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一切正常。” “我也都很好,你别挂念,千万做好防护,等你平安回来。” …… 自从丈夫杨帆随北京医疗队奔赴武汉增援,夫妻俩能这样通过视频交流的机会屈指可数,每一次对郑欣来说都弥足珍贵。
杨帆和郑欣是一对80后夫妻,丈夫杨帆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妻子郑欣是北京市海淀医院肾脏内科医生。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夫妻俩虽分隔千里,却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击疫情默默奋斗着。 2月6日下午4点半左右,正要出门去上夜班的郑欣接到了杨帆打来的电话:“时间定了,明天早上7点半出发,刚通知的。”“这么赶?那我明天送不了你了……”郑欣话音落下,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又是十分平静的语气:“没事儿,你就踏踏实实上班吧,等我到了那边再联系。”
“其实本来也是时刻准备着的,可没想到他们走得这么急。”郑欣说,原本杨帆所在第三批医疗队的出发时间是2月8日,可没想到临时提前了。而从今年2月起,郑欣被派驻到海淀医院急救中心站轮值,承担120日常急救转运任务,2月6日那天,郑欣正好赶上夜班,要从晚上6点一直上到次日早上8点,“来不及跟同事换班,他出发前我俩也没见上面,‘完美’错过。”没能为丈夫送行,郑欣十分遗憾,“不过也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嘛,我俩一早就商量好了,绝不退缩。” 杨帆增援武汉,深入“抗疫”战场的最前沿,“留守”北京的郑欣也并不轻松。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海淀医院承担着重要的救治任务,担负着急救和转运任务的120,既是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也是至关重要的生命转运线。
郑欣所在的海淀医院急救中心站,救护车和轮值的医生、随行护士被分成了几组,其中一组专门承担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运送任务,这样一来,郑欣所在的日常急诊接诊小组的工作量增加了。况且,日常急诊接诊小组也可能会遇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是密切接触者,这样的患者被运送到指定的发热门诊后,救护车和随车的出诊医生、护士都要前往指定的消毒地点进行约一个小时的消毒,平时最长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一次外出接诊的任务变成了三四个小时。 除了忙碌,郑欣的工作也存在巨大风险。前几天,正在值班的郑欣接到了一条出诊指令,居住在某小区的一位病人需要前去急救。接到指令时,大家只知道病人的症状是抽搐,但到了现场以后,郑欣才发现,病人其实是高热惊厥,而且在疫情发生期间,这位病人还曾经外出就诊,家里的小女儿又是外地返京人员。
待把这位病人送到指定发热门诊后,郑欣立刻将相关情况汇报给了海淀医院。出于安全考虑,医院决定,如果这位病人确诊是新冠肺炎,那就要对这趟出车接诊班组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集中医学隔离。所幸,那位病人经过严格的检测,最终确定没有感染。得知这个消息时,原本已经在收拾隔离时需要的随身物品的郑欣瞬间松了一口气。 事后,郑欣才把这次经历告诉丈夫杨帆。“其实他比我危险啊,可他跟我也都是报喜不报忧的。”偶尔视频,看着屏幕上杨帆脸上被口罩压出来的深深印记,郑欣很心疼。杨帆和在武汉的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工作量都很重,每次轮到当班时,手机都不能带进病区甚至是医院,郑欣和杨帆微信联系的时间只局限在杨帆上班前的那一个小时左右,或是凌晨两三点杨帆下了夜班之后。有一次,在原本两人联系的时间段,杨帆没有在线,到了次日凌晨3点多,发出的微信还是没有回复,“那一瞬间是有点儿急了,12个小时没有他的消息了!”郑欣尝试着联系杨帆的同在武汉的同事,幸运的是,杨帆一切正常,只是那天的工作量太大,耽误了正常下班的时间。
“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但也很为他骄傲。”郑欣和杨帆都是“80末”,一个出生于1989年,一个出生于1987年。郑欣说,当年“非典”、汶川地震的时候,两人都没有机会冲上去,所以这次新冠肺炎一开始,两人就想着,要冲在最前面,使命必达! 除了郑欣和杨帆,郑欣远在山东老家的父母也都是医护工作者,虽然他们已临近退休年龄,虽然他们所在的医院不是治疗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但依然坚持每日出诊接诊,坚守在防疫一线。 郑欣说,她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家凝成一股劲儿,争取早日战胜疫情,待到春暖花开,远方的亲人早日归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天淇 编辑 田超 流程编辑 刘伟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