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新城南门(今潞河医院西门外迤南)内迤东有一条呈“Τ”字形的胡同叫“四员厅”,主巷口在南,接三官庙胡同,西至佟麟阁街,东抵水月院胡同。这“四员厅”里的“四员”都是什么人物呢?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北平府(后改北京顺天府)驻有重兵,为加强防卫,巩固北陲边防,只通州就设有5卫,即通州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神武中卫、定边卫,共计31600名官兵,加上北京地区其它州县及长城守边将士,兵额就有数十万。因此,在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城内外,先后建有4座大型国仓,即大运西仓、大运中仓、大运东仓和大运南仓,用以储存江淮流域运来的漕粮,供应卫京守边军队粮饷。朝廷极为重视通州军仓管理,故在通州设置仓场总署,以户部司员经理此事,又设户部分司,户部管粮员外郎驻署。至宣德五年(1430),明廷命户部尚书李昶专司通仓,于是在通州旧城西垣处、西仓南门外迤东建置管粮分司署、户部尚书驻此理事,俗称尚书府。 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立足未稳,又大肆推行“圈地”政策,不时遭到反抗。因通州向为北京左辅雄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于京东设十三营,随时调兵镇压百姓,以镇守总兵官统率,顺治七年(1650)才改为副将掌领,其所设衙门袭用明代所建的通州尚书府,故又别称总兵府。康熙间,因此处北毗西仓,西近后南仓,东近中仓,故将衙署改建为仓场总督机关,而将总兵府西移到西仓之西。每年春至秋季大运河漕运期间,户部派总督仓场侍郎满、汉族各一员和督察院所派的巡仓御史满、汉族各一员,到此总理漕运、督修河道、监护仓储、管理各漕运机构官员等等事务。该衙署建有理事厅一座,恢宏轩敞,装修华丽,为四名朝廷大员共同议理漕运、仓场事宜之处,远近闻名,遂俗称四员厅。 光绪二十七年(1901),北运河停漕,仓场总督衙署废弃,渐作他用,周围渐建民房,形成小巷,依厅而名四员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