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武五年(28),光武帝刘秀遣将统兵扫平渔阳郡太守彭宠叛乱,汉军攻陷潞城,焚烧郡、县衙署,殃及城中百姓千家,一片火海,成为废墟,只余四周上城墙而已。渔阳郡治(衙署)还迁今密云县梨园村处,而潞县县治东迁到今河北省三河市城子村处,郡域和县域未变。至北魏拓跋珪天兴二年(399),攻灭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占据幽州蓟城,废除设在蓟城的燕郡,复设渔阳郡,治设雍奴。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557),为了首都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县漳水南畔)和北方军事重镇蓟城的绝对安全和稳定,加强防备北方强盛少数民族柔然、契丹的侵犯,在万里长城之内又修筑一道土长城,称长城之重城。这道土长城自今北京市昌平区起,向东南方向沿温榆河、潞河的右岸修筑,中间经过今顺义区、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到天津,长约400里。为了增强防守这道土长城,北齐朝廷将渔阳郡治从雍奴北迁到今通州旧城北部区域(新华东大街北、通州宾馆街东、燃灯塔东西延长线以南、南北果子巷西),同时,把潞县治也从今三河市城子村西迁到今通州旧城北部区域。这是通州历史上郡、县两级政府第二次同设一城之中。 渔阳郡治与潞县治并迁于今通州旧城北部区域,就是今通州城建城的开端,至今已有1447年的悠久历史了,比上海旧城早建721年,比天津旧城早建827年。之所以并迁于此,就是便于固守土长城。这里是温榆河汇入潞河的地方,土长城修在平原地带,无山险可依,却傍河设障,河、城相依,此处居土长城中间部位,又是扼据蓟襄驰道,控制东北的要冲,利于集聚防御力量和协调指挥防卫。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北齐所修筑的这道土长城失去防敌作用,以致被后代逐渐拆除,今仅余通州旧城南门外窑厂村址处150余米残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