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为工作的原因,从南到北,由西向东,把通州核心区这块走了个遍,也就是六环线以内的区域,好一派蒸蒸日上的发展图景。整个的看下来,只有两个印象:消失与新生。 城市的每一天都在消失一些东西转而催化新生,或快或慢,而对于通州来说,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后,这种变化就变得迅猛起来,如同一个钠块丢进了水中,肉眼可见的变革着。不去评论好与坏,战略高度的发展是你我无法评价的,而此刻用仅有的市民的视角去看待这消失与新生。 一纸政策,全民狂欢,起了一片楼,富了一批人,对于这一代的通州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能让腰包短时间鼓起来,在这个位置上,大家的心都是火热火热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通州史,去寻找通州的文化脉络,就是因为被火热的震撼到了内心:五年后,通州还有什么? 八百年漕运变革,就是通州的八百年文化兴衰史,记得以前网上搜一下通州,出现在最前面的是通州八景的介绍,现在输入通州,第一栏是通州楼市。于是萌生了重走八景的念头,先后去了三教庙、西海子、八里桥、运河公园。万舟骈集的盛景已然不复存在,西海子也在一片围栏中成为了小区绿地般的休闲区,三教庙已不复三教相辅,真理至上的盛景,只剩下佑胜教寺香火依旧,穿过脚手架,依然可以求佛。八里桥依然行使着她百年的使命,至今仍然可以通行,跳到桥墩上,目光随河面前行,蜿蜒而去的似乎是时光的长河,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不得不惊叹,一座桥缘何能成为八景之一,因为她把河的走势利用的恰到好处。 走了好几天,也拜访了几位老先生,对于通州有着自己的热爱与坚持,或者文化,或者国学,或者遗址。相对应的,几乎没见到几个游客,再去看四周几乎随处可见的围挡,围挡背后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莫名的,有种感觉油然而生:通州,似乎丢了什么。没有魂,对,没有灵魂。 新城开发,带来的是现代化的都市气息,钢筋混凝土能给大家带来高度发达的错觉,于是,推掉了一个又一个遗迹点,仅仅立碑写下:“XXX遗迹到此一游”。我们翻开所有城市发展的轨迹,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城市越来越类似,都叫大城市,而名字似乎只是用来区分他们唯一的用处,经济水平是城市的名片。都是高楼林立,都是车水马龙,然后酒足饭饱之后,看着同样的星空,大家都倦了,于是有了“城市形象”、“城市精神”这些。 毫无例外,五年后的通州也必然与此相同。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建筑、同样的构造,走进通州,跟走进北京的其他区,走进中国的其他市,在体验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显然,就我个人而言,这是我所不愿见到的。 就如同当年人民解放军一定坚持和平解放北京一样,历史的底蕴的是无法复制和重现的,通州亦然。就像我在前文写的那样,通州并不是一个没有过去的地方,相反,八百年的漕运文化是她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这是其他城市所不拥有的。如何将通州的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是我们真正想要看见的。正如未来某一天,我们牵着自己的孩子站在运河边,灯火辉煌,科技与人文完美的将通州漕运文化具象出来,那一刻自然心生澎拜。 文化、遗迹、故土、科技,总会有个相融点。找到灵魂,才会让通州与众不同,符合她应有的气质。而此时此刻的通州,只有冰冷的建设,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奢华的衣服下面是迷茫的躯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