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三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鸟迁徙到通州区越冬,珍稀罕见的品种配上可爱的外形,引得不少市民纷纷前来拍照打卡。可是近些天,地铁17号线相关工程在大鸨栖息地上开始施工,对大鸨栖息造成影响。记者12月9日前往大鸨栖息地一探究竟,并紧急联系地铁建设管理单位,施工能否缓一缓?已经是第六年出现在北京的大鸨能否安然过冬?
大鸨“回京”的第六个冬天
12月9日早上8点,天空中笼罩着一层雾气,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羿健来到通州区台湖镇水南村北边的一片田地。他扛着望远镜,准备去见三位珍贵的“客人”。
这片农田里密密麻麻缀满了秸秆茬儿。记者通过羿健架起的望远镜看到,500米开外的田地里,两只大鸨鸟正安静地窝在地上,还有一只正在田中踱步。棕色的羽毛、灰白的头冠……跑起步来白色的双翅格外醒目。
这已经是大鸨第六年出现在北京通州。2016年冬天,有观鸟爱好者第一次在这片田地里观测到大鸨的踪迹,此后大鸨每年冬天都会准时出现。羿健发现,大鸨栖息的地方没变,数量还增加了,从六年前孤零零的一只,增加到现在的三只。
大鸨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统计,在通州出没的这类大鸨属于东方亚种,极为罕见,目前在全国也仅有200只左右。
羿健告诉记者,“鸨”字拆分来看,左边是“七”和“十”,右边是一个“鸟”。在古时候,大鸨被人们看作是一种七十只成一群的鸟类,可到了现代社会,看到两三只大鸨一起已经极为难得。
地铁施工:大鸨栖息地受到威胁
在北京能看到大鸨本应该是件高兴事儿,但近些天,这片田地突然开始施工,让爱鸟志愿者羿健和马德成忧心忡忡。
田地里两辆挖掘机已经从南向北挖出一条100多米长、4米宽、3米深的沟。
现场施工人员解释,这里正在铺设地铁17号线嘉会湖站的排水管道,工期大约10天左右。一名挖掘机操作工说,此前施工时也曾在附近看到过大鸨出没。
关于排水沟,志愿者们曾猜测也许只是小工程,大鸨不会受到过多打扰。但在记者采访当天,也就是施工开始的第三天,排水沟已经从原来的十米变成了将近百米。
爱鸟志愿者马德成表示,施工所在的位置较为特殊。这里距离马路较远,附近还有树木,位置隐蔽,备受大鸨“偏爱”。但三天前施工开始,机器发动时,大鸨就飞到距工地1公里的远处活动,停工时,大鸨又再次回到挖掘机旁,这也让志愿者们为大鸨的安全捏一把汗。
暂停施工:大鸨栖息地迎来转机
大鸨鸟数量稀少,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每年11月从北向南迁徙越冬,第二年3月又返回北方。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指出,大鸨是陆地上可飞行鸟类中体型最重的,需要在宽阔地面上助跑才能飞翔,因此田地是大鸨的常见“住所”。
孙全辉认为,大鸨栖息地附近进行管道施工无疑会对大鸨的栖息环境造成影响。他建议,从长远来看,相关部门应该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对相关区域进行规划设计,促进生态友好发展。
针对施工可能影响大鸨栖息的问题,记者联系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对方12月9日中午回复表示,现场已经暂时停工,12月13日将联合属地政府和爱鸟协会共同研究下一步施工计划。
大鸨连续六年选择在通州过冬,正说明北京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这三只大鸨之所以“偏爱”这片农田,也是因为田地宽阔又不被打扰。作为首善之都,北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时代大潮前,将以何种智慧来面对这三位珍贵的“客人”?能否为认准了北京的珍稀鸟类保留一点家园?希望相关各方能妥善解决大鸨栖息地上的施工问题,让大鸨好好过冬,让大鸨和北京市民年年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