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凭借智能微型电动车引领世界汽车发展 王庆超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意识到私家车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不过,当前我国汽车产品普遍往大型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大多数乘用车自重在1吨以上、占地六七平方米,这对于道路资源和停车资源都是巨大的负担。相比之下,微型车更能体现汽车发展“绿色、高效、安全移动”的初衷和本意,可促进汽车的节能减排,更适合中国城市人口密集、道路和停车资源紧张的国情,也有利于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微型车并不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它完全可以打造出高端的、高附加值的、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所谓消费升级绝不是仅仅意味着市场只需要高端豪华的大型纯电动车!笔者认为,应将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智能微型电动车作为发展方向。智能微型电动车远非现在的低速电动车、老年代步车可比,而是设计精良、配置先进、安全可靠、符合较高标准的“小钢炮”。比如,可采用全铝车架、轻量化高强度复合材料覆盖件,拥有更长续驶里程,可提供车厢自动消毒功能、全自动泊车技术,未来可实现L3以上级别自动驾驶以及采用更多“黑科技”。 小型、微型电动车主要用于代步,可弱化载物功能(因为快递业发达,不需要私家车大量载物),为乘座留足空间。小型车可以更宽、更高一些,提高横向及头部舒适度。小型电动车不必追求速度和超长续航里程,适用即可。小型车应该具有B级车、C级车甚至D级车的舒适度 比如在空间、减振、静音、操控,底盘质感等方面表现优异,这样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被市场接受。 笔者认为,发展微型电动车并不是补贴取消后的被迫选择,而是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私家车用于中短途代步占据用车比例的95%以上,微型电动车更环保,而且可满足中短途代步需求,更容易实现续驶里程和价格的平衡。时下,很多车企热衷于研发、生产大型豪华纯电动乘用车。这些车辆自重大,有的片面追求驾乘空间以及续驶里程,容易导致安全问题。即使将来电池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从长远看,过多发展这类车辆也会给我国道路和停车资源增加负担。 虽然近些年由于消费升级,微型车市场急剧萎缩,但微型车并没有在中国消失,特别是结合电动化技术,近年来廉价的低速微型电动车在城市和乡村“遍地开花”。尽管国家并不支持低速电动车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其庞大的市场空间。未来,市场必然存在对低速电动车的升级需求,智能微型电动车将是合适的替代产品,甚至可替代目前的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 在笔者看来,智能微型电动车的市场潜力绝不仅仅限于三线以下城市,而是适用于所有地区。中高端智能微型电动车主要市场在大中城市,可用于城市通勤、社区移动、与公交车和地铁接驳、快递配送等,而且也适合共享出行,价格可在10万元至20万元以上;中低端微型电动车的主要市场在小城市、郊区、乡镇、农村,价格可以在5万~10万元之间。 当前,疫情对我国汽车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出台相关政策,希望促进汽车消费、稳定经济。笔者认为,智能微型电动车是突破口。如果产品能够真正做到性能优异、品质可靠、技术先进,能给消费者良好的使用体验,再加上其亲民性和适用性,只要价格合理、政策鼓励,即使没有补贴,相信智能微型电动车也会被市场接受,一定程度上将成为拉动和扩大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目前微小型车在欧洲和日本汽车市场的占比均超过40%,但在中国汽车市场这一比例很低。 我国政府应鼓励智能微型电动车发展,给予大力度的路权优惠,给予微型电动车仅次于公交车的路权优惠,比如在高速路和普通车道开辟微车专用道,大型车只有乘坐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才能短暂享用微车专用道(参照美国加州的共乘车道HOV LANE),一定数量的微型电动车可以进入市中心而不收取拥堵费,同时,大中型车进入市中心一律收取拥堵费。在大中城市设法限制大型车的路权,目的在于在未来汽车保有量中,大幅度提升微型电动车的比例。还可在购置税和车船税、停车费、过路费、保险等方面给予智能微型电动车优惠。当然,其前提是智能微型电动车产品需达到较高的配置和技术指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环保,还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智能微型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及主要总成的回收再利用加强管理。 我认为先进的个人移动单元,即智能微型电动车,就是中国汽车做大做强的突破口!中国汽车市场体量巨大,如果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和新车增量中智能微型电动车和微型汽车的比例能够达到极高的比例,甚至高于目前欧洲和日本(微小型车在整个汽车市场占比均超过40%)的比例,那么将对世界汽车格局、汽车文化、汽车风尚产生深刻影响。高性价比的智能微型电动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未来中国汽车可以借助高性价比的智能微型电动车占据绿色环保的道义制高点,同时占据技术和使用体验的制高点,让别人心悦诚服,才有可能实现汽车文化的“逆输出”,进而成功开拓海外市场。 未来,我国还可以借智能微型电动车开拓海外市场。当前,我国汽车年出口量徘徊在100万辆左右,但低速电动车出口增速迅猛。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25.4万辆,同比增长73.1%,其中大部分是低速电动车。未来,升级后的高性价比智能微型电动车“走出去”,相信也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