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3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救与互助——都市底层生态十景

[复制链接]

444

主题

1724

帖子

4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2
注册时间
13-4-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pr171 发表于 17-12-1 09:4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救与互助——都市底层生态十景
写于2006年,改于2017

文 海菁=倾倾

1 拾荒老人
都市街头,有一类拾荒老人比较特殊,他们不像通常拾荒人那样面容肮脏、穿着破旧,而是相对干净体面,有的人甚至是干部模样。他们一般面无表情,喜欢沿街逐个翻看垃圾桶,用手、木棍、自制的长把钩子或竹夹子翻动垃圾,然后把捡到的东西装进袋子里。他们最爱捡的是塑料瓶和铝质易拉罐,如果是铝质易拉罐,他们会先踩扁,然后再放到袋子里。一个朋友讲,邻居有一位老太太就是这样的拾荒老人,退休后不久就迷上了拾荒。老太太退休金虽然不高,但也够花了,儿子又是医生,按理说家境还可以,用不着拾荒补贴家用。儿子多次劝阻老太太不要拾荒,因为他一是怕丢面子,二是怕别人说他不孝顺,可是儿子怎么说,怎么求都没有用,老太太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儿子承受不了心理压力,竟然自杀了。这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一方面说明儿子的心理承受力太差,另一方面说明他不能理解他的母亲。我想,这类拾荒老人中,有的人是缺少朋友,有的是没有什么爱好,有的人是对现实的一切难以理解和适应,很悲观很失望,总之他们完全丧失了精神寄托,他们觉得活着缺少价值和意义,处于抑郁状态。怎么办呢?最后他们发现了拾荒这根救命稻草,因为拾荒使他们空虚的生活有了一个实际的内容,也有了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垃圾桶和瓶瓶罐罐。在不断搜寻和抓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忘却了孤寂和烦恼,消磨了难捱的时光,心灵得到了放松,我想这些对拾荒老人是最重要的。当然拾荒还有利于环保,还能挣点小钱,还能使老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点用的人,但其实这些对拾荒老人来说都是次要的。我想我们应该理解这类拾荒老人,因为拾荒实在是他们的一种自救方式,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他们自己,也有利于社会。当然如果是严重的抑郁症应该及时到医院治疗。
2 农贸市场摊贩VS老人
    一般老人不太愿意到超市去买菜,一是嫌超市的菜贵,二是嫌不新鲜,三是嫌超市里不能砍价。老人们大都愿意到农贸市场买菜,而且是一大早就去,权当锻炼身体。
在热热闹闹的农贸市场里,五颜六色、鲜活水灵的农副产品,让老人们看着就高兴;摊贩们殷勤地叫着“大爷大妈”,相熟的还和老人聊几句家常里短,老人们听着就顺耳;一番讨价还价,成功地砍下一毛两毛,虽然只是仨瓜两枣儿,但让老人们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可见老人们在农贸市场不但可以买到新鲜的鱼、肉、蛋、菜,还可以消烦解闷儿,放松心情,要知道老人是最怕孤独寂寞的。所以逛农贸市场成为许多老人一天中很重要活动内容。
农贸市场的摊贩绝大多数是进城捞世界的农民,他们一般是全家都来到城里,有的摊贩的小孩还在城里上学,他们就靠贩菜来维持生计。老人们可说是摊贩的固定客源,使摊贩们有相对固定的收入,从这一点来说,是老人们在支持和帮助摊贩。而老人不但可以就近从摊贩那里得到了相对来说比较实惠的农副产品,而且还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因为在摊贩陪着老人聊天、砍价的过程中,老人确实忘掉了寂寞、忧愁和烦恼,当买到称心的商品后,老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所以说,摊贩也帮助了老人,特别是摊贩在精神上的帮助对老人来说尤其重要和珍贵,这种帮助非常自然和有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摊贩是老人们的免费心理按摩师,而且是最成功的心理按摩师。所以在老人和摊贩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有趣的关系,这是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依赖的关系。
有的农贸市场门口或周围也有小贩,一般是退休人员、下岗或在岗工人、外来的农民。他们有卖家里的旧货的,有卖趸来的廉价日用品的,有卖假古董的,有卖盗版书的,有卖春药的,有卖金鱼和鱼虫的,等等。由于是违法、违章经营,所以他们要和市场管理员、城管、工商打游击。这些小贩的顾客大多是经济不宽裕,图便宜的城市平民或农民工。所以这种交易也算是底层之间的互助吧。
3 农民护工VS市民
去年冬天父亲生病住院,父亲低烧,胸腔积水,被怀疑是肺结核,右腿半月板撕裂,有不了路,还插着尿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除了监视吊瓶、喂药、喂饭、伺候拉屎撒尿、伺候洗漱、擦身翻身,还要不停地喂水,因为父亲口总是干的。由于非常累人,所以在医院下属的护理公司请了一位护工,但24时完全由护工看护也受不了,于是护理公司和我家商量,上午由家属陪护,让护工休息一会,其余时间由护工陪护。护工姓王,将近五十岁,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农民,他老婆也在那家医院干护工。护理公司陪护24小时收费46元(这大约是2005年的价格,现在2017年的价钱是一天150--180元),其中护理公司拿16元,护工拿30元。两口子如果一天也不休息,满打满算一个月能挣一千七八百块,这些钱除了自己开销,还要供在哈尔滨上医学院的儿子。老王的儿子放寒假来北京看父母,就住在住院处地下室护理公司的护工休息室里,由于老王夫妇干活塌实,口碑不错,所以护理公司也没收钱。三口人春节不打算回家,儿子在北京过完寒假就回哈尔滨上学。当老王的儿子听说父亲护理的病人可能是肺结核时,他伤心地哭了,都是要供他上大学,父亲才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啊!这实在是发生在都市里的一幕活生生的农民悲情剧。由此,老王的儿子很争气,知道不能辜负了父母的苦心,天天闷在地下室攻读英语。其实,护工都不愿意伺候传染病人,可是没办法,因为如果你总是挑肥拣瘦,护理公司就可能辞退你,因为等着要干护工的人多得是。
由于护工护理的大多是重病号或老人,活又脏又累,挣钱少,还有被传染疾病的危险,所以城里人是不愿意干的,我父亲所住医院的护工大多是来自河南驻马店地区的农民。城里的某个服务行业被某地、某县农民包揽是常见的,都是先有第一个或第一批吃螃蟹者,然后是亲友老乡互相引领介绍,最后形成规模。护工元旦春节不回家,只有农忙时回家。
护工费医保是不报销的,完全是自费。表面上看,市民花钱买农民护工的服务,护工出卖服务赚钱,市民和农民护工之间是一种看似公平的互助关系,实则不然。首先是市民有固定收入,即使是收入不高的工人或退休工人也有能力雇几天护工,而农民却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出卖服务挣钱。所以只能是农民进城伺候市民,而不会是工人下乡伺候农民,这是长期的城乡不平等造成的。再有,农民护工要冒着被传染疾病的巨大风险,还包括终日面对病人的心理紧张压抑以及熬夜的辛苦。可是他们却没有市民那样的医疗保险。而且相对于他们的付出以及所冒的风险,他们的收入是很可怜的,这些都反映出城乡间的不平等。
    不过农民护工的廉价对低收入的市民却是好事,因为他们也雇得起护工了。这确实实现了社会底层之间的一种互助。
4 工人VS幸福感
工人(包括农民工),特别是一些民营股份制企业的工人,要忍受微薄的工资,要忍受超时间的劳动,要忍受双休日被剥夺(不给加班费),要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自主地娱乐,去发展业余爱好,或进修知识。很晚才回到家里,吃过饭,顶多看几眼电视,就累得倒头便睡。工人只能以睡觉来自救!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赶着上班,开始又一天辛苦的劳作。这样的生活,能有幸福感吗?
5“京华巡洋舰”VS低收入群体
“京华巡洋舰”就是北京街头那种超长的通道公交车,这样的车容量巨大,是专门为缓解运输压力而设计的,但却几乎是全天候爆满,特别是300路、57路。乘客大多是低收入群体,所谓低收入群体包括工人、农民工、低退休金人员、下岗工人、吃低保人员、残疾人、贩夫走卒、推销员、送货员、搬运工、商场导购、餐馆服务员、保安等等。偶尔车上有几位衣冠楚楚者,那多半是最低级别的保险推销员,或者是搞非法传销的。
车到站时大家蜂拥而上,在车门口挤作一团,有时门很难关上,需要底下的人用手推,用脚踹,还发生过踩踏事件以及人被挤倒轧死的事件。公交司乘人员的工作也不轻松,而且收入也不高。
坐这样的公交车虽然拥挤,虽然有争抢,但也有彼此间的理解、安慰、认同和互助,比如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给别人指路或介绍换乘方法、见义勇为抓小偷、帮售票员换零钱、给呕吐的乘客塑料袋、帮旁边的乘客传递买票钱和车票等等。这些很有人情味的行为使车厢里有了一些温馨友善的气氛,缓解了拥挤造成的心理压力,所以这些行为既可说是底层的互助,也可说是底层的一种自救。
6 碎肉头VS农民工
附近街口有个肉铺,伙计通常把卖剩下的碎肉和血脖肉切成麻将块,放到一个白瓷盆里,这样的碎肉头非常便宜,二块五一斤,一问才知道是给附近的包工队食堂预备的,用来给农民工“改善”伙食。吃廉价的碎肉头可以说是农民工的一种自救,虽然不是好肉,但毕竟是肉啊。同时,也完成了肉铺和农民工之间的互助:肉铺得到了最佳的效益,农民工也得到了实惠。
7 杂货摊、杂货店VS低收入群体
遍布街头的地摊、个体杂货店代替了以往的国营日杂商店,杂货店门口摆着便携式扩音喇叭,循环播放着店主自己录制的广告,店主操着带有各种口音的普通话,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朗读课文:“顾客您好!本店商品一律2元、8元、10元,有大包、小包、皮鞋、布鞋、服装,还有特价商品,欢迎选购!”开杂货店的多是外来农民,顾客多是低收入群体。店里的商品虽然假冒伪劣居多,但也能凑合用。街头摆摊,店主开杂货店都是为了自救,同时也实现了与底层顾客的互助。
8 饮食摊VS低收入群体
街头简陋的小吃铺、露天早点摊多是外来农民经营的,比如小笼包子铺、煎饼摊、馅饼摊、鸡蛋灌饼摊、馄饨摊、肉夹馍摊、烤串摊、烤红薯摊、水果摊等等,顾客多是中低收入群体。虽然不太卫生,很多还是无照经营,但便宜,油水也足,至于是不是地沟油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反正吃不死、能填饱肚子就行。与杂货店主相似,“练摊儿”也是摊主的一种自救,在与顾客的互助过程中,摊主也实现了自救。
9 善于“经营和管理自己”的出租车司机
上海有一位叫臧勤的出租车司机,由于他善于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正确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客户,并且用时间来计算成本,用统计学来做生意,结果月纯收入约8000元,成为行业内的高薪司机。他自称是一个快乐的车夫,他说,有些司机会抱怨交通拥堵、油价上涨,但外在环境是不能改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关键是要有快乐、积极的心态,要懂得体味工作带给你的美。一位微软公司的经理在乘出租车时发现了臧勤,并邀请他给微软公司的员工上MBA课。后来这位经理把臧勤的故事搬到了自己的博客上,于是成为新闻热点。各大主流媒体竟相报道,对司机的生意经和生活理念津津乐道。
可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臧勤取得惊人业绩的前提是,每天必须跑17个小时,而且是精神高度紧张的17个小时!我不禁要问:这是否违背《劳动法》?是否有损身体健康和影响行车安全?这样的“快乐的车夫”到底能做多久?要知道,很多出租车司机得了职业病,有的甚至死在运营途中。
众所周知,出租车司机每天要上交高额的“车份钱”,这实际上是被压榨。交完“车份钱”后才是自己养家糊口的钱,如果要过得好点,就要拼命地自我压榨。面对这样的困境,臧勤提出了要“改变自己”。我的理解,就是要尽可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尽可能多地榨取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同时还要学会自我减压。所以,臧勤的“改变自己”实际上是弱势群体为了摆脱困境而实施的一种自救!但是这种自救是有限度的,就是不能超过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所以,说极端点儿,我看微软公司的经理不是要臧勤讲“怎么经营和管理自己,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更快乐”,而是讲:“怎样高效率地、快乐地被压榨以及自我压榨”。各大主流媒体对臧勤故事的津津乐道,实际上是在认可对出租车司机的压榨,也是在鼓励出租车司机进行自我压榨,并且在教导出租车司机们:要高高兴兴地享受被压榨和自我压榨的过程!可见,我们的社会已经冷漠和残酷到何种程度!
10 地下室、城乡结合部的群租房、近郊的农民房
   高房价的城市哪里有栖身之所呢?只有廉价的地下室、市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群租房、近郊的农民房。虽然条件简陋环境恶劣,可是毕竟可以容身,可以让他们在城市讨生活。
感言
底层之间虽然也存在着残酷的竞争,但同时,他们也在用自己手里很有限的资源进行着自救和互助,以便可以活下去。这是底层脆弱的生态平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5-2-7 02:17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