌族。后世西藏人的祖先,就有古羌族的血统。在罗布诺尔以西,就是汉朝史书上讲的“36国”   
当时的36国,基本都已经臣属于匈奴,匈奴在当时的焉耆设置了地方官,维持其统治。负责税收和贡品的收缴。刚开始,匈奴对各国的政策还是很有特色的,叫“杀富济贫”,有时候从富裕的国家多收点,接济接济贫困地区。  

喀什加里亚的北边是天山,天山北边是准葛尔盆地和伊梨河流域,此时的这片区域,还是乌孙的地盘。而喀什加里亚的西边,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葱岭。现在叫帕米尔高原。葱岭以西,就是大宛国,  

大宛国后来被称为破落那帝国,或者是浩罕帝国,占据了药杀水的上游的广大地区。大宛这个国家当时比较大,共有70多座城,但是此处的居民并非游牧民族,他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农耕文明。民众骁勇善战,在匈奴的重压之下,一直保持着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实属是不易。在大宛的西边,就是月氏和康居两国。上面提到,月氏原本居住于中国的西北,后经准葛尔盆地迁入南部索格地地区,这个区域在《汉书》中被称为“河中”地区。根据张骞的记载,当时月氏的王庭在妫水以北还没有迁都,但是月氏已经征服了妫水以南的大夏国——就是达海国、或者是西方历史书籍中说的由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自此,希腊人统治的巴克特里亚的历史,就走上了消亡。虽然张骞的记载中没有提到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的统治,但是他也说明,正是由于大夏的松散的城邦制,没有有效的团结起来对抗外来的入侵,才导致了月氏人逐个的击破并征服。此时的月氏人虽然还是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但已经开始逐渐走上了定居,并具备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出现了封建贵族地主。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当时的月氏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被匈奴击败,但是仍然具备中央集权国家的特点。但是,几年之后,月氏的封建贵族地主的势力逐渐扩大,终于导致了月氏的分裂,月氏于是分为5部,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部,就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贵霜”王国。以后,贵霜王国逐渐的崛起,并征服了整个东伊朗地区(波斯高原的东部),而且进入了印度的北部,并且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后来著名的——贵霜王朝。


至于康居,当时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月氏的北边,也就是在妫水和药杀水之间的索格底地区的大片土地。后来这片区域出现了几个出名了城市化国家——布哈尔和撒马尔罕。在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康居人就在药杀水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且逐渐发展起一座延续至尽的历史名城——塔什干。

康居当时还是继承和发扬了游牧民族的特性,逐水草而居。他们“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见《汉书》),说明当时的生存压力还是相当巨大的。但是康居人并没有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屈服,他们坚强的屹立了一段时间,也曾经逐渐的壮大,成为中亚地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可惜的是,他们最后也走上了月氏人的旧路,分裂为5部,并逐渐的消亡,化为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沙砾,其结局不能不令后人慨然......


张骞本人到过的国家,似乎仅仅局限于康居和月氏。对于中亚地区或者更西部的国家,他是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张骞没走那么远。

其实,在月氏的西部,还有一个著名的国家——安息。他们居住在土耳其斯坦的西南部和伊朗高原的西部地区。其实“安息”就是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说的“帕西安人”,这也是西方的称呼。因为,安息的英文字母是ANSAK,而帕西安帝国的缔造者的名字ARSAK,证明了两者都是一音转译。

另一个中国历史中记载的国家“奄蔡”,则居住在土耳其斯坦的西北部。奄蔡人就是西方历史书上记载的“阖苏”,因为英文的拼写证明了这一点——AORSI,AORSI人有人认为是马萨盖达人的后裔,我在前面的中亚历史故事介绍中,介绍了马萨盖达人的情况;也有人认为是马萨盖达人和土耳其斯坦人通婚之后产生的变种。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对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中对于中亚地区的几个国家的名称对上号了吧——漏了一点,根据剑桥中亚史的描述,当时的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居住着吉尔吉斯人,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说的“坚昆”人。此外还有丁零人,有人说他们是回鹘人的祖先。他们此时都是匈奴帝国的臣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7#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1:09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刘彻即位之时,派遣张骞出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想联合月氏人,一起进攻匈奴,使匈奴东西不的兼顾,从而消除汉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胁。此时,刘彻虽然表面仍然和匈奴维持良好的关系,但是私下里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积蓄力量,与匈奴一战!

可是,刘彻没有想到的,张骞出使5年之后,一直没消息,莫非人间蒸发了~。刘彻于是单独行动。设伏兵于北部边界,诱击匈奴的军臣单于。可惜功败垂成,匈奴单于逃跑。由此,两国彻底决裂,进入了长期的战争。但是当时两国的实力大体是相当的,谁也不能征服谁,汉在西部取得了突破,公元前127年,汉军占领河套地区,恢复了秦朝时期对鄂尔多斯草原的控制。而匈奴人则在东部地区取得了优势,占领了山西和河北的重要地区。双方基本是打平。  

公元前123年,匈奴迁都,将司令部迁往漠北蒙古的色楞格河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乌兰巴托。这里也是1300年之后蒙古帝国崛起的地区,而此前,匈奴的王庭一直是在漠南蒙古。蒙古的迁都,历史评论家有两种说法,一说匈奴的北迁,是为了引诱汉军北进而歼之,另一种说法,认为匈奴北上,是拉开与汉朝边界的距离,有示弱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后者的说法是成立的,匈奴本来为游牧民族,其战争的韧性与汉朝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此次的北上,确实有暂时脱离接触的嫌疑,因此我认为,自匈奴都城的北迁开始,汉朝和匈奴的军事均势,正在逐渐的改变......  

公元前126年,匈奴帝国最后一个伟大的单于——军臣单于,因病去世。军臣单于的弟弟,就是《汉武大帝》里的主角——伊稚斜。他自立为单于,并且和军臣单于的儿子於单爆发了争夺大单于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伊稚斜获得了胜利,成为匈奴的大单于。但是,这次王位的争夺战,大大消耗了匈奴帝国的实力。伊稚斜和他以后的继承者,基本上没有为匈奴帝国再现辉煌,相反,他们多短命。从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汉武帝刘彻在位的时间里,匈奴换了7个单于,而汉王朝只有刘彻一人。从历史上看,王室成员的短命,是帝国走上衰败的征兆。与匈奴频繁的更换统治者相比,汉武帝刘彻培养了几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荣耀我在这里不再介绍,很多帖子和电视剧都基本遵照历史做了详细的介绍。

霍去病改变过去汉军缓慢的推进方式,效仿学习了匈奴骑兵的战术,于公元前121年,开始攻击匈奴人,并获得了胜利。此后,他几次进攻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的领地,并且获得了胜利。缴获了匈奴人的“祭天金人”。这个“祭天金人”,是历史上第一次听说匈奴人有神像,西方历史书认为这个祭天的金人,很可能就是经由喀什加里亚地区传去匈奴的佛教的塑像。因为当时佛教已经在喀什加里亚地区广为流传。这个说法,现在没有办法证明是真假,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中国第一次和佛教接触。毕竟,中国中原地区第一次兴建寺庙,是东汉末年的事情。  
   
浑邪王和休屠王的大败,激怒了匈奴单于伊稚邪。他下令召见他们俩,并准备把这两个王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本属于军臣单于的重臣,得知此事之后,俩人害怕,准备投降汉朝,后来,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赏之后,安排他们在河套地区定居。从此,休屠王和浑邪王的属地居民几乎全部投降了汉朝。这对于本来人口就稀少的匈奴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匈奴人和南方的羌族和喀什加里亚地区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而且,先前由匈奴控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部落王国,也因为浑邪王的投降,也逐渐倒向了汉王朝。从此,汉王朝逐渐控制了喀什加里亚地区,并对西域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汉王朝从此在喀什加里亚地区逐渐获得优势,并由此加强了对匈奴地区的威胁。不久之后,汉王朝巩固了对西域国家的控制,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因此,我认为匈奴浑邪王的投降,称的上是汉匈战争的转折点,似乎是不过分的。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召集两路大军讨伐匈奴,一路是霍去病率领,一路是卫青掌权。过程不多讲,书上和影视作品中讲的详细的很。结果是霍去病的这路汉军深入1000多公里,擒杀匈奴人70000多人。而卫青的汉军遇到了匈奴的主力,两军的战争十分激烈。后来在“上天”(我怀疑就是现在常见的沙尘暴)的帮助下,匈奴单于逃脱,往西北撤退,汉军没有追上,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这次沙尘暴下的恶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匈奴人被逐出了内蒙古利亚地区,此后他们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了外蒙古利亚一带,但是仍然维持区域的强势。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北线和西线的全面优势。但是,汉军的损失也很大,出征的140000匹马,活着到家的只有不到30000匹。汉军由于军马数量的急剧减少,此后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再对匈奴人展开征讨。此战之后,由于伤亡过大,卫青作为汉军统帅的地位,出现了动摇,并且遭到刘彻的处罚。汉军与匈奴的战争,终于因为双方元气的大伤,暂时进入了休整期。(见《汉书》)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汉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年轻统帅。这位被西方人称为是东方的亚历山大的传奇统帅的去世,导致汉军对外作战的指挥官,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出现了罕见的20年和平。  
   
汉军与匈奴的战争,因为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而出现了暂时的和平。在此后的20年里,汉军与匈奴没有出现大的战争。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巨大的战争成本是谁都支付不起的。但是刘彻没有因为汉军与匈奴的战争出现这样的局面而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开始在中国的南方与东南部拓展自己王国的疆域。公元前111年,汉军攻灭南越,占领现在的两广一带。一年之后的公元前109年,东越(福建)和滇国(古滇国,在云南)相继投降了汉朝。公元前108年,汉军征服了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王朝(包括现在的辽东、朝鲜半岛的一部分、满洲地区和蒙古利亚的一部分地区,是一个比较大的王国)。(《剑桥中国史》上说的是汉朝征服了朝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汉朝取得对高句丽的控制,取得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全面优势。从此,汉军可以除了从喀什加利亚、准葛尔和土耳其斯坦地区出击匈奴之外,还可以从东边的辽东以北地区发起进攻。匈奴开始受到汉军的三面包围。刘彻在匈奴二王事变之后,逐渐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汉朝向西方进行势力拓展的一个重要的对象,就是位于准葛尔南部地区的乌孙。公元前115年,刘彻派张骞再次出访西域国家,访问了乌孙。后张骞还派遣副使先后出访了印度、巴克特里亚(大夏)、帕西安帝国、月氏等国家(这里不多说,后面再简单介绍出使的失败原因)。公元前105年,为了加强汉王朝对西域国家的控制权,汉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给了乌孙的国王,还带了不少嫁妆。当时公主郁闷的不行,不想嫁这老头,还写了一首诗,慨叹自己倒霉的命运。后面两句是“居常土思兮心内伤,原为黄鹄兮归故乡”
后来乌孙王自己觉得自己老了,想让自己的孙子继承王位,并且再娶公主。公主当时听了简直要疯了,那有爷爷操完再给孙子的啊~~于是死活不同意,但是当时的汉朝皇帝要求公主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按照当地的习俗,就从了吧~~~~于是公主嫁了孙子,生完一个孩子之后就死了,汉朝于是再派一个公主嫁给乌孙王。这个公主就是楚王的孙女——后来在当地和南部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大名鼎鼎的解忧公主。这个汉族姑娘想的开,先后嫁了不少乌孙王,生了大批子女。汉朝虽然通过通婚的方式维持了对乌孙的影响,但是乌孙一直没有真正的臣属于汉朝,也没有被纳入中国汉王朝的版图。

在南部的喀什加里亚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塔里木地区,公元前111年,汉朝在罗布诺尔(罗布迫地区)当初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领地上面设立了四个郡。并且以敦煌为根据地,大批向此处移民或者是使臣。他们经罗布诺尔(现在的楼兰),或者是经过车师(现在的吐鲁番一带)出发,逐渐进入西域。但是当时的楼兰王和车师王表面对汉朝友好,背后经常抢劫杀害使臣,于是汉朝大怒,派军队西征,俘虏了楼兰王,并大破车师的军队。楼兰于是被迫向汉朝派儿子做人质,但是楼兰也向匈奴人派儿子做人质。后世之人总是以楼兰的两面派和墙头草的做法而不耻,也是如果设身处地的想想,汉朝在附近四郡的兵力有限,夹在汉朝与匈奴两大帝国中间的楼兰,最终为历史所湮灭,其生存背景的复杂和困难,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8#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1:56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经过汉军的这几次战争,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逐渐的加深。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2年,汉朝派遣大将李广利远征大宛,破之,国王被杀。汉将立和汉朝友好的人为国王,也就是扶持了一个亲汉的傀儡政权,并得大宗善马而还。汉朝攻破了大宛,西域震动。当地喀什加里亚的各个城市化国家基本都派遣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留在长安。而汉朝为了巩固在西域的地位,设立了军事派驻机构,维护了一只驻军,并且在喀什加里亚地区的轮台、渠梨等地,设立了军屯,安排校尉管理。汉朝的影响,第一次渗透西域各地~~~~~~~匈奴经过长期的与汉朝的战争之后,国家逐渐衰落,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衰落的过程~   

  公元前100年,当时刘彻正牛的发紫,紫的发黑,黑的发亮的时候,尤其是汉军破了大宛,对匈奴的震动很大。   

当时匈奴职掌兵权的是卫律。卫律劝说匈奴的单于,应该与汉朝友好,于是,匈奴派人与汉朝签定了和平协议。当时匈奴的单于给汉朝的书信中,说话已经很谦卑了——“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既然匈奴说话语气如此的柔和,刘彻心里也高兴,于是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并且派中郎将苏武带了不少好东西,赠送或者贿赂匈奴的单于。可惜,后来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苏武也受到牵连,并被扣留,于是被流放到了北海(贝加尔湖)附近放羊。好不容易出现的和平局面就此被打破,于是,一场延续14年的战争,继续消耗着这两个国家~~~~~   

  随着战争的延续,在这场14年的漫长战争中,对于汉朝来说,没的到什么好处,反而损失了两个优秀的统帅,一个是李陵,公元前99年,兵败投降,一个是李广利,也投降了。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情,大家早听的烂的,不浪费时间。李广利后来在匈奴受到重用,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广利,荣充超过了卫律,于是受到卫律的嫉妒,终于,卫律找了个机会,借匈奴单于的妈重病,买通了巫师,说——当杀二师以祀兵,可怜的李广利居然被匈奴人做为祭品,下场可怜。我有个帖子曾经讲过,这里不罗嗦。   

  汉朝接连损失重要的将领,这对汉朝是严重的打击,汉朝好不容易取得的对匈奴的全面优势,随着汉军遭受的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逐渐的弱化,公元前87年,刘彻死了,匈奴似乎再次恢复了实力。匈奴逐渐重新取得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在喀什加里亚地区和土耳其斯坦地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汉书》中明确记载,当时中亚地区的国家,宁愿接近匈奴也不想亲近汉朝,“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汉书》里的,直接复制的)”可见当时汉朝在当地已经吃不开了,汉使也很没面子。汉与匈奴的战争,逐渐发生了变化~~~~~~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心里直迷糊,明明你说的是匈奴的衰落,怎么讲出来的都是汉朝没落的例子呢?

其实,匈奴的衰败,就是从李广利被杀开始的。李广利被杀之后,匈奴连续几个月下大雪,人员牲畜死伤惨重。当时匈奴人以为是李广利冤死的灵魂在做怪,又杀了不少巫师来祭奠李广利。匈奴这次遭受了严重的天灾,伤了匈奴的元气。这也是连续50年匈汉战争落下的苦果。匈奴是草原民族,基本是靠天吃饭,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农耕文明国家是要差的远。公元前85年,匈奴内部再次内乱,争夺单于的宝座。于是,匈奴希望与汉朝友好,公元前81年,苏武被释放。但是汉朝对此反应比较冷淡。双方仍然不时发生冲突,两国关系再次进入僵局。

前面说了苏武被释放,其实,在苏武被释放的时候,匈奴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动作,那就是逐渐开始向西方进行迁移。释放苏武,也是逐渐西行的一个迹象。匈奴选择西迁,其实也是迫不得以,在匈奴的北方,是浩瀚的西伯利亚大森林;在南方,是逐渐取得对匈奴优势的汉王朝;东方,是逐渐崛起的乌桓和鲜卑。这个时期,鲜卑和乌桓趁着匈奴连年与汉朝的征战,纷纷要求获得民族独立,并且逐渐的取得局部战争的优势,详细的情况可以看《汉书》卷94——上面记载了乌桓人入侵匈奴,并且挖了匈奴已故单于的坟墓。因此,匈奴需要寻找并且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只有选择继续西进!  


   
 
匈奴向西迁徙的结果,就是逐渐的进入了中亚地区,并且入侵了准葛尔地区,并且与当时逐渐崛起的乌孙人发生了连续的战争。于是乌孙几次上书汉朝要求派兵援助。公元前72年,汉朝大举出兵讨伐匈奴,这是在李广利投降匈奴之后18年来,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大动作,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李广利的投降,对整个汉王朝的严重影响。

为了维护汉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巩固汉朝在准葛尔地区的势力,这次,汉朝一共动员了160000大军,兵分5路,大举讨伐匈奴,并且派遣一个叫常惠的人出使乌孙。汉乌联军大破匈奴。匈奴人自此和乌孙人结下了梁子。第二年,匈奴军从北部翻越阿尔泰山山脉南下,直接攻击乌孙,乌孙没有想到匈奴人会穿越雄伟的阿尔泰山山脉南下,因此准备不及,大败!匈奴人斩获颇多。等到匈奴人准备回家的时候,正好遇到大雪封山,(匈奴到了衰败的时候,连天都不帮他们),人员牲畜死亡惨重。据说,兵马能够安全回家的不到10分之一。被匈奴压迫的各个国家听说匈奴新近大败,于是趁机造反——丁零人趁机进攻匈奴人的北部,乌桓人进攻东部,乌孙人进攻西部,南方的汉军也趁火打劫,杀了不少匈奴人,正好此时匈奴又一次遇到大饥荒~~~~于是,匈奴是天灾人祸一起来,终于支持不住了,国家实力急剧下降,为了维持局面,匈奴人开始走和亲的道路了~~~

匈奴外患未平,内忧又起,(有点像现在的论坛,嘎嘎)——公元前58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即位。但是呼韩邪单于威望不够,导致匈奴内部大乱,出现5单于争位的混乱。经过4年的混战,5单于变成俩单于——呼韩邪和郅之单于互相对峙。自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匈奴,呼韩邪居南(现在的内蒙),郅之居北(现在的外蒙古)

呼韩邪是郅之的弟弟,弟弟终于扛不住哥哥的连续进攻,公元前51年正月,弟弟呼韩邪投降了汉朝。  

在匈奴出现“南北战争”的时候,汉朝也没闲着,汉朝积极向西部发展,汉朝开始在喀什加利亚地区积极采取行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前77年,汉朝派傅介子暗杀了楼兰王。(恐怖主义行为啊~~!!!!)  

楼兰本来是摇摆于匈奴和汉朝之间的一个国家,因为实力弱小,只能采取迂回的两边不得罪的政策,没想,激怒了汉朝,派人把国王暗杀了~~~唉

汉使傅介子同志在中亚的楼兰王国从事的恐怖主义行经,对楼兰人民的伤害还是蛮大滴~~~从此,楼兰连国家的名字都改了,改成了——鄯善。汉朝开始在鄯善境内的城市伊循城派驻了地方守备部队。公元前71年,龟兹,这个喀什加利亚西北地区的重要国家,也被汉朝征服。然后龟兹和乌孙进行了婚姻外交,乌孙也和汉朝结亲。龟兹王对汉朝的文化和礼仪很感兴趣,于是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模仿。从宫殿,到装饰;从服装到饮食;虽然龟兹王花了很大工夫模仿,但是总学的不像。当时中国本土文人去了龟兹之后,回来总是嘲讽人家说——“马非马,驴非驴,若龟兹王所谓骡也“——说话是够损的

在喀什加里亚南部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是莎车。公元前65年,莎车王联合附近的几个国家叛汉,一度将事态闹的比较大,但是很快,就被汉朝将领冯奉世平定。自此,喀什加里亚地区南部和北部基本都平静下来。汉朝于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吐鲁番盆地的车师。车师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夹在喀什加里亚和汉朝的中间,跨天山南北,临汉匈两大帝国。汉朝和匈奴几十年来为了争夺对车师的控制权,先后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都没有形成绝对的控制。匈奴原来在喀什加里亚地区设立了日逐王,主要就是为了控制车师地区。公元前60年,匈奴内乱,日逐王投降汉朝,汉朝派郑吉收编了日逐王的人马,并趁机征服了车师。汉朝征服车师之后,把车师分成了6部分,以利统治,设立西域都护的官职,并安排郑吉担任西域都护,还专门修筑了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立,说明了汉朝从此在西域喀什加里亚地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个区域,终于被汉朝吞并了......

汉王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的时候,喀什加里亚以北的乌孙却又发生了动乱。公元前53年,嫁到乌孙的汉朝解忧公主与她相公乌孙国王婚姻不幸福,两口子经常吵架(这个乌孙国王的号叫“狂王”~~)。国家面临分裂。不巧的是,这个狂王后来被人杀了,于是,乌孙出现分裂,一分为2,一部分属大昆弥,管辖有6万多户;一部分属小昆弥,管辖4万多户。两家经常爆发冲突,汉朝为了处理这俩昆弥的事,简直烦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9#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2:45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我们回顾中国历史的时候,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就会明白汉武帝的功过了。刘彻在位长久,他一个皇帝耗了匈奴的7个王。匈奴在刘彻的汉武帝时期落得战略下风,我想和单于的频繁更换有很大的关系。再者,刘彻坚持通过直接的武力征服匈奴,导致两个国家陷入长达几十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对两个国家的实力消耗都很大。(刘彻之后仅仅几十年后,汉朝就陷入了巨大的绿林赤眉之乱,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这是由于汉王朝在刘彻时期的长期战争状态,导致民众的赋税和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民众超过承受能力。也就是说,汉与匈奴的争战,最终是两败俱伤的,这个问题我后面会逐渐的讲清楚)。终于,刘彻几乎消耗光国家文景两代帝王的国家财政积累。刘彻之后,汉朝已经无法继续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行动,但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反而呈现出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的特点,我想,这也是逼出来的吧

在汉朝为乌孙的事情焦头烂额的时候,西藏的羌族又出来造反,他们当时居住在现在西藏和青海东部的地区,经常侵略汉王朝。公元前63年,羌族5部落受到匈奴的教唆,联合起兵反汉,公元前61年,汉将赵充国平定了羌族的叛乱,并且吞并于青海,第二年还设置了一个金城属国,用来处理羌族投降后的相关适宜。  

这段历史,贴吧里多的是,我就不罗嗦了,祥见《赵充国平羌》大家自己找吧。

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之后,率领的部众就定居在长城附近。汉朝当时采取的政策是“以夷制夷”,希望通过呼韩邪和郅之之间的战争,消耗匈奴内部的力量。郅之单于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派出他的儿子到汉朝做了人质,被迫采取对汉朝和平的策略。  

郅之单于在与汉朝和平的同时,积极寻找向西发展的机会。公元前49年,郅之单于平定了蒙古利亚的西部,然后再击败乌孙,再战败呼揭(当时呼揭在乌孙的北部)、坚昆(土耳其斯坦东北部,现在的吉尔吉斯)、丁零(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和西伯利亚的西南部,怀疑是回鹘人的祖先)这三个国家,并且郅之以此为匈奴帝国的中心,定都于坚昆,彻底放弃了北蒙古利亚的广大地区。  

从此,乌孙经常受到郅之单于率领的匈奴骑兵的攻击,乌孙虽然经常战败,但是由于国家是有一定实力的,道一时也使得匈奴人不能全部将其吞并

呼韩邪一看哥哥郅之向西部转移,觉得自己有了机会,于是,在公元前43年,大举北进,一举收复了北蒙古利亚的广大地区,从此,匈奴由理论上的南北之分转为东西之分。郅之也由过去的北匈奴,实际上变成了西匈奴。郅之统帅的疆域大概有中亚的准葛尔和土耳其斯坦地区;而呼韩邪统帅的南匈奴,就变成了东匈奴,统治着整个蒙古利亚地区。这一个变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极其重大!因为在此之前, 土耳其斯坦这块区域,几乎全是伊兰族人和其势力的范围,土兰尼安人的势力仅仅局限在蒙古利亚和满洲利亚地区。自从郅之单于建立了新的王国于土耳其斯坦境内,就等于使土兰尼安人在土耳其斯坦获得了新的根据地。后来伊兰族人终于被全部逐出了北土耳其斯坦,而土兰尼安人的突厥人逐渐了取代了他们,这个区域种群部落的大转变,实际上就是开始于这个时期的,经过郅之单于的扩张,此时的土兰尼安人也已经逐渐的接近后世所称的俄罗斯的边境,换句话说,就是为作为土兰尼安人种的亚洲人入侵欧洲,奠定了基础,或者是建立了桥头堡

前面说了,乌孙一直采取和汉王朝和亲的政策,虽然乌孙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与完整,但是由于郅之单于经常入侵乌孙,于是汉朝很震怒,加上公元前44年汉朝曾经派遣一个使臣送郅之抵押在汉王朝做人质的儿子回匈奴,没想,这个使臣被郅之杀了,于是汉朝和郅之匈奴的关系极度恶化。而此时伊兰民族中的康居人正占领了药杀水上游的纳林河流域的河谷地区,并且深入到乌孙王国的首都赤谷城一带(可能和康居占领的纳林河谷地区比较接近)杀掠民众,抢夺牲畜,乌孙也不敢派兵深入追击,导致乌孙王国西部形成了巨大的“无人区”“不居者五千里”。当时,正好是郅之匈奴发展的全盛阶段,于是郅之调集民众在此处修筑城堡,第二年建成了。这似乎是有历史记载的匈奴人第一次修筑城池。这个新的城堡大概就在土耳其斯坦东南部的都拉斯河畔(TALAS-RIVER)。郅之又派遣使臣要求南方的大宛王国和居住在土耳其斯坦西北地区的奄蔡王国每年进贡,这两个国家都惧怕郅之匈奴,与此同时,郅之匈奴还积极筹备,准备进攻月氏和安息。但是到了公元前36年,倒霉的郅之单于军队居然被汉朝的两个将领甘延寿和陈汤率领的汉军击破,郅之单于被杀。匈奴郅之单于的中兴伟业,自此不了了之。


   
 
注:郅之多妻,子女众多。因此欧洲一位历史学家夏德先生,极力认为后来大举进攻欧洲的匈奴部落首领阿提拉就是郅之单于的后裔子孙。他的这个观点虽然目前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来证明,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这是后话,后面会讲的到。  

在公元前50年——公元8年这段时间里,汉王朝由于征服了匈奴帝国,而大大加强了对中亚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能力。按照史书的记载,当时汉朝大肆分封西域各国的王侯以官爵,而据说当时拿了汉朝官位绶印的西域贵族有376人,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了。本来西域的喀什加里亚地区有36个国家,后来汉王朝逐渐分封,拥力新的王国,到了后来,变出来将近6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越分散,数量越多,就对汉王朝的威胁越小。中国人搞权术,还是超一流的。至于喀什加里亚以外的地区,自从乌孙分裂为大小昆弥两个国家之后,经常相互之间发生战争。汉朝也经常为此烦恼,但是因为乌孙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因此,汉王朝是不会放弃对乌孙部落的控制权的。因此,还是经常干预他国的内政,并且也经常插手大、小昆弥这两个国家王位继承问题。

而康居王国自从郅之被杀之后,也重新向汉朝纳贡,并且派遣了王子作为人质。但是康居对汉朝的态度,并不是完全的归顺,也经常有反抗的意思,但是汉朝因康居地处偏远,能买你一个面子也不错了,于是也就这么拖着,终于导致了后来的大麻烦——这个后面我会简单介绍的  

至于月氏,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书籍记载的很少,几乎没有相干的资料。但是,如果我们从后期月氏发展的情况往前推算的话,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现在的月氏似乎已经逐渐习惯了定居的生活而放弃了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特性,他们应该定居在巴克特里亚极其附近的区域,并且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贵族。他们的实力得到加强,人口逐渐的增加,和中国也经常通使,不久的以后,月氏人就要在中亚地区一展身手了——详见《中亚史》美国人写的,1985年出版的  

汉武帝时期,刘彻曾经派遣使臣出使罽宾王国。罽宾王国就是当初被月氏人从准葛尔地区驱逐出去的塞种人,他们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的国家。罽宾认为自己离汉朝比较遥远,几次劫杀了汉朝的使官,两国为此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随着匈奴帝国的臣服,罽宾明白汉王朝北方的大敌消失之后,必然会腾出精力对付他们,罽宾王国感受到汉王朝的威胁之后,于公元前25年,主动派出了使臣向汉朝进贡,并且向汉朝谢罪。但是汉朝没有回礼,因为当时汉朝已经逐渐走上了衰落,加上两国离的太远,汉朝没有再派使臣出访。汉朝已经不能再向几十年前那样无限制的向外进行扩张了。因此,公元前25年的罽宾王国使臣事件,已经充分的反映出当时汉王朝也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消耗了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另外,朝鲜北部和辽东地区的高句丽,也于公元前37年经过长期的奋斗之后,终于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对汉王朝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或者是打击。高句丽建国一共705年,到公元668年才灭亡。而汉王朝西部的羌人,也曾经于公元前42年叛汉,但是很快就被冯奉世平定了。

匈奴的中兴——

公元9年,王莽代汉称帝。王莽的代汉,对于蒙古利亚地区和喀什加里亚的历史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莽即位之后,一面强改“匈奴单于玺”为“匈奴单于章”,一面又想去积极干涉匈奴的内政,终于引起了匈奴的叛乱。而东北的乌桓人也积极响应匈奴人民的号召,也起兵反抗王莽的政权。而此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也发生了叛乱。车师王须知离,于公元10年投降了匈奴。汉王朝西域都护但钦破车师军,杀车师王须知离,但是须知离的哥哥狐兰支还是率领者全国民众,投降了匈奴。这件事情,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一部分驻防西域的汉王朝的官吏,也集体叛逃到了匈奴,形势一发不可收拾。

王莽震怒之下,对匈奴威逼利诱,但是效果不明显。不久,汉王朝派驻西域地区的最高统治者——西域都护——但钦,被焉耆击破,杀之。于是,喀什加里亚的大部分地区和中国断绝了联系。当时在西域地区,仅有南方的莎车,还在继续效忠汉王朝,率领着一些城邦小国,与匈奴人进行艰苦而卓绝的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10#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3:32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王莽死后,公元23年见了上帝,从此中国大乱,匈奴人把握时机,重建了完全独立的新帝国。  

公元24年,中国派遣使臣出使匈奴,当时的匈奴单于说——匈奴本来和汉朝就是兄弟,匈奴乱的时候,孝宣皇帝拥立了呼韩邪单于,因此匈奴称臣于汉;现在汉朝也大乱了,王莽篡位之后,匈奴曾经也派兵攻打王莽,空其边境,令天下骚动而思汉,莽卒以败,而汉朝复兴,也是我匈奴的功劳,应该重新尊我。这表明了匈奴此时已经有了重新与汉王朝对立的资本和实力。第二年,既公元25年,刘秀即位,是为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于公元30年,再次派遣使臣出使匈奴,希望两国继续和平友好,但是此时的匈奴单于已经自比为当年的冒顿单于,语气很强硬而切骄纵,汉朝使臣对此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后来,匈奴帮助卢芳,自公元42年开始,不断侵扰汉朝北部的边境。到了公元44年——45年,匈奴终于大举进攻东汉王朝,而此时的乌桓和鲜卑人,也与匈奴一起联兵进犯,因此,我们可以证明,在公元25年——45年这段时间,乌桓和鲜卑又重新臣服了匈奴。

至于喀什加里亚地区,自王莽亡后,几乎完全受到了匈奴的控制。当时只有南方的莎车王朝,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并且还是很依靠汉朝的势力,公元29年,河西大将军窦融,立莎车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领西域各国。莎车王康死于公元33年,其弟贤代立,国家日益强盛,于是也开始四处侵扰其他的国家。公元33年,莎车王贤派人朝贡汉朝,据称“葱岭以东各国皆属贤”。公元36年,贤再次出使汉朝,要求汉朝皇帝任命他为西域都护。开始汉朝的皇帝是同意的,赐“西域都护”的绶印,后来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也是处于担心莎车逐渐强大之后,对汉王朝的西部形成严重威胁,于是反悔,下诏书收回“西域都护”的印信,改绶“汉大将军”。这样做,显然得罪了莎车王贤,他仍然对外称自己是西域的都护,并且传信于各国,要求他们臣服,以后称自己为“单于”。从此莎车王逐渐的强悍起来,要求喀什加里亚地区的各个国家给自己上贡。此举终于得罪了西域各国。公元45年,也就是匈奴大举犯汉的时候,喀什加里亚地区的车师前王、龟兹、鄯善、焉耆等18国,联名上书,要求汉朝皇帝派遣兵马保护他们国家的安全。当时的汉朝皇帝以国家初定,无力西顾为由,没有派兵前往,于是莎车王更加的肆无忌惮,他终于对亲汉的几个王国下手了,袭击鄯善,进而攻杀了龟兹王,吞并了他的国家。 以上内容几乎是直接翻译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相关古文。

匈奴帝国的二次分裂——

前面说了,东汉初年,匈奴已经重新获得了独立,再次建立了强大的霸权于蒙古利亚地区和满洲利亚地区,而喀什加利亚地区,曾经一度被匈奴人控制,后来在逐渐崛起的莎车王国的威胁下,逐渐脱离了匈奴的统治而投靠了莎车。

但是当公元46年——公元73年这段时间,这个重新复兴的匈奴帝国,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对于整个亚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转变,主要是匈奴民族地理位置上的转变,也就是说,匈奴帝国的中心,向西迁移了将近2000公里。匈奴人的西迁,直接导致了后来匈奴人入侵欧洲。

公元46年,匈奴单于于舆亡,传位其子蒲奴。当时匈奴已经是连年的旱灾,并且蝗灾严重,草木枯萎,人员牲畜死亡严重,于舆的侄子比,公元48年,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并且再次投降了汉王朝。自此,匈奴帝国永远的一分为二了,一部分就是单于比占据的南匈奴,统治现在的内蒙地区。另一部分就是蒲奴统治的北匈奴,占领现在的外蒙地区,并积极向西伯利亚南部、准葛尔、土耳其斯坦及喀什加里亚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

南匈奴降汉之后,在汉朝的唆使下,不断向北匈奴加以攻击,在汉朝的威胁下,公元49年,东北地区的乌桓和鲜卑,也在汉朝的支持下,向匈奴人发起进攻,于是,北匈奴不得不逐渐放弃蒙古利亚地区,不久之后,北匈奴在蒙古利亚的势力仅仅局限在了西部小范围地区了~~~  


   
 
北匈奴既然在东方没有打开局面,于是积极向西方和西南方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发展,希望在西部地区能够有所补偿。公元46年左右,当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基本上已经被莎车王国所控制。当时的莎车国王叫“贤”,他为人骄纵残暴,当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各个王国不堪忍受莎车王的暴虐,纷纷向汉朝请求援助和军事支持,但是此时的汉朝没精力顾及,于是,自公元46年之后的不久,鄯善、车师、龟兹相继背叛了贤而投降了北匈奴。

当时莎车王贤虽然曾经向西征服了大宛,但是到了公元61年,莎车王贤终于被于阗王广德所杀。莎车想称霸喀什加里亚的大业,终于被迫停止。

我们现在知道,当时的喀什加里亚人民是属于操印欧语系的人民。他们有高度的文化和文明,但是他们也和古希腊的城邦人民一样,相互猜疑始终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喀什加里亚地区的人民很容易受到当时强大的统一的土兰尼安人中的匈奴人或者是汉朝人的入侵。莎车王贤虽然残暴骄纵,但是他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有能力统一塔里木河流域大小国家,并且建立一个大帝国的“雅利安人”,可惜,贤不得善终~~~贤死后,北匈奴大举西进,后于阗降北匈奴,于是北匈奴逐渐由蒙古利亚迁徙到了喀什加里亚地区,并且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现在的准葛尔东部地区。这是匈奴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此时的北匈奴的势力范围到底延伸到了何处,我查了不少书,也没有答案,但是我想,应该能够延伸到土耳其斯坦东部地区。而且,当时的西伯利亚西南部和土耳其斯坦东北部的丁零人和坚昆人,自从匈奴的势力向西延伸之后,又先后臣服了匈奴。但是,当时的匈奴似乎也就这个极限了,因为当时位于准葛尔西南部的乌孙王国,虽然乌孙当时已经分裂为大小昆弥,但是仍然能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当时的大宛,先是被莎车征服,贤死了之后,大宛又重新被匈奴人征服。

根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结合《剑桥中亚史》和《中东史》的断断续续的章节,我们发现,当时的康居,并没有完全受到匈奴人的支配。当时的康居,占领的是索格底的北部和药杀水下游的广大土地。他们是游牧民族,属于伊兰民族。此时,康居已经逐渐进入了全盛的阶段,因此,他们经常攻击大宛,甚至也不断征讨土耳其斯坦的东部地区的各个民族或者是部落。

中国历史中记载的奄蔡,此时也改名为——阿兰那。而根据古希腊的历史学家记载:公元1世纪中期,在俄罗斯的南部的广袤的草原,又受到来自中亚的人民的入侵。他们被称为阿兰那人(ALANI)。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康居的不断崛起,迫使奄蔡(阿兰那)向西部或者北部进行迁徙。他们后来出现了分裂,一部分被康居合并,或者臣服于康居;另一部分沿伏尔加河西逃,逐渐进入了广袤的俄罗斯南部大草原。

在公元1世纪时期,虽然阿兰那人入侵俄罗斯的南部,主要是受到康居人的压迫,但是这也和匈奴人的西迁,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德夏著的《中东》的记载,他认为是匈奴郅之单于的后代,此时已经居住在了土耳其斯坦的北部地区。他们 也许是促成阿兰那人西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些阿兰那人,后来有一部分曾经入侵了现在的匈牙利地区,更有甚着进入了西班牙和非洲,但是更多的主体则留居于现在的高加索山脉北部的大草原地区,这就是现在奥塞梯人(OSSETES)的祖先,因为,现在的奥塞梯人仍然是操伊兰语系的民族。  

至于公元1世纪时期的土耳其斯坦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当时仍然受到帕西安帝国的统治。帕西安帝国当时占领伊朗高原地区,不断的与西方的罗马人和东方的月氏人进行战争,虽然互有胜负,但是还能够保持帕西安帝国的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这是后话。  

现在讲的月氏王国——

当时,统治着土耳其斯坦东南部地区的月氏帝国,在公元1世纪开始,国家逐渐的强大。并且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月氏建立的帝国,对整个中亚地区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11#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4:27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月氏人和帕西安人一样,本身都没有留下什么历史的文献和书籍给后人。帕西安人是因为和罗马人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常常见于各种典籍。而月氏人接触的比较多的一个民族,确实历史观念比较淡薄的印度人......因此,关于月氏帝国,流传下来的,仅仅是一些钱币,一点石雕石刻,和零星的罗马人对帕西安帝国东部地区的历史记载
(见德国.约克著《帕西安帝国》1974年)

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历史古籍中,也缺乏对月氏的记载。因此我们对月氏的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中国历史中有零星的关于月氏帝国建立时的记载,加上后来欧洲考古学家出版的一系列刊物,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对月氏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公元前130年,月氏入侵大夏,即入侵了巴克特里亚地区后不久,分裂为5部翕侯。其中的贵霜部,大约于公元25年到公元40年之间,逐渐攻灭了其他四部,建立了后来汉朝历史上记载的贵霜王朝。王朝的建立者,名字叫丘就却。他做下令铸造的钱币,20世纪50年代之后,被大量挖掘出土,钱币的样子和古罗马的钱币很类似~

丘就却即位的初期,当时的月氏(哦不,准确的说,应该是叫贵霜)早已经占领了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广大土地,也就是北到妫水河,南到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广袤的土地。丘就却不但统一了月氏部落,并且开始逐渐对外扩张。

首先要看一下当时贵霜王国的北方边境——公元前128年,张骞通西域的时候,曾经抵达月氏。当时月氏人的一大部分还居住在妫水河以北的索格底地区,不过,当时的月氏也已经逐渐将势力渗透到了妫水河以南的巴克特里亚地区。而后来月氏出现分裂,分裂为5大部落的时候,这5个主要的部落,都在巴克特里亚境内,并非在索格底地区,这说明当时的月氏人已经开始逐步的南下,并拓展自己的势力。而导致月氏人逐渐南下,并放弃其发家的索格底地区的主要原因,就是——康居。因此,现在又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月氏人放弃索格底,是因为妫水河以南的肥美的牧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康居的逐渐崛起,导致月氏人南下,放弃了妫水河以北的索格底地区。  

月氏人虽然离开了索格底,但是对索格底地区的康居人仍然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月氏仍然能够保持对康居人的战略优势,或者说,就是臣服于月氏。这一点, 在丘就却即位的时候尤为明显。举例说明——公元84年,中国与康居发生了摩擦,中国派使臣出使月氏,请求月氏的帮助,月氏王出面斡旋,康居人居然立即退兵。至于几世纪之后,中国再次和康居发生了冲突,而那时的康居王,居然是一月氏人,这康居王牛B的不行。因此看来,当时的贵霜王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而当时的康居,显然是受到月氏人的控制。而贵霜最强盛的时候,不但控制了巴克特里压地区,还控制了中亚的广大地区,西北直接连接到了里海海滨。  

其实,本贴虽然讲的是匈奴,但是更多的是立足整个中亚地区。从中亚的历史变迁,反衬匈奴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因此,可说是视角有少许的不同——而在南方,月氏的领土,本来限于兴都库什山山脉,但是丘就却即位之后,越过了兴都库什山,入侵并征服了高附(KABUL VALLEY),就是现在的喀布尔,并占领了现在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不久以后,月氏向东进入印度西北部,并且攻灭了罽宾王国,并吞了其国土。丘就却长寿,年过80才死,他的儿子阎膏珍即位之后,又征服了整个印度河流域,当时此处的中国的塞种人,本来是臣服于帕西安帝国的,现在全部被月氏人的贵霜帝国征服,阎膏珍在印度地区设立了一个镇守使,他自己则回到巴克特里亚地区。

贵霜王国的第三代帝王是加尼色加,他和前面两任国王虽然都是贵霜一族,但是相互之间没有直属的血缘关系。他在位的时候,月氏人,也就是贵霜王国继续向南方和东方扩张,并且占领了恒河流域。于是整个印度的北部,全部被贵霜帝国占领。加尼色加可能也喜欢印度这个地方,也可能是喜欢印度的美女,他每年来玩一次。后来,他逐渐把王国的政治中心安在了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乾陀罗,因此,中国的历史书上也就把加尼色加的贵霜王国,称为乾陀罗帝国。而乾陀罗帝国的文化与艺术,也因此经由印度逐渐传遍了亚洲各国……  


   
 
据说,加尼色加不仅武功高强,而且爱好文学,属于文武双全的君王。因此他的首都乾陀罗就成了一个文化艺术的中心。而且他还很尊重宗教信仰。当时印度北部的佛教信徒看加尼色加,就好比是当时欧洲的基督徒看君士坦丁大帝一样,十分的尊重。而当时的印度,因为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种族混杂,部落众多,历史观念单薄。因此,当时关于这段历史,往往被记录在佛教徒的典籍中,有关的雕塑与钱币,也是被佛教徒流通使用和流传。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加尼色加的记载,也是通过佛教典籍中加以整理和记录。最早也是见诸于佛经中。而佛教是公元1世纪之后逐渐传入中国,因此,西方学者分析,加尼色加在位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世纪的晚期。  

至于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当时中国信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是经由贵霜王国经中亚地区逐渐的传入。由于贵霜王国临近的高附地区,此时仍然接受希腊人的统治,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的佛教与贵霜的佛教逐渐有了些微的差别。其中尤其以贵霜的雕塑、佛像显露的差异为巨。这个问题,有时间我再展开,做一个简单的描述三战)

这是匈奴与汉王朝之间第三次重要的战争时期。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喀什加里亚的霸权,先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混战,主要包括三次重要的战争。

自从匈奴分裂为南北之后,东汉除积极支持南匈奴外,还积极鼓动当时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两大部落——乌桓和鲜卑,进攻蒙古利亚的东部地区,以进一步削弱北匈奴的实力。初期阶段,北匈奴对当时的东汉王朝还是很恭顺的,但是到了公元61年,当北匈奴完全取得了对喀什加里亚的控制权后,态度逐渐强硬。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当时的匈奴威胁喀什加里亚各国进攻汉朝河西诸郡,以至“城门昼闭”。

此时,对待匈奴谨慎保守的汉光武帝已经死了。他儿子即位,是为明帝。而此时,也正是佛教传入的时期,当时佛教信徒到达中国,必须经过中亚的西域地区前往。而此时喀什加里亚前往中国汉朝的商队,也经常受到匈奴人的袭扰,或许因为此,刺激了明帝决定对中亚的喀什加里亚地区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

整个东汉时期,中国与北匈奴因争霸中亚,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公元73年——公元74年
第二次——公元89年——公元91年
第三次——公元119年——公元127年

是为“三战”。虽然每次都是汉朝的胜利,但是每次胜利后的汉朝,也不能长期维持其所得的战果。最后,北匈奴被彻底的驱逐西逃,再无法在远东地区立足,但是此时获胜的却是鲜卑人,而不是汉王朝。第一次战争——

公元73年春,汉军率领乌桓、鲜卑以及羌胡等部落的附庸军,兵分四路,出师讨伐北匈奴。汉军联军在各路都取得满意的战果。其中,窦固指挥的部队,进军西北,直达天山。并击败了匈奴的呼衍王。这个呼衍王的称呼比较奇怪。之前匈奴各王中,并没有呼衍王这个级别的官位。因此,我想这是公元1世纪之后,北匈奴逐渐向西方转移时弄出来的这么一个古怪的封号或者是官爵。设立这个官位之后,呼衍王在整个匈奴的政治组织中的地位逐渐的增强,此后,中国的历史书中也逐渐出现了关于呼衍王的记载。但是中国历史书籍中关于匈奴单于的记载反而稀少的可怜。呼衍本来是匈奴贵族的一个大姓,册封呼衍王,是否也因为皇室逐渐的衰微,需要贵族的鼎力扶持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窦固击败呼衍王之后,斩杀近千人,一直追击到现在的巴里昆胡湖畔,到达了匈奴人的心脏地带。后来窦固撤军的时候,在现在的新疆哈密一带设立了军事驻屯人员。此后,东汉也就以此作为北进匈奴的根据地了。

到了公元74年,汉朝的将军窦固、耿秉继而征服了车师。同年,汉朝设定了西域都护,控制西域的各个国家。西域都护的恢复,是窦固的功劳。但是要是论贡献,是不应该忽略班超的作用的。班超出身名门世家,于公元73年班超以36人征服鄯善和于阗,杀匈奴使臣。铲除了匈奴在当地的势力。班超的这36人使节,在现在看来就是一支特种突击部队,班超的成功,震撼了西域的各国。第二年,汉军平定了疏勒,于是,东汉在喀什加里亚地区的声威重新强大起来,并且随着西域都护的设立,喀什加里亚地区,重新臣服了汉王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12#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5:23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这些内容,基本就是翻译的《汉书》和《后汉书》

到了公元75年,汉朝在中亚地区的声望还是很高的,当时居住在满洲利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乌桓和鲜卑人,还有当时的南匈奴人,当时已经基本臣服了汉王朝,而北匈奴当初控制的喀什加利亚地区,后来也逐渐依附了汉王朝。而自从西汉灭亡之后已经不再和汉朝联系的乌孙王国,也于公元75年派王子来中国做人质。

随着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汉朝重新在喀什加里亚地区取得了战略的优势。但是,北匈奴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公元75年,匈奴进攻车师,并鼓动鄯善、龟兹等王国军队攻杀了汉军设立在西域的都护及政府军部队。当时,汉明帝死,汉章帝即位,章帝不想消耗国家的实力用在蛮夷之地(“不欲疲敝中国,以事蛮夷”),于是置整个喀什加里亚地区于不理,公元76年,汉章帝废西域都护不设,并且撤离了车师境内的驻军,公元77年,汉章帝又下令取消在伊吾的屯田。于是,汉朝将领辛辛苦苦征服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又重新交还给了匈奴人。并下令招当时驻扎在西域的班超回国......

此时的北匈奴,已经失去了和汉王朝继续争霸的实力和勇气。公元85年“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87年,鲜卑更是大破北匈奴,杀死了北匈奴的单于,并“取其皮而还”——一代帝国的君王,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

班超公元78年回国,奏请章帝,继续留在西域,帝准。于是,此后的10年,班超积极经营西域,平定了疏勒、莎车等国的叛乱,并逐渐的完全获得了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权。公元88年,主张和平而保守的汉章帝去世,儿子汉和帝即位,当时年仅10岁。窦太后临政,因为他哥哥窦宪犯了重罪,自求出击北匈奴,想依靠战功而免死。此次作战,开始于公元89年,连续三年之久,后匈奴大败,破敌出塞3000里,深入蒙古利亚高原,并在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战功。当时的严重情况,甚至导致了北匈奴的单于也想投降汉朝,匈奴派出了使臣参加和谈,但是和谈不成功,第二年,公元90年,窦宪派兵西出凉州,进攻当时北匈奴据守的伊吾,就是现在的哈密,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不久,当时的前、后两个车师,也脱离了匈奴的影响,重新臣服汉朝。当时窦宪想招降北匈奴,但是遭到了南匈奴的反对,因此没有成功,公元91年,窦宪再次出击北匈奴,这次追击的更远,史书说追击了5000里,最后连北匈奴的单于也不知道跑到了哪里。

北匈奴单于的远逃,就是北匈奴帝国崩溃的开始。当时的南匈奴的人民本来能够有机会占领北匈奴的土地,并且实现民族的统一与和睦。但是窦宪担心会因此而导致匈奴再次统一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因此,公元92年,窦宪立北匈奴单于的弟弟于除建为单于,于是,南北两个匈奴部落虽然并蹲,但是都臣服于汉王朝。可惜后来窦宪被杀,于除建反汉,后为汉兵所杀,自此,中国历史书籍中就对北匈奴的记载更少了......

后来,北匈奴重新立了单于,虽然自成一体,但是对汉王朝却基本臣服。此时,北匈奴的疆域,已经局限在准葛尔盆地一带,不可能在重新回到蒙古利亚高原。当时的蒙古利亚高原的南部为南匈奴占领,但是北部地区,却有了新的主人,他们就是——鲜卑人。

当时很多受匈奴人统治的部落,为了脱离匈奴的统治,开始对外宣称自己也是鲜卑人,以至于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鲜卑人统治的疆域由过去的满洲利亚迅速拓展到了满洲、蒙古高原、中国的北方一带,从此,一个新的帝国诞生了,并持续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而匈奴人开始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以上内容,基本属于整理翻译中国历史,总之,当东汉和帝在位的时候,也就是公元89年——公元105年,中国的北方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他们分别是——南匈奴、北匈奴、鲜卑。但是随着北方蒙古利亚新兴部落的崛起,导致个部落力量的急剧衰弱。中国的北方,第一次松了一口气~~~~~


   
在汉王朝的西方,公元88年时,以班超为代表的汉王朝的军队和地方派驻机构,已经获得了在喀什加利亚西部和南部的控制权。但是在喀什加利亚的北部,当地的城邦国家仍然保持着独立。公元90年,月氏部落的贵霜帝国因为求婚于汉王朝的公主未遂,于是派兵进攻喀什加利涯的班超,后被班超击败。而此时的北匈奴也为窦固所破,因此汉朝在西方的威望大增。公元91年,喀什加利亚北部的龟兹王国投降了汉朝,汉朝于是恢复了西域都护,令班超为西域的都护,驻守龟兹,以徐于为长史,驻扎疏勒。公元94年,班超又击败了焉耆,于是整个喀什加利亚地区的50多个城邦国家,自此全部并入了中国的版图。

喀什加利亚归汉,但是其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地区并没有受到班超的影响,当时的帕米尔地区,也没有受到汉王朝的势力影响。因为当时在土耳其斯坦的月氏人和康居人建立的国家,其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帕米尔一带。而当时的中国,和月氏、安息等国,也就是和帕西安帝国,也有使臣的来往。其中在中学课本上大书特书的一个人物,就是甘英。甘英是公元97年奉了班超的命令,经由喀什加利亚出发,经由土耳其斯坦西南部的首都木鹿MARV(就是小安息),而达“合度”——HEKATOMPYLOS,合度就在伊朗高原,是安息帝国的首都。后来甘英到达了安息的一个省——西条支,准备出使大秦,也就是当时的罗马帝国。当时甘英不知道由叙利亚经中亚可以到达罗马帝国,他选择了坐船,准备横渡波斯湾。而我曾经在前面的一个讲述中亚的帖子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波斯帝国、安息帝国、帕西安帝国都长期与罗马帝国征战,可能安息人出于惧怕罗马帝国与东方的强大帝国取得战略默契,而形成东西合进的形势,于是对甘英说——波斯湾的海水浪淘淘,要是顺利,仨月能过去,要是不顺利,起码两年才能回来,于是,想家的甘英被波斯湾的海水吓破了胆。东西方的两大帝国,终于失去了这次直接交往的机会,实在是令后人超级遗憾啊~~~~~公元102年,班超老朽矣,回归中原,后卒。公元105年,汉和帝崩,汉王朝内政不稳,无瑕西顾。仅仅过了一年,到了公元106年,汉王朝在喀什加利亚的统治地位再次出现了动摇~~  

下面要讲的是——匈奴帝国在亚洲大陆的最后崩溃  

班超东归之后,任尚继任西域都护,后和帝崩,喀什加利亚复叛,疏勒、龟兹等地相继发生了叛乱,公元107年,汉王朝再废西域都护,等于是再次放弃了喀什加里亚地区。与此同时,汉朝也出现了羌族的叛乱,到公元118年,这场持续超过10年的羌族叛乱终于被平定。公元109年,南匈奴趁汉王朝平定内部羌人之叛乱的时机,联合鲜卑、乌桓反汉,入侵了中国的蒙古利亚南部地区。后在汉军的打击之下,乌桓和南匈奴再次投降汉朝,但是鲜卑却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占领了蒙古利亚北部地区。

自公元107年之后,喀什加里亚各国特别是塔里木河流域的西域各国,重新投靠了北匈奴。汉朝平定了羌人叛乱之后,再次决定处理西域的问题。公元119年,汉军收复了哈密,车师前王和鄯善往投降汉军。公元120年,北匈奴联合车师后王反攻,汉军大败,汉军于是退守敦煌。后来北匈奴和车师后王的联军经常入侵喀什加里亚地区的东部,导致河西一带受到很大的影响。公元123年,汉王朝以班超的儿子班勇为西域的长史,并在此后的5年中(公元123年——公元127年)击败了北匈奴的联军,并且重新获得了对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但是汉朝却与葱岭以西之地和乌孙国从此失去了联系。

班勇于公元127年被召回国,此后的20多年里,汉王朝仍然能够在西域或者喀什加里亚地区有效的形式管辖权,但是自公元150年之后,汉王朝的政权被逐渐弱化,内政的衰弱导致国家逐渐没落。公元151年,北匈奴再击哈密,汉军经过奋战后击退了北匈奴的军队,公元152年,汉王朝在西域的长史为于阗所杀,证明了汉王朝已经逐渐的衰落。公元153年,车师后王与汉王朝发生矛盾,率部叛汉,后复降,等等如此,证明了汉王朝在公元150年之后,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有效控制能力。而此时的北匈奴却逐渐取得了对喀什加里亚的控制权。公元153年,王莽篡汉,导致异族群起,北匈奴借机逐渐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正当人们以为北匈奴又将再次崛起时,遗憾的是,此后的10年,北匈奴却走上了彻底败亡之路,其民众逐渐散布于土耳其斯坦的广大地区,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085

帖子

231

八通币

副教授

蔷薇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0278

八通荣誉版主

注册时间
05-1-21
13#
sisy 发表于 06-1-19 11:25:53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够晕的!转这么多你自己都没看过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14#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6:08 | 只看该作者
鄙人尝试着就北匈奴帝国的迅速败亡做一浅薄的分析——要分析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从当时的整个亚洲大陆的形势讲起。

当时在亚洲东部的广阔大陆上,南匈奴的力量已经极其衰弱,乌桓也逐渐的衰败。而南匈奴和乌桓以北的鲜卑人,则从公元109年之后,彻底和汉王朝断绝了关系。鲜卑人占领了蒙古利亚的广阔土地,国家逐渐的强盛,并在公元115年——公元119年期间,鲜卑开始了入侵汉王朝的军事行动。但是当时的鲜卑还是一些部落的集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帝国,因此虽然汉王朝屡次受到威胁,但是损失并不大。

但是到了公元121年,鲜卑人在伟大统帅“其至健”的领导下,由分散的部落集合逐渐走向了统一,并大举进攻南方的汉王朝。汉朝在南匈奴和乌桓联军的帮助下,终于击退了鲜卑人的进攻。公元133年,其至健死。到了公元150年,鲜卑人又出现了以为更伟大的统帅——檀石槐,他将鲜卑彻底的团结起来,并且逐渐取得了对乌桓和南匈奴战争的战略优势。

此外,随着鲜卑帝国的不断扩张(准确的说,这里用鲜卑帝国这个称呼是不确切的,应该还叫鲜卑民族),鲜卑逐渐控制了整个蒙古利亚地区,并且向北征服了西伯利亚南部的丁零人和满洲地区的夫余人等通古斯种群。中国的史书上有记载,说这个檀石槐“西击乌孙、尽据匈奴之地”。而当时乌孙的位置,在准葛尔的西南部,并且和当时的汉朝几乎没有了什么来往,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在当时的准葛尔的东部地区,已经被檀石槐所率领的鲜卑人占领。因此,北匈奴在鲜卑的崛起过程中,不但失去了原先蒙古利亚的北部原住所,并且失去了后来赖以生存的准葛尔东部地区,这就使北匈奴帝国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并且迫使北匈奴人选择向更西的地方迁移。

今天,也有更多的历史学者认为,北匈奴的西迁和匈奴帝国的最后崩溃,实际上是源于鲜卑的崛起,导致了北匈奴的最后崩溃。北匈奴如何继续西迁的问题我们暂时先放一下,现在先介绍一下南匈奴的问题。

南匈奴的灭亡——

东汉末年,南匈奴势力日益衰落,公元188年,南匈奴的单于羌渠被部下所杀,羌渠的儿子于服罗继立单于,但是当时南匈奴国内已经大乱,于是于服罗只好跑到汉朝寻求庇护。从此,南匈奴的实际政治统治权力就落到了“长老会议”手中。根据《后汉书.南匈奴传》中的记载“以老王行国事”。到了公元195年,于扶罗死,他弟弟呼橱泉继任成为单于,但是呼橱泉仍然不敢再回南匈奴,而是继续留在汉王朝的北部地区。公元216年,可怜的呼橱泉入朝觐见当时的汉献帝,被曹操扣留。因此,很多人说南匈奴实际上也就是这一年亡了国。而留在南匈奴的匈奴民众,自东汉和帝以来,也经常受到临近的鲜卑部落的袭扰,逐渐的迁居汉王朝内地定居。后来,曹操废南匈奴单于,分南匈奴余众为5部,安排各部中的贵族作为领导者,称为“帅”但是又安排汉人为匈奴部落的司马,加以监督管理。

公元220年,东汉亡,汉分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公元265年,晋代魏国称帝,统一了全国。公元300年左右,晋因八王之乱,以至国势大衰,杂居在中原一带的各少数民族群起,终于形成了五胡乱华之事,北方渐呈16国混乱局面。

其中,五胡中最早兴起的就是匈奴人,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汉,因其父刘豹被赐性刘,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匈奴的刘姓。刘渊的爷爷就是于扶罗,刘渊冒三刘之后,假国号称汉,这段历史,鄙人在《调戏魏晋南北朝》一贴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刘渊的儿子刘聪,公元316年灭晋,匈奴的刘汉成为当时整个中国北部的主人。数百年之前,当匈奴全盛的时期也始终没有能够入主中原,反而是后来的这些南匈奴的后裔,以败亡之师,亡国之众,完成了其祖先未成的遗愿,这也真的成为历史上最讽刺的一幕了……………..

刘聪318年崩,后汉分裂为二,西部是刘渊族子刘曜的前赵,东部是投降匈奴的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史称“石赵”。公元329年,石勒杀刘曜而居其地,后公元350年,后赵亡,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中原一片混战。后,鲜卑人慕容氏成为中原的主人。期间,虽然也有南匈奴的遗族建立的大夏(公元407—公元432)和北凉(公元401—公元439)两个小的国家,但是后来这两个国家也都被鲜卑所灭。史称,北凉亡后,有两个王子逃入喀什加里亚地区,并征服了鄯善和高昌这两个国家,再次独立并建立了国家,自称为河西王。遗憾的是,公元460年,这个重建不久的匈奴帝国,又被当时新兴的柔然所灭,详细资料请参照《失落的大国——柔然》。当时,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也仅仅距离阿提拉暴卒以及欧洲境内匈奴帝国的崩溃不过7年时间。自此,曾经辉煌了数百年之久的伟大的匈奴帝国,在远东的大陆上,再也没有建立过国家……………

上述内容,参照〈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15#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6:42 | 只看该作者

薛延陀灭亡

  突厥兴起后,居住在漠北的铁勒有薛延陀、回纥、都播、同罗等等部,都受突厥汗国的统治。
  
  其中,薛延陀和回纥在东突厥汗国瓦解后,相继在漠北建立了政权。 薛延陀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合成的。突厥分裂后,铁勒诸族也大多一分为二,因此在东、西突厥汗国境内都有薛延陀部众。
  
  628年,薛延陀首领夷男率众击破东突厥的四部帅,被起义诸族共推为可汗。唐太宗为了拉拢夷男共同对付东突厥,册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在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的领土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金山,南达漠南,北临瀚海,成为漠北的一大势力。645年,夷男死,其子多弥可汗立,暴虐无道,国内发生混乱。646年,回纥攻杀多弥,唐军乘机进兵,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
  
  薛延陀亡后,漠北的铁勒族回纥、同罗等十二姓纷纷归属唐朝。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内附诸部推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0

八通币

硕士生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65
注册时间
05-9-29
16#
ajkl 发表于 06-1-19 11:26:56 | 只看该作者
介就是深度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17#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7:31 | 只看该作者

与清帝国争雄的准葛尔帝国

??元帝国被明帝国逐出中华后,蒙古本土形成强大的瓦拉汗国和忽必烈后裔的鞑靼汗国。1616年,通古斯种族的满洲人在东北亚崛起。1634年,最后一个蒙古大汗林丹汗被满洲人败死,立国三个多世纪的忽必烈帝国最终灭亡,内蒙古被满洲征服。  
  
     此时瓦拉也分为准噶尔等四部。  
     同年,漠西额鲁特蒙古(明代之瓦拉)准噶尔汗巴图尔洪台吉建立强大的准噶尔汗国。1653年,巴图尔洪台吉死,其子僧格即位。1671年,僧格为他的兄弟车臣汗和卓特巴巴特尔所杀。车臣汗即位。  
  
     1676年,巴图尔洪台吉在西藏做喇嘛的第四个儿子噶尔丹奉达赖之命返回蒙古,逐杀车臣汗和卓特巴,自立为准噶尔汗。噶尔丹首先统一了西蒙古诸部,随后,他起兵进攻叶尔羌的黑山派和喀什噶尔的白山派,征服了这个察合台汗国。又于1681年征服了土鲁番汗国的察合台汗。  
  
     此时的噶尔丹雄心勃勃,企图恢复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遂起兵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  
     1688年,准噶尔大军攻入漠北,喀尔喀土谢图部车臣部等迎战失败,乃逃入内蒙古,向清帝国投降。噶尔丹企图如成吉思汗击败金帝国那样击败当今的通古斯帝国,遂于1690年率军追杀进入内蒙古。  
  
     清康熙帝率大军北上迎战。双方会战于北京以北七百里,张家口以北的乌兰布通。准噶尔马队在大清炮队的炮火下血肉横飞。噶尔丹大败而退。清帝国趁机将漠北广大地区并入版图。  
  
     1695年,噶尔丹再次攻入漠北。  
     1696年,康熙率军北征,迎敌于漠北。清将费扬古的大军在土拉河会战准噶尔,骁勇的准噶尔骑兵再次败于清军的大炮。噶尔丹大败于昭莫多。噶尔丹之妻,一位蒙古巾帼英雄被清军杀死。噶尔丹败逃。  
  
     长期受其迫害的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即准噶尔汗位,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尽。策妄阿拉布坦也是一代雄主。其弟策零顿多布是著名的蒙古猛将。十七世纪末,策妄阿拉布坦征服了哈萨克大部。  
  
     1716年,策零顿多布将俄罗斯人从叶尼塞河上游逐出。  
     1720年,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零力敌沙俄,迫使沙俄与准噶尔划界而治,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1705年,青海和硕特汗国拉藏汗进军西藏,与清帝国康熙共同扶持新达赖,这为准噶尔所不能容忍。  
     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其弟猛将策零顿多布率奇兵飞渡千里关山,神兵天降突袭拉萨,杀死拉藏汗。  
     此时准噶尔帝国达到极盛,疆域囊括天山西藏青海及中亚东部,成为面积达四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成为清帝国在亚洲的劲敌。康熙派军进攻西藏,却被准噶尔军击败。  
  
     1720年,清军再次进攻西藏。饱受准噶尔军蹂躏的西藏人也在后方策应,准噶尔军战败。策零顿多布退回本土。康熙在西藏设立办事大臣,西藏青海正式并入清帝国版图。  
  
     1720年,清帝国合并西藏,这是康熙帝最后一件伟业。1722年,康熙去世,他于八岁时即位,在位六十一年。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雍正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大帝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  
  
     噶尔丹策零死于1745年,此后准噶尔帝国陷于内乱,帝国遂衰。经过一番内乱,1753年,猛将策零顿多布之孙达瓦齐即位。而清帝国雍正帝也早于1735年去世,乾隆帝即位。  
  
     噶尔丹策零的女婿阿木尔撒纳与达瓦齐反目,被迫投靠清帝国。1755年,乾隆派清将班第率阿木尔撒纳征准噶尔国。达瓦齐被人绑送清军。阿木尔撒纳不甘心臣服清帝国,遂起兵反抗。班第被杀。  
  
     清援军大至,1757年,将军兆惠击败阿木尔撒纳。阿木尔撒纳不愿向清军投降,逃入西伯利亚,混在俄罗斯人中间,后死于天花。  
     乾隆决心就此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准噶尔问题。兆惠率清军大举清剿,将准噶尔人男女老少几乎斩尽杀绝,称霸亚洲一个多世纪的准噶尔帝国彻底被消灭,至今只余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而无准噶尔人了。  
  
     1759年,兆惠率清军征服天山南路,至此天山南北尽并入清帝国版图,清帝国历经六代,终于建成面积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二亿的亚洲最大帝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18#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8:30 | 只看该作者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史思明起家的营州一带,在开元时就已成为粟特人的新家园。经过安禄山的经营,河北地区成为粟特商胡的向往之地,加上突厥部落内的胡人南下,在天宝末年以前,河北已成为胡化之区。安史乱后,一方面,唐朝出现排斥胡人的情绪,许多粟特人蒙受打击,纷纷向河北三镇转移,寻求新的生存之地。大量粟特胡人迁居河北,加重了河北的胡化倾向,也增加了河北藩镇的力量。最后,加入到晚唐强劲的北方民族沙陀部的粟特人,又成为五代王朝的中坚,甚至像石敬瑭那样当上了皇帝。另一方面,安史之乱虽然造成唐人对“胡化”的反感,但并没有影响粟特人在长安的继续存在,他们用改换姓氏、郡望等方法来转胡为汉,如武威安氏改姓李氏,康姓附会出自会稽,何氏自称望在庐江,而且同属伊朗系胡人的波斯人则在长安继续存在,仍然声称自己是“西国波斯人也”,并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信仰,使唐朝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精神一直保持到晚唐[1]。
  在本文中,笔者试就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问题,略做申论。  

一、安史之乱后唐朝境内对胡化的排斥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民族共存的大国。不论在安史叛军当中,还是在平定安史叛军的唐朝军队当中,都有大量的外族民众,包括西域胡人。因此,我们把安史之乱定性为争夺统治权利的斗争,而不把它看作是一场不同民族间的民族斗争。然而,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在唐朝人眼中是地道的“杂种胡”,即昭武九姓出身的粟特人,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给唐朝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因此,在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朝境内出现了对胡人的攻击和对“胡化”的排斥。
   这首先表现在唐朝对安禄山的痛恨上。《旧唐书》卷一○《肃宗本纪》记:至德二载(757)十一月,肃宗进入刚刚收复的长安后,“宫省门带‘安’字者改之。”[2]《唐会要》卷八六《城郭》记载略详:“至德二(三)载正月二十七日,改丹凤门为明凤门,安化门为达礼门,安上门为先天门,及坊名有‘安’者悉改之,寻并却如故。”[3]《资治通鉴》卷二二○至德二载年末记:“更安西曰镇西。”[4]出于对安禄山的憎恶而把一些地名、坊名和门名中的“安”字改掉,显然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因为“安”字本身是个具有褒义的字,在人们习惯使用的地名、坊名、门名中大量存在,多不胜改,因此,《唐会要》说很快就又改了回去[5]。但是,我们从这个事情上不难看出,唐朝极力希望抹掉所有安禄山的痕迹。
  其次表现在对胡人的排斥甚至杀戮上。傅乐成先生在《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一文中,举安史乱后唐朝对异族立功将领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怀光三人的猜忌为例,来说明夷夏之防的转变[6]。其中的仆固怀恩,原为铁勒仆骨部人,贞观时就归降唐朝,祖父以来三代任金微都督府都督。仆固怀恩后效力于朔方军,自安禄山叛乱以来,“所在力战,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说谕回纥,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7],却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和宦官骆奉仙构陷,而朝廷不辨曲直,代宗听信中使片面之辞,袒护辛云京,最后逼得仆固怀恩走上反叛道路[8]。从整个事件来看,仆固怀恩之叛,完全是唐朝君臣对于胡人将领的猜忌心理造成的。
  这种对胡人厌忌心理的极端做法,就是对胡人的杀戮。自代宗时,“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命回纥使者董突尽率在京师的回纥及粟特胡归国。这些人到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后,数月不归,厚求资给,并暴践庄稼。同年回纥顿莫贺可汗新立,在漠北杀九姓胡二千多人,居于振武的九姓胡密献策于唐振武留后张光晟,请杀回纥。而张光盛却喜其党自离,勒兵掩袭,将回纥及九姓胡一并杀戮,并聚为京观。董突为回纥新可汗的叔父,回纥遣使请专杀者复仇,但德宗只是贬张光晟为睦王傅,寻改太仆卿[9]。张光晟在动手之前,曾上奏朝廷,称:“回纥本种非多,所辅以强者,群胡也……请杀之。”[10]朝廷虽未准其奏,但从事后的处理来看,显然对杀胡事件予以默许和庇护。由此可见,唐朝军将对九姓胡的憎恨较回纥为重,而朝廷对诛杀胡人的做法不予追究,这不能不说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君臣对胡人的厌恶,特别是对于与安禄山、史思明同种的粟特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这种由于对安、史以及胡人的厌恶感,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唐朝前期胡化现象的否定,并且把这种胡化看成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人姚汝能著《安禄山事迹》卷下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兆〕矣。”[11]这是把天宝初年长安盛行穿胡服的风气,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征兆。五代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也说:“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故有范阳羯胡之乱,兆于好尚远矣。”[12]这段话应当也是来自唐人的说法,这里已经把胡曲、胡食、胡服都当作安史之乱的远兆。

  
  


   


  这种胡化导致安史之乱的说法,由于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和元稹(779-831)赋之于诗,而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白居易《胡旋女》相关诗句云: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13]。

白居易把天宝末年将要发生的社会巨变,和玄宗爱妃杨玉环与发动叛乱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胡旋舞技联系起来。《安禄山事迹》及两唐书《安禄山传》也都特别描述安禄山跳胡旋舞“其疾如风”[14]。元稹《胡旋女》也云:

  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
  胡旋之义世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15]

也是把胡人所献胡女所舞的胡旋,和妖胡安禄山的叛乱联系起来。元稹《立部伎》诗夹注也云:“太常丞宋沇传汉中王旧说云:玄宗虽雅好度曲,然而未尝使蕃汉杂奏。天宝十三载(754),始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异之。明年禄山叛。”[16]更是把胡曲和安禄山之反叛直接说成是因果关系。这种社会思潮实际上和当时的古文运动以及韩愈等人的反佛行动是一脉相承的。陈寅恪先生在讨论元稹、白居易《新乐府》时说:“盖古文运动之初起,由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之倡导与梁肃之发扬。此诸公者,皆身经天宝之乱离,而流寓于南土,其发思古之情,怀拨乱之言,乃安史变叛刺激之反映也。唐代当时之人既视安史之变叛,为戎狄之乱华,不仅同于地方藩镇之抗拒中央政府,宜乎尊王必先攘夷之理论,成为古文运动之一要点矣。昌黎于此认识最确,故主张一贯。其他古文运动之健者,若元、白二公,则于不自觉之中,见解直接受此潮流之震荡,而具有潜伏意识,遂藏于心者发于言耳。”[17]可谓至确之论。
  然而,中唐文人的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唐朝前期长安流行的胡服,固然可能与大量粟特胡人的涌入有关[18]。但是,开元、天宝年间长安的胡化与河北安禄山控制区域的胡化并非一回事,后者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有一些关联,但前者却未必[19]。可是,安史乱后唐朝的这种看法流播繁衍,必然对留居唐朝的胡人,特别是九姓粟特胡人产生强烈影响,这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二、留居中原的粟特胡人如何应对  

  在唐朝朝野上下排斥胡化的思潮下,留居中原的胡人,特别是与安禄山同种的粟特胡人,必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之下。面对这样的形势,想要在中原继续生存的粟特胡人,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武威安氏,即帮助唐朝消灭凉州李轨势力的安兴贵、安修仁一家,可以说是一直跟从唐室的粟特安国后裔。安兴贵子安元寿由李世民秦王府右库真起家,参与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政权,以后在唐朝与东西突厥的斗争中屡立战功,并一直在长安、洛阳任诸卫将军,永淳二年(683)卒于洛阳,特令陪葬唐太宗昭陵[20]。安元寿孙安忠敬历任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会州刺史、松州都督、河西节度副大使、临洮军使、鄯州都督,三十年间,为唐朝抗击突厥、吐蕃而转战西北边疆,以开元十四年(726)终于鄯州,归葬凉州之祖茔[21]。这一家族虽然早已落籍凉州武威,但其显然是来自粟特的安国,目前最早提到其家族来源的史料即《安元寿墓志》,其中铭词说安氏是“妫水导源,凉土开国”。妫水即粟特地区的阿姆河,此句表明安氏来自阿姆河旁的安国(布哈拉)。《元和姓纂》卷四“安姓”条记:“姑臧凉州。出自安国,汉代遣子朝,因居凉土。后魏安难陀至孙盘婆罗,代居凉州,为萨宝。”[22]即明确说凉州安姓出自安国,而且从北魏以来,一直任凉州萨宝。萨宝正是从队商首领发展而来的胡人聚落首领的名称,也表明了这一家族的粟特来历。但随着这个家族在中原长期生活下来,他们的后人也就慢慢把自己的祖系与黄帝或者汉代来华的著名僧人安世高联系起来。张说所撰《安忠敬碑》说到其家族来源时,云:“轩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新唐书》卷七五下《宰相世系表》更说:“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其实,这显然是安氏因为久居中国而特别要和中国攀上关系,为与汉人祖先“通谱”而伪造出来的,这是武威安氏逐渐汉化的表现[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19#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29:26 | 只看该作者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忠敬子安重璋在李光弼麾下抗击叛军,乾元二年(759)在据守河阳之役中立功,迁泽州刺史。代宗即位,升任泽潞节度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加领陈、郑二州,迁兵部尚书。《旧唐书》卷一三二《李抱玉传》记:此时抱玉(即安重璋)“上言:‘臣贯属凉州,本姓安氏,以禄山构祸,耻与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赐姓李氏,今请割贯属京兆府长安县。’许之,因是举宗并赐国姓。”虽然在安禄山叛乱后,武威安氏家族成员并没有因为与之同姓而受到唐朝的排斥或猜忌,而且得到太尉李光弼的信任。但安氏家族成员却乘立功之机请求改姓,并被肃宗赐予与皇家相同的李姓[24]。值得注意的是,安氏改姓的年份,即是肃宗更换长安宫省门带“安”字的同一年,虽然史料记载改姓在前(五月),改宫省门名在后(十一月),不过我们从两件事的相同点不难推测,正是当时朝野对安禄山的“安”的厌恶情绪,才促使已经在唐朝赫赫有名的武威安氏改姓为李。到乾元二年,安重璋又借立功之机,要求徙籍京兆,从此脱离凉州,成为地道的长安人了[25]。武威安氏是唐初以来的大姓,这一家族的改姓李氏和徙籍京兆,在胡人中应当具有表率的作用,虽然其他阶层的胡人不能像李抱玉那样彻底改变安家的标志,从而成为地道的长安人,但这种做法无疑会被其他胡人所模仿,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同出武威的安暐提供了改姓的另一个很好的例证。李休甫撰《李国珍墓志》相关文字如下:“公将门令族,本姓安氏。讳暐,字暐,武威郡人也。天宝中,以忠勇见进,武艺知名。及燕虏犯阙,二圣蒙尘,公奉肃宗,以爪牙从事。由是磬其肝胆,稍沐洪恩。特赐嘉名,改氏皇姓。出生入死,实为士卒之先;执锐被坚,颇历日月之久。其改讳曰国珍,则有以见宠渥器重之义矣。以兴元元年(784)九月四日,薨于长安县光德里。其年十一月十二日,葬于万年县长安乡而备礼焉。”[26]这里只说安暐为武威安氏,但不难推知他是迁来河西的粟特安国后裔。虽然说他出自将门令族,但没有举出任何光荣的祖先,因此与安重璋不是同一家族。但他也在安禄山叛乱以后,由肃宗赐姓李氏,名国珍,而且从他葬于长安万年县长安乡来看,也已经是京兆人了。安暐改姓的时间墓志没有明确记载,一种可能是与安重璋一样在至德二年的环境下而请求改姓;但从安暐的地位来看,他更可能是在安重璋请求改姓李氏以后,以同为武威安氏的身份,得到肃宗赐姓的荣耀。
  《新唐书》卷一五六《李元谅传》云:“李元谅,安息人,本安氏,少为宦官骆奉先养息,冒姓骆,名元光。”贞元五年(789)立于华州的《李元谅颂》碑称:“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而弱岁羁孤,感于知己,□□□之族,从骆统之宗党,镇潼关□五年矣。”[27]这大概是《新传》所本。新出土的《李元谅墓志》 相关文字云:“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家于凉州,代为著姓。”文中没有提冒姓骆之事,大概有所回避。但提到在助唐平定建中时朱泚和李怀光之乱后,被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28]在唐朝,粟特安姓往往说自己是安息王子安世高的后人,所以这里的安息人云云,未必可信。“安元光”一名确有着地道的粟特祆教徒姓名的色彩。他冒姓骆的时间不明,但骆奉先就是上一节提到过的逼反仆固怀恩的骆奉仙,在代宗、德宗时“权势炽然”[29],安元光大概是代宗时为其所养,但在骆奉先这样一个嫉恨胡人将领的宦官那里,安元光大概只能用改变姓氏的方法来躲避灾难。他的墓志里只字不提这段经历,恐怕是有原因的。而他通过自己的奋斗,最后被德宗赐予国姓,而且还归入皇族属籍,可谓荣幸之至。安元光之赐姓李,也可能是因为他同是凉州的安氏粟特人。
  另外,《曹惠琳墓志》(779年撰)云:“本望敦煌康氏也。未龆龀,舅氏赠绵州刺史元裕见而奇之,毓为后嗣,礼均天属,遂称曹氏焉。”[30]据天宝八载立《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安禄山很可能出身于瓜州常乐康氏[31],敦煌康氏很容易让人和安禄山联系起来。曹惠琳被舅舅曹元裕过继过去,则完全抹掉了胡人的痕迹,因为在墓志中,没有说这个曹氏是中亚的曹国出身,还是中国的大姓,那么也就可以被视同华夏了。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或许也是当时粟特人采用的一种改姓方法。


   
    能够被皇帝赐姓的粟特胡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像武威安氏那样改变籍贯,倒是一个不必非要皇家批准的做法,因此我们看到,安史之乱以后,粟特人墓志中所书的出身和籍贯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安史之乱以前,粟特人是不讳言出身的,有些直接说是某国人,有些已经在中国入籍,但也在墓志中表示自己的本源。现将我们收集到的材料按墓主葬年顺序列出,并略加解说:
  《史射勿墓志》(610年):“平凉平高县人,其先出自西国。”[32]显然是从西方(中亚)粟特史国迁徙而落籍平凉(今固原)的。其子史诃耽[33]、史道洛[34]、孙史铁棒[35]的墓志也都出土,不俱引。
  《康婆墓志》(647年):“博陵人也,本康国王之裔也。高祖罗,以魏孝文世,举国内附,朝于洛阳,因而家焉,故为洛阳人也。”[36]北魏孝文帝时来自粟特康国,后为洛阳人,又再迁博陵。从其葬在洛阳看,其祖籍仍在洛阳。
  《康阿达墓志》(贞观年间):“西域康国人也。祖拔达,凉州萨保。父莫量,同葬安乐里。”[37]此志出土于武威,康莫量父子同葬于此,而尚未称作凉州人,则是从西域康国迁来不久。
  《安延墓志》(653年):“河西武威人也。灵源濬沼,浪发昆峰;茂林森蔚,华敷积石。跃银鞍而得俊,飞白羽而称雄。故得冠冕酋豪,因家洛俟。”[38]这里用“昆峰”指其来自西方,可指安延一家出自安国,经武威而落籍洛阳。
  《何盛墓志》(653年):“洛阳人也,其先出自大夏之后。”[39]大夏是古代巴克特里亚,后为月氏建立的贵霜王朝取代,唐朝则称其地为吐火罗,与粟特地区毗邻。因为入华粟特人冒称是从中国河西走廊迁走的月氏人的后裔,所以用“大夏”来暗指月氏,下引六胡州粟特人《何府君墓志》即称“大夏月氏人也”,可以为证。何盛实为粟特何国后裔,但已著籍为洛阳人。
  《安万通墓志》(654年):“雍州长安人也。先祖本生西域安息国。大魏初王,君高祖但奉使入朝,帝恭其□□□□□□□三品,位至摩诃萨宝。”[40]萨宝一般是粟特商队首领的称号[41],因此,这里的“安息国”可能也是安氏攀附安世高的结果,安万通应当是西域安国出身,后著籍为长安人。
  《安静墓志》(658年):“河南洛阳人也。昔夏后承天,派隆基于朔北;魏皇统历,胤华胄于周南。祖嶷,齐河阳镇将。父远,隋文林郎。”[42]安静一家大概较早地进入中原,著籍洛阳,因此只是用很笼统的“朔北”来表示遥远的出身。
  《史索岩墓志》(659年):“建康飞桥人也,其先从宦,因家原州。”[43]没有直接提到其粟特出身。但从其夫人为安国出身的安娘和其侄《史道德墓志》(见下)的文字看,应当如罗丰先生所论证的那样,史索岩是中亚史国人后裔[44]。
  《安度墓志》(659年):“长沙人也。以显庆四年岁次己未闰十月甲戌朔寝疾,卒于敦厚之第,春秋七十有八。即以其年十一月癸卯朔七日己酉,葬于洛阳城北邙山之阳礼也。既而神香遥远,空传西域之名。”[45]安度虽然汉化较深,祖籍洛阳,而今为长沙人了,但其墓志仍然在他去世后的文辞里,用“空传西域之名”来表示他的安国出身[46]。
  《安师墓志》(663年):“原夫玉关之右,金城之外,逾狼望而北走,越龙堆而西指,随水引弓之人,著土脾刀之域,俱立君长,并建王侯,控赏罚之权,执杀生之柄。天孙出降,侍子入朝,日殚隆于汉辰,由余重于秦代,求之往古,备在缣缃。君讳师,字文则,河南洛阳人也。十六代祖西华国君,东汉永平中,遣子仰入侍,求为属国,乃以仰为并州刺史,因家洛阳焉。”[47]文词虽然繁复,而且颇有穿凿附会之处,但明确表明安师祖上很早就来到中国。从这里也可以得知,所谓“玉关之右”、“金城之外”之类的词句,往往就是表示他们的西国出身。
  《史索岩夫人安娘墓志》(664年):“岐州岐阳人,安息王之苗裔也。夫弈弈仙基,分轩台而吐胄;悠悠别派,掩妫水而疏疆。徙层构于天街,族高西域;系芳蕤于地绪,道映中区。”[48]这位已是岐州岐阳人的安娘,仍然要特别表示自己“祖高西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6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9044
注册时间
05-10-18
20#
 楼主| 夜未眠 发表于 06-1-19 11:30:16 | 只看该作者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康达墓志》(669年)[49]:前人已经指出,这篇墓志除了名字之外,文字几乎全同于《安师墓志》[50],表明两人祖上经历大致相似,于是墓志作者就借用了以前撰写过的文字。
  《康敬本墓志》(670年):“康居人也。元封内迁家张掖郡。酋率望重,播美河西。”[51]康居为汉代西域古国,唐时往往代指粟特康国,“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52]。所以康敬本是从康国迁到河西的,所谓元封时(公元前110-105年)迁家张掖的说法,显系伪托。
  《康武通墓志》(672年):“太原祁人也。远派洪流,导长澜于汉浦;崇基峻阯,擢远条于邓林。”铭词曰:“蒲昌贵族,酒泉华裔。”[53]蒲昌海(今罗布泊)曾经有一个大的粟特聚落[54],康武通家族可能来源于蒲昌的粟特移民[55],经酒泉而著籍太原。按“邓林”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所到的遥远地方,则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其来源于更远的西方。
  《康元敬墓志》(673年):“相州安阳人也。原夫吹律命氏,其先肇自康居毕万之后,因从孝文,遂居于邺。祖乐,魏骠骑大将军,又迁徐州诸军事;父仵相,齐九州摩诃大萨宝,寻改授龙骧将军。”[56]康元敬应是北魏时入华,后为邺城人的粟特康国后裔。
  从以上的例证可以看出,入华粟特人或则直接说自己是某国人,或者用古国名或典故表示,还有用“昆山”、“蒲海”、“玉关之右”、“朔北”等词汇来表示其远源在西方。在安史之乱以前,粟特人的墓志基本都是这样撰写。限于篇幅,以下只举相关文字,除特别情况外,不做具体论证。
  《史氏墓志》(674年):“邺人。”铭词曰:“岩岩远岫,浩浩长源,昆山玉颖,汉水珠泉。”[57]
  《何氏墓志》(674年):“太原人也,远祖因宦,今家洛阳焉。”铭词曰:“昆山引闰,汉水源长。”[58]
  《史道德墓志》(678年):“其先建康飞桥人事(氏)。原夫金方列界,控绝地之长城;五(玉)斗分墟,抗垂天之大昂。远祖因宦来徙平高,其后子孙家焉,故今为县人也。”[59]
  《康续墓志》(679年):“河南人也。昔西周启祚,康王承累圣之基;东晋失图,康国跨全凉之地。控弦飞镝,屯万骑于金城;月满尘惊,辟千营于沙塞。举葱岩而入款,宠驾侯王;受茅土而开封,业传枝胤。”[60]
  《安神俨墓志》(680年):“河南新安人也。原夫吹律命系,肇迹姑臧,因土分枝,建旟强魏。”[61]
  《何摩诃墓志》(680年):“其先东海郯人也,因官遂居姑臧太平之乡。”[62]从他的名字来看,恐怕何摩诃是先居凉州姑臧,后冒东海郯人的。
  《康杴墓志》(681年):“河南巩县人也,原夫吹律命系,肇迹东周,因土分枝,建旟西魏。”[63]文字几乎与《安神俨墓志》全同。
  《康留买墓志》(682年):“本即西州之茂族,后因锡命,遂为河南人焉。”[64]“西州”即西方、西土的意思。
  《康磨伽墓志》(682年):“其先发源于西海,因官从邑,遂家于周之河南。”[65]
  《安元寿墓志》(684年):“凉州姑臧人也。”铭词曰:“妫水导源,凉土开国。”[66]
  《康宜德墓志》(692年):“西域康居人也。”[67]
  《安怀及夫人史氏墓志》(693年):“河西张掖人也。祖隋朝因宦洛阳,遂即家焉。夫人史氏,陇西城纪人也。”[68]两人之籍贯都直接看不出是粟特人,但两人都是粟特姓氏,且史氏祖父名“盘陀”,是典型的粟特语Vandak(仆人)的音译[69]。则不难推知也是经河西到洛阳或陇右的粟特人。
  《康氏墓志》(697年):“夫人康国人首领之女也,以本国为氏。夫子即安国之首领。”[70]
  《何府君墓志》(700年):“大夏月氏人也。以久视元年九月七日,终于鲁州如鲁县□□里私第。”[71]鲁州为唐朝设立的六胡州之一,专门安置从突厥而降的粟特胡人。
  《史善法墓志》(703年):“济北郡人也。夫人康氏。”铭词曰:“猗欤哲人,幼彰令问,托性夷远,忘怀喜愠。”[72]


   
 

    《康郎墓志》(703年):“魏州贵乡人也。或葱岭尘惊,唯欣逐鸟;蒲山雾起,情切鹰鸇。”[73]
  《安令节墓志》(705年):“先武威姑臧人,出自安息国,王子入侍于汉,因而家焉。历后魏、周、隋,仕于京洛,故今为豳州宜禄人也。”[74]
  《康哲墓志》(705年):“其敦煌郡人也。昔因仕邺,今卜居焉。”[75]
  《安菩墓志》(709年):“其先安国大首领,破匈奴衙帐,百姓归中国。”[76]
  《安思节墓志》(716年):“其先长沙人也。家世西土,后业东周,今为河南人也。”[77]
  以上不厌其烦地把安史之乱以前粟特人墓志中的相关材料列举出来,目的是说明粟特人并不有意回避自己的胡人出身,有的甚至引以为荣。同时,这些文字也可以作为我们考察安史之乱以后粟特人墓志的对照材料。
  我们也应当指出,在安史之乱以前,也有一些我们认为是粟特人的墓志没有特别声明自己的胡人来历,这一般都是汉化较深的胡人,有的则是因为墓志较短,或有缺文,而不得其详。如《康氏故夫人史氏墓志》(661年),只说是“洛州洛阳人也”[78];《康君夫人曹氏墓志》(677年)作“沛郡谯人”[79];可能与他们女性的身份有关。《康智墓志》(694年)称:“本炎帝之苗裔,后有康叔,即其先也。自后枝分叶散,以字因生,厥有斯宗,即公之谓矣。”[80]从康智五代祖以来的名字来看,这一家族早已汉化,因此从其来源的记录上看不出粟特人的痕迹。但他的夫人姓支,应是汉化的小月氏后裔。按照胡人较多内部通婚的惯例,仍应当把康智看作康国后裔。此外,如康威称作“卫人”[81],安孝臣称“太原郡人”[82],康庭兰不著籍贯,应是洛阳人[83],这几位没有标明为粟特出身的粟特人,应当是汉化的结果,如康庭兰“雅重文艺”,“耽思禅宗”,已彻底汉化。汉化在安史之乱以前就已经在入华粟特人中潜移默化地发展着,但我们在墓志中看到的现象是,大多数粟特人对于自身的来历并不讳言,也不愿割舍,彻底不提源自西方的反倒是少数。
  但安史之乱后,生活在中原的大多数粟特人的墓志有个明显的变化,即讳言出身,他们力图用改变自己的出身和郡望的做法,来与胡人划清界限。下面把有关墓志相关文字列出,并分类加以分析。
  《康府君夫人康氏墓志》(760年):“会稽人也。春秋五十有七,以乾元三年二月廿二日,葬于长安县城西龙首原,礼也。”[84]
  《康氏墓志》称:“会稽人。”[85]
  《安文光夫人康氏墓志》(782年):“其先会稽人也。御史大夫、深赵等州团练观察处置使、榆林郡王,则夫人之令侄也。春秋七十有七,以建中三年(782)二月廿二日,终于观察之别第。四月廿日窆于长安县西北十二里平原,志也。”[86]康氏侄儿即建中三年任深赵等州团练观察使的康日知[87]。《康日知墓志》称其封“会稽郡王”[88]。
  《康志达墓志》(821年):“本会稽人也。自曾祖曰延庆,皇朝左威卫大将军,徙居为京兆长安人也。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书、左威卫上将军,赠尚书左仆射。”[89]康志达为康日知之子。
  《何文哲墓志》(830年):“夫人康氏,以贞元十三年(797)六月十九日,终于〔长安〕延寿里之私第。夫人从公之爵,封于会稽郡,为郡夫人焉。”[90]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过康氏的会稽郡望问题[91]。康姓本是地地道道的粟特康国人入华后取的汉姓,《新唐书·康日知传》称:“康日知,灵州人。祖植,当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玄宗召见,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可见康日知本贯灵州,其父封天山县男,表明其家族在开元时还自称来自西域。“天山”和安史乱前粟特人墓志的“昆山”等词同意,表示家族出自西方。可是安史之乱以后,这些康姓家族,或称会稽人,或封会稽郡,有的甚至称为会稽山阴人,使人乍一看以为这里的会稽是指江南道越州会稽郡,其人是地道的汉人。在这里,聪明的粟特人实际上偷换了地理概念,因为在粟特聚居的河西瓜州地域内也有一个会稽[92]。会稽、晋昌即唐代的瓜州常乐,称会稽人者,即等于说常乐人。据上面提到的《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安史之乱前,本姓康氏的安禄山自称常乐郡望。安史乱后,与之同姓又同郡望的康姓人一定要有所掩盖,于是,他们就用唐人已经不熟悉的会稽来作为自己的郡望,使人一望反以为他们出自江南高门,而不会想到河西的常乐。颜真卿撰《康希铣神道碑铭》,详细叙述了这个家族从周武王以来直到唐朝的谱系,中间没有断绝,其中说这个康氏是从南朝陈开始,“居会稽,遂为郡人焉”[93]。不过,此碑立于大历十一年(776),也不能排除是出自其家族成员提供的伪家谱的可能性。总之,大多数康姓粟特人应当是从河西的会稽迁到中原的,而安史之乱后,一部分康氏巧妙地用地理概念的转换,改头换面变成了江南的会稽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6-16 12:46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