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9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动态信息] 试析当前高校防范邪教渗透面临的新问题

[复制链接]

61

主题

104

帖子

0

八通币

大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2559
注册时间
15-1-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a7650749 发表于 18-3-16 13:2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校是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邪教就是其中的挑战之一。邪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将发展对象指向青年学生,将触角伸向高等院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渗透和侵扰,干扰和影响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危害不小。进入21世纪以来,邪教的发展变化呈现新趋势,渗透方式更多元,渗透手段更隐蔽,渗透思路更狡诈,高校的反邪教工作也面临全新的挑战。

  一、“95后”成长为大学校园的主体,高校反邪教渗透教育工作的对象发生变化。

  2013年秋季,“95后”大学生开始大规模步入大学校园,到目前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2017年,部分入学较早“00后”也已步入大学校园,大学马上将进入“00后”年代。“95后”的成长为大学校园增添了活力,但“95后”的群体特征业给大学反邪教工作带来了挑战:其一,出生于1995年之后的大学生,在1999年还是幼儿,对于1990年代“法轮功”等邪教带来的危害和那场声势浩大的反邪教的斗争没有清晰历史记忆,对邪教缺乏直观的感受,在国内“显性”邪教活动基本销声匿迹的情况下,很容易将邪教视作“历史”,放松对邪教的警惕;其二,“95后”大学生活泼、开朗、有创造性、富有同情心,同时又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体需求的自由和表达,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奉献和合作精神,这些特质与大学集体生活相互碰撞很容易丛生不少“成长的烦恼”,产生孤独、受挫、愤怒、排斥等负面心理,一旦没有畅通的排遣渠道,就很容易成为邪教渗透和蛊惑的对象;其三,“95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愿意独立思考,但对传统权威式、灌输式的思想引领工作带有逆反心理,在看待宗教、邪教问题上,容易盲信自身的直观感受及在同学圈里形成的“亚文化”,加之社会阅历不足,很容易被邪教“投其所好”。概而言之,大学反邪教宣传工作的对象发生了整体性变化,反邪教渗透工作必须面对一批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人,这本身就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邪教和反邪教斗争的胶着化,带来邪教招揽成员的“精英化”和“年轻化”,大学生成为重要的目标群体。

  随着邪教与反邪教斗争进入胶着状态,邪教对成员的招募出现了“精英化”、“年轻化”的趋势。邪教发展早期,主要目的在于聚敛钱财,在招募信徒过程中不分男女老幼一概“通吃”,但当这个基本需求满足后,邪教就会有更多的社会诉求乃至政治诉求,对于招募的目标群体也随之向“精英化”、“年轻化”变化。比如“法轮功”邪教兴起之初,主要精力就放在办辅导班、兜售邪教书籍、“护身符”等物品进行敛财,当聚集一定的财富以后,则将目标定位为获得邪教的合法地位乃至参与国家政权上。逃亡海外后,“法轮功”组织面临着培养“接班人”、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为其歪理邪说进行宣传造势等任务,这就需要招募更多社会精英和年轻人加入其中。于是,他们加大了在海内外招募社会精英的力度,注重邪教成员年龄梯队的培养,从“小弟子”到大学生都是其发展的重要对象。邪教“门徒会”则在其“新决议”的第一条里明确提出“要求全会发出爱心发出怜悯之心,为执政掌权的祷告,使他们认识神,敬畏神,归从神。”邪教开始注重从社会精英和“接班人”的角度考虑信徒的发展问题,加大了对高校渗透的力度,大学生成为邪教处心积虑获取的“猎物”。

  三、对邪教认定的模糊化和邪教传播的网络化,加大了大学生分辨邪教的难度。

  宗教、邪教、准邪相互交织,并借助新媒体强势登陆大学校园,使得邪教在大学的渗透手段更多元、更隐蔽,更难以区分辨别。邪教加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颇为细化和区分的特征分析,推出了一系列渗透的手段:一是通过生活和“心理关怀”诱惑大学生,施以小恩小惠在生活上与大学生进行“帮助”,在心理上为学生提供心理慰藉,诱骗大学生上当;二是利用大学生对正统宗教认识的不充分,以有信教倾向的师生为诱骗目标,假借宗教名目发展大学生成员;三是分析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特征,利用动漫、文学作品、流行音乐等形式,推出符合青年人的口味的文化吸引大学生;四是利用大学生求知欲样,打着“科学”、“传统文化”乃至“志愿活动”等旗号,为自己贴标签,举办所谓“灵修”、“文化研修”等培训班诱骗大学生;五是发展部分大学生痴迷信徒,在大学生中传播渗透,形成地下传播链条。最令人忧虑的趋势是,邪教借助网络媒体进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这种渗透方式隐蔽、传播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发生作用,还会在学生之间形成“连锁反应,学校、教师、家长不易觉察,防不胜防。此外,针对高校采取的针对学生反邪教基本知识教育,部分邪教进行了改头换面的处理,进一步增加了邪教的辨识难度。

  四、邪教的国际化趋势与大学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相互遭遇,对后者构成不小的干扰和破坏。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首次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第五项职能。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体现了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社会的趋势,同时要求中国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地高校和其他机构组织进行教育、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活动,由此也带来大学生国际交往的日趋常态化和频繁化。这种国际化趋势与邪教的国际化“不期而遇”,邪教随之成为高校国际化之路上的一个不小的干扰。在高校国际交往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大规模“走出全”,外国学生“走进来”,部分邪教乘机兴风作浪,他们利用外国留学生向国内传播“洋邪教”思想,同时对出国进行交流深造的大陆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拉拢和渗透,这样的特别是后者,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很多都有被海外“法轮功”、“全能神”邪教骚扰的经历,少数学生甚至被蛊惑加入邪教组织。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也间或夹杂着带有邪教意味的不和谐声音,给课堂、讲座、论坛、讨论等大学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带来挑战。

  五、部分高校在反邪教工作中存在倦怠乃至停滞状况

  我国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在同“法轮功”等邪教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就已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高校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机制,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但随着邪教肆虐高潮的退去,部分高校在反邪教工作中出现了倦怠乃至停滞状态。一是反邪教制度有没有建立?建立起的制度是否完善可行?切实可行的制度是否被执行?比如部分高校构建起了反对邪教的“八有”[i]工作机制,但在新世纪这些工作机制很多已被束之高阁。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少高校反邪教工作的“规定动作”做样子,“自选动作”不去选。二是反邪教教育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被严重边缘化。根据中央关于反邪教教育要“进院校、进课堂、进教材”的要求,在“原理”、“概论”、“纲要”、“形势政策”课程教学中,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反邪教的内容往往被忽视、自学或一掠而过。高校反邪教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对中国知网的“邪教”关键词的核心期刊检索中,自1993年至今只有454篇,年均不足19篇,2015、2016、2017年三年检索文章分别为15篇、10篇、14篇。三是师资上,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对邪教问题的关注和知识更新,不少反邪教的课程内容仍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情况介绍,在很多高校没有关于邪教问题的专门教材。四是高校在反邪教宣传过程中存在矛盾心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坦言,在反邪教、禁毒、防止艾滋病等活动中存在矛盾和困境。如果过度宣传不但可能会对一些邪教及其观点起到宣传的反作用,还可能给社会造成该校在反邪教、毒品、艾滋病方面是出现严重问题的印象。但如果宣传力度如果不够,学校师生对邪教特别是邪教发展新趋势认识不清的话,很容易落入邪教的彀中。五是在反邪教工作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发挥不够,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主要工作都是教师在做,反邪教宣传工作的效果有待观察。

  面对高校反邪教渗透面临的新形势,必须从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高度,重新审视高校反邪教工作的重要意义,研究邪教发展的新动向、新规律,在高校传播的新特征,未雨绸缪,筑牢防邪之盾,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和“全员有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提供思想保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5-1-6 15:02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