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50
- 注册时间
- 14-10-8
- 在线时间
- 58 小时
- 最后登录
- 23-11-23
- 威望
- 135
- 八通币
- 5
高中生
- 积分
- 950
- 注册时间
- 14-10-8
|
“生病要就医,治病得吃药”,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然而,我妻子当初却不是这样认为,她把治病寄托于法轮功,结果病情加重,好在及时醒悟,否则后果不敢想像。
我叫陈德富,是四川省汉源县大河镇新建村农民,我妻子叫彭洪英,今年47岁。1990年,妻子学会了制作羽绒服手艺,每到冬天外出做一两个月羽绒服,每年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一家三口生活得有滋有味。
转眼到了1997年上半年,妻子患上了偏头痛的毛病。当时,我陪她到当地多家医院治疗,可就是治不断根,隔三差五头痛病就要发作一次。由于患病,这年冬天妻子不得不放弃外出打羽绒服谋生的计划。
1998年5月,妻子的远房亲戚王春燕来家串门。她对我们说:“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气功,叫法轮功,这种功啥病都能治,有好几个熟人得了怪病都给治好了。”话音刚落,妻子忙问练这种功有啥要求?练多长时间病能好?王春燕回答说;“法轮功是‘师父’李洪志创造的佛法神功,修炼人首先得效忠师父,贵在坚持,至于啥时消业祛病,强身健体,要看悟性高低和功力深浅。”王春燕还说:“只要成为‘师父’的真修弟子,都会得到‘师父’的保佑,而且练到最高境界,还能功成圆满,荣升天国,享受荣华富贵。”听到这,我感觉有点悬,但妻子很相信,看着我说:“德富!你看不花钱就能治好病,还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让我试试行不?”我不好扫她的兴,便说了句“你觉得行就试嘛。”我刚说完,王春燕拿出一本《转法轮》递给妻子说:“这是师父的‘经书’,你要专心阅读,争取早日放下‘常人’心,迈向‘正法’路。”接着,又送了妻子几盘练功磁带和一些图片,让她勤加练习,临走时还叮嘱道:“吃药是积攒‘业力’,会彻底毁掉自己,大法弟子只要潜心修炼,都能在‘正法’中得道圆满。”
就这样,妻子练起了“法轮功”。只见她按王春燕的要求,先把李洪志的画像挂在堂屋的正墙中间,又把法轮功五套功法图片贴在左右两侧的墙上,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一遍一遍地阅读《转法轮》,有时还对着墙上的练功图反复比划……
有一个周末,我在院坝里收拾柴火,女儿做完作业跑来对我说:爸爸!你带我去看妈妈跳舞嘛!我牵着女儿来到堂屋,看见妻子很连贯地做着墙上的那些动作,姿势还有些优美,就开玩笑说:“洪英!没想到你不仅羽绒服做得好,这太极拳也打得不错嘛。”妻子有些生气地说:“真是外行,我明明练的是佛法神功,你怎么说是太极呢?不懂就别瞎说,看师父怪罪,让你吃不完兜着走!”看妻子不高兴,我没再往下说,带着女儿又去忙事了……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中午,我做完农活回家做饭,看见妻子双手撑着下巴坐在堂屋的门槛上,表情有些痛苦,我连忙问咋回事?她唉声叹气地说,唉!这些日子为了治病,她按照《转法轮》上讲的,没再吃一颗药,每天天没亮就起床,不是看书念经,就是打坐练功,有时晚上也要听录音磁带到深夜,可病却一点也不见好转。还说,刚才练功时头痛得她想死的心都有。听妻子这么说,我想起她没练“法轮功”前,头痛病很少发作,而练习法轮功后,特别是近段时间来,隔三差五就要发作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痛得难受。想到这,我果断地对妻子说:“洪英啊!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你不能再练法轮功了,咱们之前为节约钱去的是小医院,明天我陪你去大医院看病。”妻子看我态度坚决,吃力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清晨,我先把女儿送到她爷爷奶奶家,然后和妻子来到县城汽车站。五个小时后,我们到了雅安地区医院(现为雅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脑部CT检查,医生告知:患者因长期疲劳,头面部肌肉持续收缩,而引起的神经性头痛,建议马上住院治疗,不然病情将越来越严重。听完医生的诊断结果和建议,妻子把我拉到一边说:“德富!这么做是不是对李洪志师父不忠、对大法不敬呀?如果被他的天眼发现,会不会遭惩罚哟?”我坚定地对妻子说:“别胡思乱想,咱们没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现在医生找到了病因,又有了治疗方法,我们要相信医生,我这就去办住院手续……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妻子的身体渐渐康复,头痛的频率明显减少,心态也一天天调整了过来。我对妻子说:“洪英!你看,大医院就是不一样哈,练功无用,还是药到病除哈。”妻子笑眯眯地说:“是啊,看来以前信法轮功治病真是信错了。”出院时,医生给妻子讲了很多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及日常注意事项。回到家,妻子将贴在墙上的李洪志画像和图片全部撕了下来,连同那本《转法轮》和练功磁带一起丢进了灶台,化成了灰烬,并发誓说:今后再也不练法轮功了。
从那以后,妻子与“法轮功”断绝了关系。平时不在太阳下干农活,日常家务也尽量少操劳,冬天出去做羽绒服也注意保暖休息。这么多年来,她的偏头痛一年半载也没再发作。如今,女儿已成家立业,我和妻子又过上了舒心和睦的幸福生活。
彭洪英近照
文章来源:中国反邪教网作者:陈德富(口述)文刀(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