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17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交流] 源于孩子分享的启示

[复制链接]

43

主题

342

帖子

9

八通币

大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79
注册时间
12-11-3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月初,在我参加的一次父母沙龙活动中。一个妈妈讲述了她家中这样的一个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夫妻有两个儿子,长子5岁,次子2岁。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家庭关系十分和谐,小哥两儿的关系也特别融洽。特别是夫妻二人都特别注重亲子和家庭教育。

    一日哥哥从幼儿园回家。他今天特别高兴,因为在幼儿园,他受到了表扬,并得到了物质奖励:两个卡通卡片。到家后,看到弟弟正在和一个与哥哥一样大的男孩子一起玩耍。哥哥高兴的跑过去,把手中的一个卡片交给了弟弟,然后自己去一旁玩去了。弟弟也特别喜欢那个卡片,玩得很开心。可是,那个原本和弟弟玩得很开心的小男孩却沉默了。可以感受到这个小男孩有些失落。他也很喜欢这个卡片。但他似乎又很有礼貌。不好意思管小哥俩要着玩。只要眼巴巴的看着小哥两玩手中的卡片。

    孩子的父亲看到了眼里。他主动叫过哥哥说:“你能不能吧你手里的卡片给这个小朋友玩?小朋友也想玩,你可以给他吗?”哥哥表现有些为难的样子,但又不那么反抗。父亲继续说:“爸爸告诉你,你将来会懂得,你要学会分享,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怎么反抗,直接就把手中的卡片给了那个小男孩。自己又去玩别的了。

    看似事情过去了,可一旁的妈妈看到了,心里不舒服。晚上回家,夫妻因此有了一段争论。妈妈指责爸爸:“你凭什么让孩子把自己手里仅剩的唯一的卡片给别人,你尊重孩子了吗?知道今天咱儿子多高兴吗?你知道他有多喜欢这个卡片?这对孩子不仅仅是玩具!就这么两个,给弟弟一个是他主动给的,手里就这一个了,你和孩子商量了吗?再说了,人家孩子也没有说要。你怎么可以强迫孩子给对方他最心爱的东西呢?”妈妈的指责,爸爸不很接受,爸爸说:“我是在给孩子搭建人生的格局。这个时候,是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再说了,孩子也没有不高兴,他也是主动给的啊?”然后叫过哥哥问:“今天这事,你怎么想的?”哥哥说:“爸爸说,我给的越多将来就得到的越多!所以我就给了。”

    为此事夫妻两个争吵了很多次。妈妈始终不理解爸爸的做法,而爸爸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错。

    在这次父母沙龙,很多与会的父母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有支持妈妈的,说这个爸爸太过于理性了。有点过分。也有人支持爸爸的意见,说爸爸眼光独到,是有大视野的,再说从孩子的表现看,似乎孩子接受爸爸这样的教育,并无什么不好的感觉。是妈妈多虑了。

    我感觉,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看出父亲和母亲的区别。都说父亲偏理性,母亲偏感性,似乎有道理。父亲强调的是规则和界限,正如父亲所说,他希望为孩子的人生定好格局,强调的是瞄准结果、瞄准目标,父亲在为儿子把握人生的方向。母亲则更偏重孩子的内心,希望不要为了未来而失去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母亲更偏向强调给孩子自由的一面。

    会上我没有发言,在听大家的讨论时,我想起了我曾经就一种现象发表的观点。记得玥玥2岁多刚刚会说话的时候,我带玥玥出门玩。见到小区熟悉的邻居,我们都会要求玥玥叫人,但玥玥就是低头不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以理解,这种现象绝对不是玥玥的专利。这么大的孩子不和外人打招呼的大有人在。但往往我们做父母的都会很“看重”这样的事情。

    记得当时我提出了我解决这类问题的“四步骤”原则:

1:见到熟人,我会当孩子的面,非常自然的、主动的、大声的、大大方方的和对方打招呼。

2:我会要求玥玥叫对方。仅仅一句话就够了:“玥玥,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好”

3:看孩子的反应,孩子若叫,大声鼓励之:“玥玥真棒,真有礼貌”。若孩子不叫,原则上不再继续要求,而是主动给孩子一个台阶:“这孩子,今天不想叫人了。以后可得叫啊!”我还会用手摸摸孩子的头顶,我希望孩子的心可以舒服一些。(我想对方一定不会因此而对孩子有什么不要的言谈举止。谁都可以借孩子父母的话去“原谅”孩子的。)

4:我会在对方走开后,再次对玥玥做一次“教育”,也就是仅仅一句话:“玥玥,不叫人可不好啊,以后可得叫人,这样有礼貌,知道吗?”我会再次用手摸摸孩子的头顶。我不求孩子给我什么反馈,我也不会看重孩子给我的任何反馈。

    在《心伴》一书中,我强调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之一就是过程教育。

    说到过程教育,我们就必须提及结果教育。我认为,目前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的本质就是父母在做结果教育。

    什么是过程?什么是结果?他们有什么区别?我认为,过程代表的是“多少”的问题。他体现的是完成事物的程度。结果则是“有无”的问题,它是对事物的定性,也就是“是非”的问题。

    结果,其实就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结果。但我们需要清楚的事,结果是需要过程做出来的。结果是点,过程是无数个结果连成的线。

    对于孩子的教育,第一步,我同意父亲的观点,定好人生的格局。我们要对孩子有要求,我们要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这也是我在“孩子叫人”问题的前两个步骤和第四个步骤。我要反复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一定要反复说,每次遇到类似的问题都要反复说。这是定人生格局。对于分卡片的问题,也是如此。父亲告诉孩子,你应该和小伙伴分享。这对你有好处。你未来会得到更多。这些都没有问题。我非常赞同父亲的做法。而且真的希望父亲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定要坚持这样做。每一次都要有这样的要求。要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这是教育的根本。

    但唯独在“孩子叫人”问题的第三步,也就是给孩子台阶下,这个问题上,我支持母亲。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对孩子做要求,并不是一定要孩子在现在就给我一个结果,我们做这样的过程,都是为了未来。孩子终会长大,他的人生格局是伴随孩子的成长逐步搭建起来的。我是反对有一些强迫因素给孩子的。我不希望强迫孩子将手里的卡片给别的小朋友。我也不会在这一次事件中反复不断的教育孩子。面对是非问题,我们每次都要做教育,但每次的教育都要简练,过度的教育对孩子是伤害。

    教育是过程。我们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最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至少对于不到6岁的孩子,每次都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就够了。但千万不要追求孩子必须事事都要做对、做到、做好。这就是过程,这就是做程度。我想,夸张讲,如果你的儿子到了25岁,还没有这样的分享意识,他就一定有问题了。再返回来说,如果未来真是如此,问题的原因一定不是因为他5岁的时候没做到,而更有可能是他5岁的时候父母没说到。相信孩子,只要我们做好过程,未来结果自现。

    头两天看到北京青年报,一个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其实也是这个道理。陪儿子睡觉不是问题,问题是几岁陪。儿子2岁,陪他睡觉,一定不是问题,但如果我们作为父母,我们没有清楚的认识,等孩子到了3-5岁还不分床。恐怕就有可能要问题了,一切都在父母的认识,一切都在过程之中,一切都源于我们的内心。这就是我在《心伴》中强调的家庭教育三大前提和基础:父母责任、过程教育和心于行前的道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苗苗 + 8 大人,此事必有玄机!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5-23 20:53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