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介绍,“春捂”也就是着重于保暖,而“春捂”的时期应该是在早春,一般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捂”的程度也应当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决定增减衣物。
一般来说,“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随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阳气生发,抗御外邪侵袭。对婴幼儿、老人和孕产妇更为重要,“老病号”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捂得过多也不好。如果衣物穿得过多,捂得过厚、过紧,不仅不利于肌体御寒,而且还会限制活动。
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否则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季穿衣首要照顾好“首足”两头,以防风寒侵袭,不要过快穿上衣袂飘飘的春装和单鞋。比如,不少女孩一到春季就开始穿短裙单鞋,这对身体很不好: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总汇,小腿内侧为肝、脾、肾三阴经,外侧为胆、胃、膀胱三阳经,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纵然偶尔升温,也应从上身递减衣物,这样可避免关节炎、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专家建议:“春捂”并不表示在家里要成天关闭门窗,每天开窗通风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数家庭都喜欢在早晨打开门窗通一会儿气,而后就一天门窗紧闭,这样不好,至少要在午睡后和晚睡前对居室进行通风换气。
美国研究人员近期指出,置身于寒冷环境有助于人体增加褐色脂肪,这种脂肪能够燃烧热量从而减轻体重,同时能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这项发现对研究治疗肥胖症、糖尿病有重要意义,看来瘦身是越来越不是难题咯。
迄今研究发现,人体内的白色脂肪负责储存多余能量,而褐色脂肪则能够燃烧能量,使体温上升。由于人们通常生活在温度受控的环境下,对褐色脂肪的需求逐渐减少,因此褐色脂肪在婴儿体内比例较高,在成年人体内比例很小。肥胖者体内褐色脂肪含量相对较少。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发现,人体长时间处在冷空气中,体内一种转录因子Zfp516的含量会增加,这种转录因子对形成褐色脂肪至关重要。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关闭小鼠胚胎中编码Zfp516的基因,小鼠胚胎就不再产生任何褐色脂肪。另一个实验显示,体内Zfp516水平较高的小鼠在4摄氏度的寒冷环境中待4小时,平均体温比Zfp516水平正常的小鼠高1摄氏度。
另外,经过基因改造使体内Zfp516水平超高的小鼠与正常的小鼠摄入相同的高脂食物一个月后,前者体重增长比后者少30%。这说明前者脂肪燃烧释放了更多热量。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褐色脂肪不仅能释放热量,还能影响代谢,因此在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