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张家湾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延伸文化惠民触角、扩充文化成果领域,切实让地方百姓在文化工作中体会到地区发展所带来的幸福,感受着日益提高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快乐。 文化阵地“建”起来 为了进一步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提升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环境,近年来,张家湾镇不断在文化设施、文化场所的“建设—管理—使用”方面加强探索。率先制定的《村级文化工作考核办法》成为文化工作的有效保障,各村坚持落实有力,尤其是在考核体系中组建起来的57名专职文化管理员队伍,日常发挥着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促进了各村益民书屋、数字影厅等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和使用。目前,益民书屋达到60个,数字影厅50个,文化活动场所基本达到了全覆盖,并先后建成了“漕运古镇”、“尊老孝亲”、“锦鲤文化”等12条各具特色的文化街,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了地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小耕垡村建设了以“健身、娱乐”为主题的村级“文化大院”,陆续还将根据各村的文化特点和现状,建设更多的“文化大院”,满足更多群众的文化需求。结合张家湾镇的大辛庄剪纸、里二泗小车会、里二泗高跷、陆辛庄武术、北仪阁青铜器**工艺共5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非遗项目的扶持和传承力度,建成了北京市首个非遗传承长廊--大辛庄剪纸文化传承长廊。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目前,陆辛庄学校武术、枣林庄小学的剪纸和小车会等已成为各校的特色教学项目,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一项文化活动。今年,集中展示我镇的非遗项目,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筹建了“毛主席肖像珍藏室”、“非遗传承工作室”,将剪纸、小车会项目率先入驻,群众、学生可以与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了解张家湾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毛猴也将列入张家湾镇级重点保护项目,并积极申报区级,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骨干“动”起来 近年来,张家湾镇十分重视文艺骨干队伍的培养,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文艺骨干队伍作为推动群众性文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逐步形成了通过多种文化活动挖掘文艺人才、选拔文艺骨干、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举办“文艺骨干中专班”,培养了40多名有代表性、多元性、具有“一专多能”的技能、经验和较好组织能力的人才,她们经常带动周边群众自编、自演一些文艺节目,给基层群众文化增添亮丽色彩。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文化爱好者、文艺骨干、文体活动带头人等的作用,我镇针对不同的层次、类别陆续开展了书法绘画、立体剪纸、声乐、舞蹈基础等多种培训班,吸引爱好者近300人,这些培训题材丰富,组织形式多样,品牌辐射范围广,既激发了村民对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又培养了大批推广优秀文化的业务骨干和热心人士,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骨干的组织和带动,各村都积极组建队伍,全镇已有各类文艺队近60支,为了鼓励更多的村队重视文化活动,不断扩大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张家湾镇改变以往的向村队下拨文化活动资金的方式,本着直接惠及百姓的出发点,配备发放服装和移动音箱,极大的调动了村队和群众参与各项文娱活动的积极性。 文化活动“火”起来 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张家湾镇近年来逐年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在农村积极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文化“五福工程”暨社区“四季欢乐节”系列活动。把“春之韵”、“夏之美”、“秋之健”、“冬之暖”的文化大餐带给群众,让广大群众唱起来,让广大群众乐起来,让广大群众跳起来,让广大群众动起来,让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火起来,让更多的群众能在活动中,“创幸福”、“传幸福”、“品幸福”、“展幸福”、“享幸福”。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文化溯古镇,百姓秀风采”文化擂台赛,坚持“百姓演、演百姓、百姓看”,为广大百姓**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此次活动,圆广大百姓的展示梦、参与梦、明星梦。每年平均举办活动达16次, 涉及40多个村,人员达10000余人次。擂台赛分为声乐、戏曲、合唱、舞蹈综合等类型,百姓可以以独唱、重唱、独舞、群舞、戏曲、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参与,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也非常广泛,大大激发了百姓参与活动的热情。单一场合唱擂台参与人数就达2000人,一场舞蹈擂台最多参与达54支队伍,3000余人。专业舞台是让老百姓走下去,而我们的百姓舞台是让老百姓走上来,目的不是展示老百姓的水准,而是展示他们的风采。擂台赛每年的3月开始到11月结束,采取随时报名、随时安排、随时参加的方式,保证文艺爱好者们更广泛的参与性,更大地调动了群众的主动参与热情。也让全镇百姓在“星火工程”200余场演出和文化擂台活动交替开展的同时,达到“周周有歌听,月月有舞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