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38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历史] 守灵与墓地

[复制链接]

1068

主题

5504

帖子

491

八通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6066

暖阳志愿者美食达人育儿达人2015喜羊羊猪猪侠金牛座(4/21-5/20)双子座(5/21-6/21)同生缘八通官方最佳活动组织奖探店先锋队员美食达人Super麻豆摄影达人购物分享之星甜蜜爱人爱show低碳达人闪耀童年

注册时间
11-9-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罗儿 发表于 14-10-9 16:0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接三之前,就已经开始挂“礼幛”、挂挽联,俗称挂幛子,也叫“挽幛”。亲属、朋友、姻亲、女婿都可以送。送礼幛的人较多,过去没有送花圈的,送挽联的人也很少,尤其农村更少。幛子不管布料好坏,颜色都是素色,比如白、蓝、青、灰等。幛子必须挂在灵棚内外,否则谁知道?如果幛子太多,一般就叠成尺半左右宽,竖着搭在事先拴好的长绳子上,用白纸书写一句简单的挽词,贴在幛子面儿上,都是四个字。过去还要写上送礼幛的人名以及亲戚关系,后来全部简化。
“礼幛”上的挽词大有说道,儒、道、释、天文、历史、伦理、道德、学术什么内容都有。盖棺定论的、歌功颂德的、深切怀念的、敷衍了事的、慎终追远的、美好祝愿的,千奇百怪又光怪陆离,而且都有讲儿,有故事的也不在少数。
举例如下:
人间懋德、君子存仁,德披乡里、邻里失助、功在千秋、音容宛在、德业双馨、箕尾归天、魂游北斗、蓬莱归位、跨鹤西游、驾返瑶池、瑶台奉召、天台赴约、西方接引、魂归道山、泰山其颓、泰水生寒、麻姑有约、咫尺莲台、有所皈依等等,不下百千!不过不懂的人不能瞎用,这些挽词有很多是有特指的,用不对不行。
比如驾返瑶池、瑶台奉召、麻姑有约等是特指女性死者,男子不能用。泰山其颓、泰水生寒除女婿外别人不能用。中国人自汉武帝以后习惯上称岳父为泰山,所以,泰山其颓,意思是泰山倒了也就是岳父死啦。有泰山就得有泰水呀,岳母与岳父相对,故称泰水,水一结冰不就凉了吗?寓意还是死啦。这要是写在别人的礼幛上,那谁高兴啊?怎么也得说道说道。再比如魂归道山或驾返道山,一般是比较有知识的人送给死去朋友的挽词,意思是死者是个可以谈经论道的人,死后要魂归论道之山,用在瞎字儿不识的人身上那是笑话。
民国以前,挽联、挽词在城市里都是送者自己写,这其中不乏书法高人,如果找人代写那也肯定是一城一地的书法佼佼者。即使在农村,写这种挽联挽词的人也是三乡五里有名的书手,决不是一般的人,没两把刷子谁也不敢现这个眼。所以,挂“礼幛”写挽词相当于一次书法比赛,除草书外各种书体应有尽有,墨香四溢、争奇斗艳,虽是白纸黑字,不太吉利,仍有不少挽词被人偷(或摘)走。
挂幛子时丧主专门嘱咐一个人,在幛子上别一块小白布条儿,或是贴一块儿小纸条儿放进布里,写上送幛子人的姓名,以免撤幛子时把人名和幛子弄错,不知道是谁的。这倒不是小气,过去哥们弟兄多,一般老人都有几房儿媳妇,丧事一完,媳妇娘家挂的幛子必须谁的归谁,不能弄错,否则会出意见。这还是小事儿,更关键的是老少姑奶奶的千万不能弄错,不光是女儿,还有侄女以及外甥女之类的表姑奶奶呢!这么多人你给弄乱了没法交待,因为姑奶奶的幛子要原封不动地给退回去!
圆完坟以后,丧主要谢孝,凡是挂幛子的亲友家中,丧主都要带些礼物去谢孝。除姑奶奶的幛子以外,谁的幛子都可还可不还,但儿媳妇娘家的肯定不还!而姑奶奶的幛子必须还!这又与男尊女卑、女人双管双属有关系,女儿在娘家是姑奶奶,在婆家是媳妇,从血统上说出嫁的女儿仍属于娘家家族。
从婆家说,你们家死人凭什么让我花钱给你穿孝?这是花不着的钱!你愿意穿我也不拦着,但你自己出钱买,要不就找你娘家去要,我养着你就不错啦!就这么不讲理。女婿挂的幛子那是婆家给亲家助葬的,账本上写的也是女婿名字与媳妇无关。按说女婿挂的幛子本来不能再拿回来,送回来也不能要,可关键是要想让女儿穿孝娘家必须得给块布啊,这毕竟是给你们家穿孝啊。得,挺好,把你挂的幛子给你送回去,等于给你块布穿孝!至于谢孝,那可不是谢女儿而是谢她的公婆。不过这块布婆婆就别惦记了,不管是谁买的都归儿媳妇。
旧时,女人娘家父母死亡,她要向婆婆“讨孝”也叫“乞孝”,公婆让穿才能穿,如果婆媳关系不太好,往往要被婆婆故意刁难,媳妇一点办法没有。
再说儿媳妇娘家挂的幛子。
过去常说养女儿贱,要是从丧葬上看还真是有那么点儿。娘家人挂的幛子要留下来给自己的姑奶奶穿,出于女子双属原因,娘家人对出嫁的女儿有这个义务,女儿衣服少了娘家人都要给买,那时的媳妇擦胭脂抹粉娘家要陪几亩胭脂地,更甭提一块布了。婆家的说法是:你的女儿我们给你养着,你不给花钱穿孝谁给她穿?白养她了?她守孝三年(实际九个月,后来折合为35天),没得穿了怎么办?婆婆一句话就管用:“你自个儿想辙去”!哪儿去想辙?除了娘家没地方!得,挺好,这块布给你留着穿吧,省得你有事还得找我。说起来,这可真是不讲理!女人两头儿受磕儿。
吊孝的人一般要带点纸和供品,这也分三六九等,有远有近,普通亲戚送点果供就行,比如苹果、香蕉、大鸭梨;姻亲送蒸饽饽桌,一般为蒸熟的塔型面食,这是满族从关外带来的风俗,被汉人所借用。有人把馒头、蒸饼,挂在一个塔形的架子上,从外面你根本看不出来。只有手艺好的人,能在锅里蒸出这种塔形供品,而且相当好看,比插的强;女儿必须供血食,在早先,有钱人家儿,女儿送整猪,后来简化,一个猪头,嘴里咬着尾巴,加上四只猪蹄子,象征一只整猪,这是一种简化。
亲友从四面八方来吊孝,进灵棚才哭,只有嫁出去的女儿边走边哭,叫“哭街”,这些女人中不但有女儿也包括侄女。所谓“哭街”就是从挺远的地点就开始哭,一直哭到灵前,掩面而泣,呜呜咽咽,不管真哭假哭,总之她肯定哭。这有原因、有说道儿在里面:出嫁女儿和出嫁侄女仍属这个家族,因为同一个血统,别看在婆家是受气媳妇,到了娘家那就是老少姑奶奶,既然有奶奶二字地位就不低。
她大老远的就开哭,实际是让娘家的嫂子、弟媳、侄媳们出来迎接她,这叫摆谱儿!宗法社会以血缘论亲疏讲地位,媳妇是外来的,自然没有姑奶奶地位高,要不怎么称“姑嫂”而不称“嫂姑”呢,就是这个道理。实事求事地说,哪个媳妇不知道姑奶奶对自己婆婆的影响?要想在这家儿消消停停地混日子就不能得罪姑奶奶,唐诗不就这么写吗:“……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就是姑奶奶大老远“哭街”的真正原因。
旧时,妇女哭丧是有规律甚至是约定俗成的,一定要哭出音韵来才行,要有板有眼,这就叫“会哭”。而且哭的内容和音调儿也差不多,反正哭得越惨越好,时间越长越好,最好哭到哭天抢地的程度。但只要一住声,立马就啥事没有了,总之大同小异。
试举一例:
左手用手绢儿捂着脸,防备没有眼泪让人看见,当然,真有眼泪就用来擦擦,跪在灵前,运足了气,拉长了声儿:
“妈耶……”
“我那疼人地……妈耶……”
“我地妈耶……。”
“可没人管我……啦(中间抽泣两声)我地妈耶……”
“妈耶……(顿一下)我那睢不见地(再抽泣两声)……妈耶……”
“谁还疼我啊(哭天抢地,捶胸顿足)……妈哎……”
“妈唉……你丢下我这苦孩儿哎……我地……妈耶……呜呜呜呜……”
哭到这时就有人过来劝:
“大姑奶奶,哭两声得了,没有跟一辈子的爹妈”。
“你对得起老太太,没什么委屈的啦。”
如果还接着哭,这时她叔叔或叔伯兄嫂们就该出来说话了:
“行了!别哭了,你该来就来,还有我们呢!明儿来了上我那院儿!”这是她叔叔。
一般哭出这句话来就差不多了。正抽抽涕涕的时侯有人把她扶起来,找个地方先歇歇儿,然后穿孝跪灵。
哭婶子大娘、叔伯也这样。
这是在死去的老人没怎么受罪,儿子女儿对老人都很孝顺,家庭比较合睦的情况下;要是兄弟姐妹们关系不太好,或是老人真受上罪了,不这么哭。还有一种情况不这样哭:就是续妻的女儿,她上面有嫡妻生的哥哥,这两种情况姑奶奶要哭出说道来,通州一带管这种哭叫“哭闲话”、或叫“哭闲篇儿”,哭的调儿和音韵都差不多,同样拉长了声儿:
“妈耶……我地妈耶……”
“苦一辈子的妈……耶……”
“舍不吃……舍不喝(顿一下)……地妈耶……”
“捡泡儿粪都是好的哎……我那不容易的(紧抽泣几声)……妈耶……”
“你说你这是为谁哎……,我那苦命地妈耶……”
“妈耶……老天知道你受的罪(顿一小下)……你和谁说哎……我地妈耶……谁说你好哎……我地妈耶……呜……呜……呜……”
哭到这儿,她就背过气去了,不管真假。
赶紧把她抬走,又揉又捶,掐人中灌口水,让她缓缓儿,长出口气,也就算过去啦,姑奶奶闹丧毕竟闹不起来。过去的妇女也真有本事,哭丧时说背过气儿就背过气儿去,好像她们会掌握自己这口气,让什么时候上不来,一准儿就上不来了,真也是功夫,笔者没少看到这种情况。
“哭闲话”的姑奶奶最不受娘家嫂子弟媳的欢迎,有时嫂子弟媳也不咸不谈地甩几句,今后姑嫂的关系也就好不到哪儿去了。
以上这么哭的妇女,到今天为止,起码也要在七十多岁以上,以下的不会这么哭了,她拉不出那么长的调儿,就甭说找那音韵、哭那闲话了!
从妇女哭丧也能看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哭法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妇女们哭丧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性质完全不一样,原因是从那时开始,城乡居民的日子都好过了,老人都受不着什么罪,儿女手里有钱也不在乎孝敬父母几个,人人觉得对得起老人,心里不别扭不委屈:生老病死人之长情,活着对得起,死了瞎胡闹。这就是哭丧的时代特征。
这时期的妇女这么哭:
“爸爸耶……”
“你这么快就走了哎……”
“我哪点对不起你哎……”
“可没让你渴着饿着哎……”
“吃的喝的我可没少花钱哎……”
别看她跪那儿喊,其实没多少眼泪,而且最后一句连实话都哭出来了。这是哭给别人听的,哭给看热闹的人听的,意思是,我没少孝顺老人,没少给老人花钱,我对得起老人,趁此机会向街坊邻居说说自己的功劳。意思是:虽然我是嫁出去的闺女,没得着娘家祖业产,但我也不比儿子们差!
这种哭和上面的就相差太多,本意也不太一样,在农村,这么哭的妇女一般在五十多岁到六十岁之间,五十岁以下的妇女已经不会哭丧,老人死后,只是抽抽搭搭掩面而泣,哭不出词儿来,和六十岁的妇女比,也差着时代呢。
亲友至灵前吊孝,先点纸钱儿,然后或叩头或鞠躬作揖,或跪或不跪,根据亲疏远近而定,一般朋友之间不跪,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必须跪。懂礼儿的人四起八拜,不会的磕四个头,所谓“神三鬼四”即指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5-16 08:03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