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77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城万象] 通州张家湾博物馆投用,带你穿越千年行走古镇

[复制链接]

64

主题

132

帖子

10

八通币

高中生

Rank: 4

积分
642
注册时间
13-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雪莓 发表于 15-9-16 13:43: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年古镇张家湾,辉煌的漕运历史与运河文化一脉相承。这里是700年前就形成的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码头。这里是漕运和进京的水陆交通要道。这里是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深厚渊源的地方。






近日,一座张家湾博物馆建成, 博物馆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分为两层展室空间。一层划分为:序厅、梦回古镇、运河史话、运河明珠、史海风云、红楼追梦六个区域。二层划分为:起航、蓄势、瞭望、文创产业产品展室、书律画韵、道德讲堂六个区域。用一件件实体的文物和梦幻的声光电手段继续讲述着张家湾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64

主题

132

帖子

10

八通币

高中生

Rank: 4

积分
642
注册时间
13-1-3
沙发
 楼主| 雪莓 发表于 15-9-16 13:44:02 | 只看该作者





先睹为快<<

仿真微缩打造文物古迹“重生”

穿过摆放运河沉舟的序厅,感应门左右缓缓打开,老城门和通运桥赫然出现在眼前,完全仿照原物按比例缩小打造,桥上的狮子都是人工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栩栩如生。

走过石桥,进入主厅。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摆在正前方玻璃展柜中的曹雪芹墓葬刻石。这块刻石就发现于张家湾。上面浅浅地刻着“曹公諱霑墓”五个大字,字迹并不很工整优美,石料也只是普通的台基石,对应了曹雪芹的穷困潦倒,草草下葬,令见者唏嘘。

这个展厅里,陈列着各种知名的红学著述、红楼画册、红楼故事字画,与之相伴的是运河里打捞上来的巨大铁锚、精美瓷片,以及先进的声光电设施,实物、文字、图像、投影,把参观者掷入张家湾悠久的历史中,流连忘返。

追根溯源<<

号称运河第一码头

漕运历史闻名遐迩

据介绍, 自明清时期开始,张家湾就是京杭大运河北端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着“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专家考证,建造北京城所用的大批石料、木材以及南方出产的商品货物大都是由运河水路经张家湾皇木厂运往北京的,民间流传的“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也即由此而来。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张家湾在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镇域文化氛围。

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的原型即出自张家湾,镇内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更是引发了红学界关于一代文豪著书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众多的名人轶事和历史典故使张家湾这座千年古镇处处渗透着迷人的传统文化气息。

悠久的历史为张家湾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修建于辽、明两代的通运桥、矗立于萧太后河畔的古老城墙、历经600年风雨的老槐树、京杭大运河故道遗址、漕运巨石、千斤石权,这些由历代张家湾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无不见证了这座古镇的繁荣与沧桑。

建馆初衷<<

弘扬运河文化

挖掘古镇文脉

为了弘扬运河文化,挖掘千年古镇文脉,张家湾镇决定建设集运河文化、红学文化、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博物馆,展现当年古镇繁荣昌盛景象,传播历史文化,展现运河文明。博物馆自2014年9月设计,2015年8月建成。

除了很“历史”外,这座博物馆还很“科幻”,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家湾博物馆引入智能科技展陈平台开发技术,通过液晶拼接屏、多通道数字沉浸式投影、叙事性光影浮雕墙、非触式虚拟翻书、虚拟人物对话、三维全数字古城虚拟漫游、史海风云内投光影系统、红学文化互动LED墙等科技设备,使博物馆内容更加丰富,使参观者能“动耳聆听、动手体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全方位灵动观展。

馆内展现了张家湾古城、通运桥等繁荣景象,体现了运河文化、古朴民俗、时代发展、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

张家湾镇希望通过博物馆定期开放,传播张家湾镇的特色运河文化,增加公众对张家湾镇浓厚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展 品<<

通 运 桥

微缩版的通运桥是张家湾博物馆内一道恢弘景观。

据记载,通运桥完工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桥南北向,三孔平面,全长约十三丈,宽约三丈,横跨萧太后河上,由万历皇帝赐名“通运桥”。

桥面由青色石灰石铺就,稍微起弧。两侧护栏一色青砂岩雕制,每边各有十八根望柱,柱头上雕须弥座,上雕石狮子,情态各异。

最具特色的是每边十九块栏板,栏板内俱有海棠池,池内浮雕宝瓶荷叶,叶脉劲朗,互不雷同。北京地区石桥千百座,唯此桥栏板两面俱浮雕花纹,桥上桥下游人俯仰皆可观可赏,实为桥饰之一绝。

桥两端东西两侧石砌平台,为行旅上下船而置,正是京杭大运河北端客船码头所在。这座通运桥也正是张家湾辉煌漕运史的最好见证。

重修通运桥记碑

除微缩版的通运桥外,张家湾博物馆里还存有《重修通运桥记》碑。该碑原存放于张家湾小学校东南、十里街东侧的山西会馆内。

碑高1.64米,龟首刻云,额篆“重修通运桥记”,下刻铭文,首题同额,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奉敕总督仓场、户部尚书宝鼎杨潭撰书,赐同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工部左侍郎固安刘永篆额,“明正德戊寅(十三年,即1518年)夏月吉日”立。

开头即云“潞河为王畿之首地,四方商贾辐辏而运河望焉,往来必藉以桥”,言张家湾战略地位之重及修桥之必要性。

张家湾古城

张家湾城遗址就位于张家湾镇张湾村原村址南口两侧、萧太后运粮河北岸。

元代,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始有张家湾名,且水利专家郭守敬所开通惠河亦于此汇入潞水(白河),此再为大运河北端漕运码头,同时设有大型商业码头,成为水陆要冲,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保卫漕河此明廷经济命脉,且拱卫京师,加强防备蒙古兵侵扰,抢筑张家湾城。

在张湾村旧址发现过许多城砖残块,且不少带有印记,诸如“直隶常州府无锡县造”、“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窑户耿珍造”等,均系苏、皖地区烧制,由大运河运来建设北京,乃地地道道运河文化载体。

如今在张家湾博物馆里,除了能瞻仰按比例缩小的老城门,观看带印记的老城砖,观赏由著名画家景浩手绘的张家湾古城图,参观者还可以通过“三维全数字古城虚拟漫游”身临其境地进入张家湾古城中,切实感受一下时光穿梭的味道。

曹家染坊井砖

在张家湾博物馆里,除了曹雪芹墓葬刻石,还有多件展品与曹雪芹及《红楼梦》紧密相连。

在张家湾城南门内以西,有一条花枝巷,与城墙平行,东西走向,约有400米,曹家当铺就在巷内路南。就在花枝巷腰部,向北有一条小胡同,直通西门内大街,它就称“小花枝巷”。

就在小花枝巷南端西侧,旧曾有一所院落,约有20来间房,据当地老人相传所语,这所院子最早是曹雪芹家染坊。原院中东厢房北屋内有一眼砖井。张家湾博物馆里陈列的三块古井砖就出自这口井,是名副其实的曹家井砖。

红楼书籍

曹雪芹与张家湾有很深的渊源。曹家在张家湾有产业,他们从北京去南京,就是由通州的张家湾客船码头乘舟沿着大运河南下,而从南京回北京,也是在张家湾下船上岸。

曾经多次沿着运河来往于京宁间的曹雪芹,将这份珍贵的记忆还原到了《红楼梦》中。

在张家湾博物馆的“红楼追梦”展区展示了《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东观阁批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王希廉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南图本)》等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以及《红楼梦新证》、《辽东曹氏宗谱》等多种红学研究书籍,还有《孙温绘画红楼梦》、《红楼梦瓷绘本》、《谭凤环红楼梦绘画插图》等红楼画本,甚至还有一套《红楼画屏》邮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了全方位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途径。

(来源:通州时讯   记者:王欢  通讯员:窦国庆 郭庆海  摄影:常鸣 唐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6-17 17:40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