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3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筝的娱乐健身

[复制链接]

15

主题

891

帖子

12

八通币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17
注册时间
08-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就爱玩 发表于 09-2-17 22:5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筝的娱乐健身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时代。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500年的分裂战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大统一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风筝普及于民间的社会基础。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杨誉《纸鸢赋》载:“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把能尔,风之力嫣。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不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做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当时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能放。唐朝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中,就记述过宫廷夜晚放风筝的故事。  
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详细记载过,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效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的情景:“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描写了清明节开封效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里,还详细描写了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创作和放风筝。放风筝的人同杂技演员、杂剧演员被称为“赶趁人”。南宋末,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  
放风筝既然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就自然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形成一种节令性的活动。从我国地理气候来说,北方地区,一般自十月起,玩赏和制作售风筝者,逐渐活跃。由于新春天始到清明节前的三个月内,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这是因为北方这个季节风向最稳,适宜放风筝。过了清明季候风一来,黄沙满天,放风筝就不适宜了,所以,所以清明节放风筝成了习俗。清明一过,农活渐忙,天空上几乎连一只风筝了看不到了。而在南方,如台湾等地则习惯于重阳节前后(农历九月九日)放风筝,当然在宫廷和纨绔子弟是,放风筝也就谈不上什么节令了。  
放风筝活动逐渐为人们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健身、养目关系极大,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古人讲究养身,入春后走出室外,到空气清新之处,尽量多活动,这样使得春气之升有序,阳气之增长有路,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的要行。放风筝还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较好的调节,对保护视力极为有益。在放风筝时多昂首远视,绿地、蓝天还可以防止、减轻近视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风筝在天,以能清目。”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11-25 15:22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