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片藕塘的消失,今秋,通州3万亩藕塘全部清退。 按每百亩藕塘年耗水5万立方米计算:关闭3万亩藕塘,意味着每年至少能节水1500万立方米,比7个昆明湖的水量还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花美丽,莲藕营养美味,
可为什么这些藕塘要清退呢?清退之后的藕塘做什么用?
通州小布(北京通州发布:bjtzfb)了解到:
按照近期出台的《关于通州区低端养殖业和种植业调整退出工作的意见》,2016年底前,通州农业用地进行水生植物种植等低端种养殖业,要全部退出。 腾退藕塘的原因:通州是北京历史上的著名产藕区。地势低洼、易积水,虽然比不上江南,全区藕塘、藕地连片,也曾有3.4万亩藕塘。以驹桥镇、台湖镇和张家湾镇最多,多达1.07万亩,成吨莲藕被送往首都人民餐桌。 1、藕塘消耗水量大北京水资源严重紧缺,藕塘消耗水量大,莲藕要长在20厘米深的水下,埋在30厘米深的淤泥中。
南方种藕,用河水就行,北方缺水;河里都是中水,不能用。加上北京干旱,蒸发量很大,水泵抽地下水,采藕用高压水枪。1000亩藕塘一年大概需要补水60万立方米。 2、破坏湿地土壤藕塘的土壤板结明显,肥力下降,土壤耕作层遭到破坏。 除了施肥,冬天为了防止冰冻还要往藕塘里撒盐,如此连续多年,“产藕量下降不说,因为土壤耕作层被破坏,其他农作物也长不起来”。
这些藕塘腾退后,要做什么用?
通州的定位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加快疏解自身的非首都功能。因此,按照规划:通州区内藕塘将被疏解清退,还给湿地。
《意见》指出:2016年底前,京哈路以北地区的动物粪污废水直排的养殖场、农业用地进行水生植物种植等低端种养殖业全部退出。
2017年底前,完成京哈路以南地区低端种养殖业的调整退出工作。
如何改造藕塘?
植物是一张有效的过滤网,无论阻挡沙尘,还是吸附有害颗粒物,净化空气首当其冲便是绿植。湿地就是“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通过地形改造、水域恢复、植被恢复,种上白皮松、油松、白蜡、柳树、国槐、杨树耐湿树种,千屈菜、马蔺、菖蒲等湿生植物,形成湿地生态景观,成为众多野生鸟类的栖息地,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水源涵养、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等功能作用。
种藕人如何安置?
马驹桥镇相关负责人透露,建成湿地森林后,给村集体的土地流转费高于之前的藕塘承包费,为每亩1500元。
告别种藕,村民也当上了湿地、林地管护员。“七七八八算下来,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从1000元提高到了2500元,比过去强多了。其他时间再干点儿别的工作,收入还能再高。”
出门见绿,湿地森林环绕城市副中心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开门见绿、出门有景”,通州至少还要再建9个美丽的湿地公园,组成贯通南北的111平方公里的湿地群。 9大湿地公园: 延芳淀湿地公园、潮白河森林公园、东南郊湿地公园、凉水河湿地公园、马驹桥湿地公园、漷县凤港减河湿地公园、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湿地公园、城北湿地公园(宋庄北部)、水梦园湿地公园(潞城镇七级村)。 其中,北运河湿地公园(延芳淀湿地),远期将连同东郊森林公园、五河交汇湿地公园、运河公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整体升级为北运河国家湿地公园。
一位村民高兴地说:就盼着湿地森林建成后,村里的环境、空气进一步提升,“不出镇子,能逛好几处公园。”
(内容转自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