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ldquo;拍脑袋&rdquo;拍出来的! </p>
<br /><p> &ldquo;楼市老虫&rdquo;透露定价内幕:&ldquo;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rdquo;、&ldquo;撑死胆大的,悔死胆小的&rdquo; </p>
<br /><p> &ldquo;楼市热到这个程度,开发商定价早就不考虑成本了,而是互相攀比,完全是喊价时代。到最后是撑死胆大的,悔死胆小的。&rdquo;不久前,一位&ldquo;楼市老虫&rdquo;这样对记者定义时下的楼市怪现状:开发商定价比胆量,楼价战沦为心理战。 </p>
<br /><p> 市场现象一 :&ldquo;无招时代&rdquo;与&ldquo;喊价时代&rdquo; </p>
<br /><p> 在房地产领域,一般遵循着这样的定价策略,即成本定价法和可比楼盘定价法。前者根据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最终得出楼盘的价格;后者主要参照周边楼盘的价格,进行比较后得出自己的价格。而现在,这两种定价策略已&ldquo;退居二线&rdquo;,按照某代理公司负责人的原话&mdash;&mdash;&ldquo;是无招时代和喊价时代了&rdquo;。 </p>
<br /><p> 据某代理公司负责人介绍,代理销售楼盘时,尽管也要替开发商做成本分析、消费群分析、需求分析以及可比楼盘分析,但所有这些现在通通只是参考,最后定价多少,经常是&ldquo;拍脑袋&rdquo;拍出来的。&ldquo;你楼盘单价8000元/平方米,他就开1万元/平方米,别的楼盘一看就开1.2万元/平方米。市场找不到规律和道理,充满着非理性因素。这真是&lsquo;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rsquo;,完全演变成胆量的较量。博弈到最后,赢了就赚大钱;亏了反正原先成本也不过每平方米四五千元,大不了最后降价卖。现在是能喊多高就喊多高。&rdquo; </p>
<br /><p> 市场现象二:&ldquo;撑死了&rdquo;与&ldquo;悔死了&rdquo; </p>
<br /><p> &ldquo;去年一年来,定价完全比胆量。不断摸高试探楼价,有时也不免担心踩到顶。&rdquo;某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的楼价战成为心理战。最后是&ldquo;撑死胆大的,悔死胆小的&rdquo;。 </p>
<br /><p> 去年珠江新城某楼盘开盘,1.8万元/平方米的定价让所有人包括周边的开发商都大吃一惊,然而度过了较为平淡的半年后,该楼盘今年开始卖得风生水起。这类属于&ldquo;撑死了&rdquo;的开发商最为常见,比如,一个星期调整一次价格,每次跳高一大截,这种胆量接力赛被美其名为&ldquo;低开高走&rdquo;,在当今市场上大行其道。 </p>
<br /><p> 虽有&ldquo;撑死的&rdquo;,也有&ldquo;悔死的&rdquo;。同样在珠江新城,某以&ldquo;稳阵&rdquo;为策略的开发商把楼盘开盘价定为1.4万/平方米,不久后,开发商迅速将价格调到1.8万/平方米,算是对之前&ldquo;损失&rdquo;的一点补偿。也有由于不够胆量开高价,开盘时被挤爆了玻璃,最后被代理商炒过一轮。估计这时,开发商连肠子都悔青了。 </p>
<br /><p> 市场现象三:&ldquo;VIP&rdquo;与&ldquo;试验品&rdquo; </p>
<br /><p> 摸清人数定楼价,这种定价方法在&ldquo;喊价时代&rdquo;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开发商喜欢&ldquo;蓄客&rdquo;,更喜欢&ldquo;捂盘&rdquo;。而代理公司则动用变相发筹、VIP贵宾卡这些方式来测试客户心理价位,买家实际上成了开发商定价的&ldquo;试验品&rdquo;。 </p>
<br /><p> 比如登记获得&ldquo;VIP&rdquo;资格,这种似乎是让利消费者的行为,却是开发商进行楼价摸顶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开发商将根据VIP卡的登记人数比例来定价。有某开发商便提出15∶1和20∶1的标准。在定价出来时,如果登记的15-20个人中有1人购买,定价都算合理;小于15个人就有1人购买的属于定价偏低;超过20个人的则属定价偏高。也有某代理公司负责人提出8成乘以8成的依据。比如说,来了100个人登记,开盘后来了八成,最后购买的有其中的八成,那么定价则为合理。 </p>
<br /><p> 此外,捂盘也是开发商一步步试探市场的有效办法。有的会联合代理商进行捂盘,造成无货可卖、销售火爆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喊高楼价。某中介人士坦言,赚取佣金实际上并不是中介公司赢利的&ldquo;大头&rdquo;,有些中介公司和地产公司联合起来捂盘,那才赚得多!比如某中介一下子买下整层单位,然后分散到各个门店,用自己的销售网络把这些房子炒出去,每平方米起码能赚两三千元。所以有的新盘刚开盘就售罄,甚至有些楼盘还没开盘就被中介公司全买走了,尾盘也是中介在收购,有时候捂在手上一个月就有30%的利润,中介再用自己网络的炒家去炒,不断赚取差价和佣金。 </p>
<br /><p>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