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在张家湾设计小镇、位于北泡轻钢厂区地块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项目近日启动建设,预计将于年内整体交付亮相。
届时,一个集聚设计前沿信息发布、文化活动举办、功能性办公、展示交易的“世界设计中心”,将成为张家湾设计小镇充满国际范儿的新地标。
永久会址落户张家湾
北京国际设计周是北京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活动。作为首都重要的年度国际性文化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政府长期联合主办。
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位于北泡轻钢厂区地块内。具体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11组团西南部,项目所在地块西临张凤路,北临凤桐路,东至铜牛东路,南至北泡北街。
走进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项目现场,
占地超过8300平方米的基坑内一派热火朝天。高耸的塔吊已安装完毕,工人们正在铺装地下结构防水保护层。
银色钢板、热泵管线、北侧的红砖厂房,现代与传统在此奇妙交融。
“项目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将于今年年内实现整体交付使用。”
施工方负责人相虎介绍说。
中关村通州园常务副主任、张家湾设计小镇专班组长余龙介绍,
作为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设规模约1.8万平方米。
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永久举办地和主要会场,主要提供会议论坛、展示交易、陈列收藏、商业办公等服务。
其中设计有展厅、对外出租办公区、全球发布大厅、设计图书馆等主要功能区域。
设计周期间,这里将打造北京国际设计周最大的场外展览场地,非设计周期间,也将常态化承接设计类主题活动、举办展览、开展功能性办公等,从而集聚全球资源,带动小镇发展成为著名的文化艺术区。
“未来我们将把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逐步建设完善成为中国设计博物馆。”
设计保留原始钢结构
北泡地块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是整个地块的视觉焦点。
以此为中心,设计团队设计了环状绿化景观带,永久会址入口前的下沉广场与东侧沿铜牛东路形成的公共创新活力带无缝衔接,未来将成为整个张家湾小镇启动区打造毯式街区的重要节点。
永久会址选定了北泡厂区内主厂房进行改造。
项目设计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严石介绍,这是一座1999年建造的单层钢结构厂房,其中厂房内部的钢梁柱结构以及斜撑等构件具有典型的工业特征。在拆除过程中,原有钢结构被悉数保留,而且这些工业风十足的钢结构将被特意“外露”,与新增建筑体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新旧交融。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不拆真、不做旧,延续现状肌理,彰显新旧交织。”
设计方案里为未来的空间利用进行了合理规划和充分挖潜。原先的厂房仅有一层,不能承载所有需求,设计中便增加地下部分,用于停车、设备用房。
地面部分在原基础上加盖两层,设计为凸起的长条形建筑,满足展览净高与面积需求,同时为建筑增添独特标识性。
南侧,则凸出部分体量,增加咖啡、餐饮、会议室等功能。
按照规划,
今后首层全球发布大厅将以出租的形式,承载新闻、电子设备、汽车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发布,设计周期间可作为独立展馆用于产品展示。
环境体现“设计”巧思
功能上不断丰富,环境上更是处处体现“设计”巧思。
按照设计方案,未来人们会在一片绿色中走进这个工业风与现代风交织的展览馆。建筑周边种植大量乔木,让建筑融于绿韵。
下沉广场人行桥南侧,打造相对独立的中式古典园林,采用传统叠山理水的造园手法,将亭、桥、湖、石融入到空间,体现北京国际设计周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
设计的用心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上,
比如建筑内部设置L字形主交通空间,把各展厅紧密串联起来。
建筑内部设计了室外庭院,解决交通、展览的采光需求。
人行桥设计成拱形结构,既解决了大跨度带来的结构问题,又能融合传统中式拱桥元素。
从地下庭院通向首层的楼梯侧面,设置了LED屏幕,白天呈现透明效果,夜晚可为不同方向展示动态宣传画面……
建张家湾设计小镇家园中心
除了北京设计周永久会址外,北泡地块内还设计了其他功能板块。
红星奖设计展示馆,位于东北侧街角最醒目的位置,现存厂房将作为展览馆的主入口,提供高大的展览空间。二层建筑则贴近现有厂房建设。三层还设计了一个向外出挑的钢桁架纯净建筑,突出建筑的结构美感。
另外,主厂房北侧为厂区内现状附属配套用房,是具有上世纪90年代建筑特征的红砖房,具有很高留存价值,这里将在保留原建筑肌理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