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供图
今年冬天,通州区台湖镇一处农田来了两位不同寻常的“客人”:喙部尖尖的,头上的毛呈灰黑色,身上的毛发着金灿灿的光,它们是匈牙利的国鸟,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据调查,大鸨东部种群在中国的分布数量为1500只左右,一般以鸟群出现,像这样出现两只,应该是来此“越冬旅行”的。
“你们运气真不错。几百米外麦田里的鸟,就是你们要‘采访’的大鸨。”近日,记者跟随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羿健,在台湖镇一处偏僻农田发现了大鸨的身影,在望远镜的取景框中,记者看到了这两只大鸨:身高近1米,头颈灰色,背羽棕黄色,带黑白相间的横纹,金色的余晖照射在它们身上,十分漂亮。据了解,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极度濒危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3.1——易危(VU)。
羿健说:“这两只大鸨是去年10月底来到这里的,因大鸨性情非常警觉,发现危险迅速飞起,出于保护目的一直未对外公布消息,2月1日我们观测到其中一只大鸨左侧胸部羽毛凌乱,中心颜色污黑,担心是受到了外伤,马上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此事。”目前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台湖镇林业站已在镇域内农田、林地等鸟类栖息地设立爱鸟护鸟警示牌,并加大宣传巡视力度。此外,为了给候鸟提供一个放心、安全的栖息环境,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计划定期到农田附近开展生态监测和鸟类调查,制定了下一步的保护方案,确保该种群安全越冬。
近年来,随着通州区空气环境质量、水体质量、林木覆盖率的不断改善,使多年不见的一些野生动物相继迁移而至。“以前,鸟儿都离人很远,因为栖息地空间很大,而如今,却不得不到离人近的地方来寻找食物。”拍鸟多年的鸟友们呼吁,在城市开发的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多为这些鸟类保存或添加生态的栖息地,此外,鸟类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力量,请市民朋友们文明观(拍)鸟,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过度惊扰。
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调查显示,通州区的湿地面积约4414.31公顷。近年来,随着城市副中心水环境和生态条件的持续改善,已有隼、夜鹭、猫头鹰、喜鹊、啄木鸟、白鹭等60多种鸟类选择来此越冬、停歇,潮白河、大运河森林公园、东郊森林湿地公园等周边水系沿岸湿地成了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为更好地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在全区范围内设置4个野生动物监测站和多个动态监测点位,同时配置16支兼职监测队伍开展全年性监测,并不定期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非法买卖、猎捕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2020年共救助野生动物120余只,为保护湿地资源及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水环绕,秀丽美观。东郊森林湿地公园作为北京东郊森林公园五大主题公园之一,规划总占地约315万平米,水域面积约占公园面积的30%,多处湿地景点交相辉映。“园区内还栽有假龙头、硫华菊、荷花、千屈菜、菖蒲等地被花卉及水生植物70余种,再加上森林覆盖、水草青青,我们从科学布局、突出特色、服务民生等方面统筹谋划,持续提升湿地公园管护能力,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州区另外一处湿地公园——马驹桥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1755.8亩,园内设有骑行绿道、观景平台、风雨连廊等休闲场地,从公园南区进入,四块规划湿地水域建有多个绿色岛屿,一派“百花群岛”景象。湿地与岛屿之间穿插着步道,使游客能步入岛中临水观花,进一步亲近大自然。“在这座公园,我们坚持湿地区域与平原造林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运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湿地生态手法,结合雨水花园及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构建了一个集地域文化性、生态修复性、休闲游憩性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郊野湿地公园。”马驹桥镇林业站站长张钦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