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29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历史] 名称最多的一条河流

[复制链接]

371

主题

1485

帖子

142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2317
注册时间
14-3-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八通灵灵七 发表于 14-10-9 14:2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称最多的一条河流


这是一条远古就有的自然河流,他就是潞河是世界上一条名称最多的河流。西汉以前称为沽水,“沽”字古代与“苦”字通用,音“古”释为“滥恶”。源于今河北左源县境内山区(因为沽水发源地而名),沿途收纳众水,波流渐大,出今密云山区,经今怀柔、顺义
山前坡地,至路县(西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置)界始入平原而肆无忌惮,《水径注》说沽水入潞(东汉路县必称潞县)乱流,(17)若遇大雨,山洪暴发,则沽水横流,路县一片汪洋,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灾难,所以“沽”不读本音“姑”,而应读作“苦”(古),字义与河性相符,以往习惯读音不妥,应予纠正,这就是一种文化。当时沽水流径路县城(今潞城镇古城村,因曾设县城而名)西,嫌此水粗就率横肆而给人民造成痛苦,于是约定俗成,渐改河名称潞水。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大司马刘秀率军在路县东击败尤来、大枪、五幡诸部起义军后称帝,次年封他的叔父刘良为广阳王,以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为王都,为纪念于路县击败诸路起义军而夺得帝位,又路县西滨路水,因此改路县称为潞县,县复以河而名。建安六年(206年),曹操为北征乌桓,曾用潞水运输军用粮物,到三国魏时,因曾用以漕运军粮衣物,潞水易称笥沟。(18)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漕运改用永济渠,笥沟不能行船,还其自然面貌,又改称 ,俗称潞沙,因沙岸宽广而名。(19)正史仍称潞水,二称雅俗兼用,直至于金代。元代,顺义县牛栏山以下潞水河段,河床宽广,左右摇摆,白沙片片,不生青草,故此易名为白河。沿至明代,白河与东北流来的潮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河槽村汇合,由此至通州城北河段改名为潮白河,通州城以下河段复称潞河或白河。因通州域内此河性悍多沙,经常改道,摆动不下,自由自在,故俗称自在河,以其性而名。正统元年(1436年),白河修竣成功,使江誉漕船沿潞河直抵通州城下,故赐称通济河。时大运河通称漕河,自通州至杭州迢迢河道,因河、因湖、因闸和因地,不同河段又有异样称呼,而自通州至天津这大运河的首段运道是用白河漕运,所以潞河又称作白漕。因为古来通州震惊不是北京城的卫星城,皇家的国仓就设在通州城中,明时简直就将通州视为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北将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俗称里河。对里河而言,自通州至天津的潞河就俗称为外河。潞河在张家湾接连,汇入了通惠河,萧太后运粮河与浑河(今凉水河)这3条河水,4条河流汇流一河,河面极宽,水势更涌,因而张家湾以下潞河又称为泗河。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运通州来由通流河于本裕仓(今海淀区清河镇仓营村),则通州城外白河又曾称通流河。雍正四年(1726年),不同雍正帝争皇位的怡贤亲王允祥,受命治理京东水利及直隶(今河北省)北部各条河道,于是将潞河定名为北运河,以其位于大运河北端首起段故名,一直沿称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
自秦汉至今,由始称沽(古)水到定称北运河,相沿2400年,中间因各种情况又产生了10个名称。一条河在历史上有12个名称,可以说是世界河流冠名之最。在众多河名中,潞河一名称时最长,自唐至今,已有1300余年,难怪今天尚有以此称命名的单位。
“凉”是凉水河。这也是一条自然河流,是冲积北京不平原的重要河流––––永定河的遗迹不知什么时候,此河脱离了永定河的主河道,而自成一河,自有泉源。
西汉以前,此河应是治水(今永定河)的细小分支,只有在治水洪泛之时,和分得部分洪水流注。东汉治水易称 水,发源于山西省神驰县东的群山之中,出雁门关阴馆县的累头山,又称 水,则又成为 水的微支。当时沿河流域森林密布,植被丰茂,水土保持很好,除山洪大作时河水携有大量泥沙外,平时水质清好,故在西晋时 水又易称清泉河,而又是清泉河的小支。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开永济渠,则利用和疏浚了今通州区台湖镇高古庄以上的凉水河河道,直到涿郡(今北京宣武区一带)。
到了辽代,清泉河改道(今永定河一线),陪都南(今北京宣武区一带)至高古庄一段的永济渠失去了卢沟河(今永定河)的主要水源,将南京城南的莲花河作为源流,沿途收纳涓涓泉水,潺潺而流。不能再担任漕运任务。流经马驹里(今通州马驹桥镇)处,高梁河南支自今北京南流至此汇入永济渠东流,水量大增,以“水势相激汹涌貌,(20)而易名漷河。至高古庄处分出一支南,邓永济渠旧道;流至今张家湾镇苍头村处,再分出一支南流称黄沤河,注入延芳淀;其主河则驱东汇入潞水。
至元代末期,为解决大都漕运问题,开修金口新河,自今永定河左岸金口处导引河水东南流,至今台湖镇新河村入漷河,因金口新河汇入,所以漷河主流又易中为新河。明代,卢沟河于今年台区看丹村决口,水夺新河及其上源河道而流,泥流滚滚,黄水滔滔,于张家湾入白河(运河),因水流浑浊,新河易名为浑河。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圣祖命治浑河,堵闭看丹村决口,命名河水仍归流原卢沟河故道,筑堤安流,浑河改名永定河;而年坍 村以下浑河断绝源流,水源取自北京右安门外水庄头的凤泉,至南海子处又惧数十泉水,水流渐大而清澈见底,一改前状,便变易河名而称凉水河,至今仍然。
温榆河。这仍是一条自古而有的自然河流。在世界驰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主持编辑出版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秦、西汉两幅地图上,今温榆河的名称为温余水,其主源发自军都县(今昌平县)的居庸关。古代的人们生活在河畔,干旱时节渴望河水丰沛,以便润田浇禾,阴雨之季希望河水安流,不要决岸成灾,所以给此河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称温余水。《广 ·魂 》释:“温和也,善也,良也,柔也”;《老子》第五十四章载“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广雅·释诂三》释:“余,久也”,合起来就是一句吉语:长久温和善良的河水。这一河名给我们今人带来了古代劳动人民但愿安居乐业的心声。东汉时简称温水。()21
北朝时期,郦道元没有深入地调查研究,误以为温余水是 水(今永定河)的余脉,因而在《水经注》书中将此河称为 余水。不过到了五代时期,又恢复了温余水的名字。
至辽代,发源于今海淀区温泉乡的榆河于今昌平区沙河镇注入温余水,便取二河首字改称温榆河。
元初,朝廷曾利用温榆河接运白河(大运河)漕粮物资,再修竣高梁河东支并筑南转运漕粮物资入大都,使两岸家商都获得经济利益,当地又别称之为富河。
明代,温榆河上游易名湿余水,误将“ 字当作“ ”字(今简化为“湿”);中游改称沙河,以南、北、东沙河先后汇入而名;自昌平县蔺沟社村以下至通州城北则更名为榆河,因两岸多生榆树故称。同时,温榆河又被明廷乃来转运军粮供应昌平十三陵守兵,又将昌平所产干鲜果品顺流而下,运至通州销售,于是又俗称之为果渠。
清时,取消明代温榆河分段名称,统称榆河,沿用明时下游称呼。而到民国初,又将温榆河分段定名,其上游名榆河,中游称沙河,蔺沟社村以下叫温榆河。而今,自昌平区沙河水库之下才称温榆河。

除上述3条主要自然河流外,还有 河(俗称箭杆河)。1939年6月大雨后被潮白河夺流而消失;有小中河、中坝河、玉带河、港沟河,均曾是古时沽水改道后留下的遗迹;还有高梁河南支,苍头河、凤河等,又是古代 水的故道或分支。综上所述,可以见通州区的自然河湖文化是多么的丰厚而有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5-22 14:29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