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新年的脚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继往开来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批复的第一个控规,既有许多创新之处,也具有示范意义。这份历经5年磨砺而成的规划成果是如何得来的?
在此为您解读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决策与创新,“开门编规划”的理念也让更多公众献计献策,参与到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当中。
01 五年磨一剑 三个阶段扎实推进控规编制工作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不是在空地上建设新的城市,而是在多年来发展基础上的优化和升级。
规划编制从2014年开始历时5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14年2月25、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指出要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区,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格局。
城市副中心位置与区位分析图
这次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拉开了序幕。配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城市副中心规划前期研究正式启动,形成了城市副中心规划框架。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
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第二阶段始于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空间结构规划图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规划人员坚持高标准编规划,全面铺开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各层级规划。2016年7月,北京向全球征集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方案,邀请12家国际知名联合设计团队共同参与。通过集中工作营的方式,将征集成果的先进理念、共识、亮点等进行提炼整合,提出18点共识,形成综合汇总方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编制了城市副中心控规,同步组织编制了通州区总体规划、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规划以及70余项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和设计导则,都与城市副中心控规进行了充分的统筹融合。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行政办公区建设现场视察,认可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整体框架,明确了后续工作方向和重点。
第三阶段始于2017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
用地功能规划图
总规发布以来,城市副中心规划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建议,引导公众参与,并针对各方反馈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反复打磨。先后召开百余次工作推进会,进行了9次重大修改,文字修改量近3万字。
2018年12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02 博采众长 专家引领谋未来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城市副中心控规汇聚国内外顶尖智慧,力求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更加科学合理。
在城市设计方案征集阶段,各团队分别由规划、建筑界的知名大师和专家教授领衔,其中有两位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规划深化过程中,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艾奕康有限公司、东南大学等6家业内顶尖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各领域权威专家以及30余家国内外高水平技术单位作为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撑。
在30余次专题研讨会中,吴良镛、杨伟民、李晓江、王浩、崔恺、吴志强、毛其智、黄文亮等院士、权威专家以及近20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城市副中心控规提出真知灼见。
城市规划的背后,是每一位居民日常生活的改变,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需要各专业部门的共同协作。为此,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统筹,全市23个相关委办局和通州区政府组成成员单位,根据责任分工分别组织开展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纷纷参与到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工作中。未来还将协同推进规划实施,践行“一张蓝图干到底”。
燃灯塔地区效果图
放眼京津冀广阔空间来谋划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离不开区域协同。在城市副中心详规编制过程中,本市全面对接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规划,与河北方面协调对接80余次,用单独一章来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在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原则下,城市副中心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03 公众参与 打开大门编规划一本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编制秉持“开门编规划”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公众意见,聆听百姓声音。
2018年6月21日,城市副中心详细规划通过“一张图”的形式率先启动网络公告,提炼规划草案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数据进行简要说明。随后,规划公示工作采取网络公告与现场公告同步的方式,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及通州区潞城镇分别设置展厅,进行现场公告。
30天的公告期内,前往现场参观的市民人数达15076人次,社会各界共提出约1900余条意见。
其中,最长的意见有3455字,饱含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关切;年龄最大的留言市民是一位90岁的老人,他感慨“改革开放40年后的通州已旧貌换新颜”,希望“数十年后的通州将更辉煌、更美丽”;
最小的市民年仅9岁,他希望“楼房不要太多,因为楼少了,就没有空气污染了”;
还有市民留下了“一树红花映碧水,万千荷花竞湖光。运河安静淌千载,潞城喜迎新华章”的优美诗篇。
无论是现场留言、网络留言,还是邮件信件,一字一句中容纳了几代人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关注与支持,对城市副中心美好未来的期待与祝愿。
你有所呼,我有所应。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群众最关注的问题都是与其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问题,也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对居民的意见建议进行了逐条整理和研究,最终在文本中予以修改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