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113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历史] 穿孝与长子继承制

[复制链接]

1068

主题

5504

帖子

491

八通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6109

暖阳志愿者美食达人育儿达人2015喜羊羊猪猪侠金牛座(4/21-5/20)双子座(5/21-6/21)同生缘八通官方最佳活动组织奖探店先锋队员美食达人Super麻豆摄影达人购物分享之星甜蜜爱人爱show低碳达人闪耀童年

注册时间
11-9-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罗儿 发表于 14-10-9 15:5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言说穿孝叫“成服”。说说穿孝:
穿孝成服的习俗由来己久,《礼记·大传》说:“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人、五曰长幼、六曰从服。”就是按亲疏远近穿孝,次序是血缘关系、贵贱尊卑的区分、无血缘关系的义子、部下等等,后面三个是指特珠情况,可有可无。其实,说白了还是按血缘关系穿孝,以五服制度为准即所谓五服八等,孝服不一。
穿孝是丧葬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人“倒头”之后,立即请几个懂“礼儿”的妇女,一般是年龄较大的人(城乡都有这样的妇女),由她们按血缘远近、关系亲疏、区分男女,负责“撕孝”,也叫“扯孝”。或给白袍子、或给白带子、或给白帽子、或给孝箍儿、或给披红挂彩不一而足。亲友远来吊孝,“撕孝“的人会问与死者是什么关系,甭管是秃姑儿瞎姨儿、还是烂眼儿二舅母,只要你说出与死者的关系,“撕孝”的人就知道给你什么孝,用不了多会儿准让你穿上。
“给孝”即“撕孝”,一般不会给错,但千密一疏,说不定会差样儿,这没关系,可以调换。可娘家人的孝一定要注意、不能给错,赶上娘家人故意找碴儿,说不定就因此闹起来。“撕孝“的人算是给丧主儿“找病了”,等于帮个倒忙,这就是常说的“断头孝”!意思是丧事一过,关系断绝,从此不再来往,不闹白不闹!所谓“断头孝”是指姻亲,也就是死者的娘家人或说男性死者的丈人家的人,特指夫妻中最后死的那个人,主要指女性,就是说,她一死,这门亲就算是断了,所以叫“断头孝”。
同一区域甚至同城同村穿孝也可能不一样,儿子、长孙等人孝最重,穿白袍子,腰系粗麻纰子或麻绳儿,也有人家不穿袍子而是斜背白布或白布带子,俗称“搭袢”,死者是男,背在左肩,死者是女则背右肩。家族内与死者有血缘关系的男子所戴孝帽各地各村也有区别,就是通州城内,住在一个胡同儿里的人,穿孝也可能不一样!有口袋顶型,有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也叫“梁冠”型。妇女一条白布从额头围到脑后交叉、用白布裹铜钱儿再用发卡别住。也有把白纸叠两寸来宽围向脑后,用线缝上的,叫“孝箍儿”,从这些区别可以看出,通州及周边地区居民来源复杂,传统不一。
大体上,戴口袋型白帽子的人家来源于东北方向,似乎受满族丧葬习俗影响较多,戴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也即“梁冠”的人家来源于南方,这种冠是汉族的传统孝帽,虽同是汉族却因来源即原居地不同而有所区别。
长子内穿白粗布襟裤,粗白布腿带,外罩孝袍(袍底不缝边儿)腰系麻纰子,头带儒中外带麻冠或口袋顶孝帽儿,额前正中用白线钉一个孝服中最大的棉球儿,脚穿白布鞋,如父母双亡整个鞋全部蒙白,只亡一个则留出一个黑色的后脚跟儿。次子以下与长子以棉球儿多少区分,即次子头上两个棉球儿,三子头上三个棉球儿,以此类推,但次子以下的棉球比长子小,长子的麻纰也比次子以下的多而且粗长。
儿媳、女儿、孙女一条白布带子扎头,长至后腰部,或头带白纸“孝箍儿”,额前剪一朵白花儿,长媳的白花用筷子将花叶向里卷曲,长女则否,以示区别。孙女则在花蕊部点红或点粉色,用示辈份。次媳、次女、次孙女以下与男子棉球一样递加,次媳两朵花儿,三媳三朵花,以此类推。
侄子侄女以下等孝衣略细白,可不穿孝袍只系“搭袢”,用过去所谓“大五幅”布,原布长短,宽约一尺到尺半不等,围在腰上,打一个结,然后将长的一头儿,也就是向后背的那头儿,从肩膀往下别在后腰部;孝帽无棉球,在正中部或侧面用线缝一个蓝布铜钱儿。孝箍儿上的花儿染成蓝色,表示与亲生子女的区别;穿白鞋、白腿带子,侄子孝服不分长幼。干儿子孝如侄子,孝帽上的铜钱用黄色而非蓝色,恩情厚者可绑腿带或穿孝袍不限。
丧礼中也使用红色,这是特殊人物、特殊情况。这种习俗来源不久,执行情况也有区别:下过娉礼,或是已有结婚日期的未婚媳妇和未婚女婿,因是一种准姻亲关系,如果参加葬礼(一般都要求参加),要给准新人披红,一块红被面儿或一块红绸子都可以但不能用缎子。准女婿如侄子那样斜背着,准媳妇则披在身上当件外套,这是为区别关系,让外人知道这种准亲戚来了。更重要的是不给准新人压重也就是压孝,否则婚后不吉利。
姻亲如娘家弟、侄、老少女婿等除娘家侄子辈之外孝都较轻,基本都是缌麻服,系或围白孝带儿,约三四寸宽,简单地围在腰间。关系再远一点的亲戚,则把孝带儿放在裤子口袋里,裤外露出一尺多长即可,民国以前也有人只是拿在手里表示表示。旧时出殡,看热闹的明眼人一看孝服就知道都是什么人,什么亲戚,然后品评此人哭得怎么样,真哭还是假哭,进而谈论谈论此人对已死老人如何如何,多少有点用舆论强制尽孝、鼓励尽孝的意味。
不穿孝的人包括:死者父母、公婆、哥哥、大伯子、姐姐、大姑子(丈夫的姐姐)。叔嫂不过孝,即互不穿孝,但嫂子比小叔子大15岁以上,吃过嫂子奶的人,一般被要求穿孝,有的嫂子临终就有交待,比如“我走以后,所有小叔子穿孝”!小姑子哭嫂子在灵前,但不跪,只是蹲着或坐着哭,大姑姐哭弟媳不在灵前,灵侧有椅子或凳子,坐着哭。这一切规定都基于宗法制度,即尊尊亲亲,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封建时代,穿孝有国家明文规定的法律,各代礼法均纳入国家大法,全国遵照执行,最后修订的礼法在清道光四年,《清史稿·凶礼·二》:“道光四年,增辑《大清通礼》所戴冠、服、絰、屦多沿前代旧制。制服五:曰斩衰服,生麻布,旁及下际不缉,麻冠、絰、菅屦、竹杖。妇人麻屦,不杖。曰齐衰服,熟麻布、旁及下际缉,麻冠、絰、草屦、桐杖。妇人仍麻屦。曰大功服,粗白布、冠、絰如之,茧布缘屦。曰小功服,稍细白布,冠屦如前。曰缌麻服,细白布、絰带同,素屦无饰。”法律不外乎人情,在丧葬实际操作中,往往有所变通,没有粗麻布,只好用粗白布,是那个意思就行。以上就是穿孝守孝的五服制度,如果被灭九族,这些人全在牵连之内。
孙子孝服视其父,只是头上多一个红布铜钱儿或红葫芦,重孙两个葫芦,多子多孙之意,另就是孝袍下摆缉边。所有孝属中长孙地位最特殊,在丧事礼仪中事儿也最多,往往代行其父职能。如果长子去世,或远在天边,“正丧主”就是已婚长孙,而不是次子以下的儿子,如果长子长孙都已去世,或都不在,要将他们的孝衣孝帽放在灵前,意思是他们也穿孝了!没他们不行,这就是宗法中的宗子制!
其实,整个丧葬过程,无处不体现儒家的宗法制度。看似不着痕迹,其中大有文章,它是旧时继承法的具体体现。民间有“打幡儿抱罐,就为抢家产”这么句老话儿,道出了穿孝、顶丧、驾灵的玄机。
依儒家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从西周开始就一直执行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一再强调长子的继承权力,即家或家族的绝大部分财产由长子长孙继承,这是法律,不能改变!所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建文帝而不传给燕王朱棣。这种制度在形成之初有积极意义,它使家族内部免于纠纷内讧甚至刀兵相见,对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秩序都有好处。试想: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的内斗不仅消耗家族实力,搞不好就意味着家族的解体,靠宗法维持统治的国家政权不愿看到这种事情的发生。
这种制度来源于周初大分封。
长子继承制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它说明人类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有了剩余价值,从最原始的母系采摘业进入以男子为主的狩猎业或农业社会。在母系与父系社会之间曾存在过一个末子继承制时期,那是一个群婚时代。进而是妻后母时代,男人无法确定头胎长子是自己的血统,有把握的是最小的儿子,当然由最小的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传统与祭祀祖先的权力,所以成吉思汗传位给窝阔台却不传长子术赤,且将家族世代延续的火堆传给最小的拖雷,因为当时的蒙古族正处于这个历史阶段。
长子长孙不仅只继承大多半财产和祖先老屋,有世袭爵位的贵族家庭,其爵位也就是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也由长子长孙继承,比如《红楼梦》中的宁、荣两府,贾敬死后族长由贾珍继承,而不是贾赦、贾政,因为从他们共同的祖先那里说,宁府是长子长门,家族内部事务贾珍说了算。荣国公的爵位由贾赦承袭,贾政当官只能走科举一途。一旦贾赦死亡,荣国公递降的将军爵位,由贾珠与李纨所生的儿子贾兰继承,与贾琏、贾宝玉等人没关系,这意味着:祖产、爵位、祭产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都属于贾兰。既然你得到的最多,自然你穿的孝重,守孝时间长,你是正丧主。
传长孙也不能说完全出于宗法原因,更有逝者的意愿,今天的人都讲“隔辈儿疼”,就是疼自己的孙子,这有其历史渊源,现在的人多半已不知其来龙去脉。
简单地说,祖孙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明文规定: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礼记·曲礼上》)古人祭祀时没有照片、画像、牌位、偶像之类供人膜拜,祭祀时孙子扮成祖父的模样站或座在祖庙,受所有家人的供奉和祭奠,就是说孙子是爷爷的活偶像。这首先有教育意义,让孙子知道父亲怎样孝敬爷爷,希望他将来继承这个传统,实际上是在强制、强调孝顺。
其实,孙为祖尸有更长的历史渊源,西周的礼法也是继承来的,并不是当时发明。
母系氏族社会,人类经历过一段叫“族外婚”的婚姻形式,两个或多个以女性为主的氏族或家族甚至部落相互通婚,不娶不嫁,实行走婚制(今天的摩梭人即是这种婚姻习俗的活化石)。部落中的男人处于从属地位,每到夜晚,男子去对方部落中找相好女人寻欢,天亮后回自己部落生产生活,下一个夜晚再去,相互一旦不再喜欢对方可以更换过夜对象,生出的孩子属于对方家族、氏族、或者部落,导致的结果是父子不属同一家族同一部落。
当男子的儿女在对方氏族或部落长大成人后,其儿女走婚的氏族正是男子自己的氏族,就是说他的儿子和他自己并不生活在同一个家族,不属于一个母系氏族,而是属于孩子祖父的氏族或家族,生老病死与他本人没任何关系,说白了:祖孙是一家,父子并不是。这样,祖孙感情自然要比父子感情深厚,因为祖孙之间相互了解,孙子能模仿祖父的衣食住行与行走坐卧,儿子却不能,所以才让孙子做祖父的偶像。这是孙为祖尸的远古原因,直到今天祖孙关系仍很亲密,不能说没有远古的历史基因存在,所以,老人更愿意将自己所有的一切传给孙子,尤其长孙,不是有那么句话吗: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命根子。
穿孝衣也有禁忌,戴着白帽子不能进别人家,有什么事儿非去不可,进院儿之前必须把白帽子摘下来,过去说:“死一老的儿背三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你不能把丧气带到别人家里,那谁高兴啊?所谓“背三年”还真不假,只不过和迷信无关,而是厚葬大出丧的原因,过去典房卖地发丧老人一点不新鲜,如戏里卖身葬父之类故事或许也不全是杜撰,如此则“背三年”已经是少说啦。
综上所述,穿孝衣及之后的出殡、守孝反映了自古以来的宗法制度与继承制度,这种继承包括财产、祭产、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家族权力等诸多方面,也反映出父子、祖孙之间自远古以来的伦理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5-22 16:44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