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22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话题] 明朝与北京相关的第一人—徐达

[复制链接]

0

主题

2785

帖子

52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9869
注册时间
07-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杨贵妃 发表于 08-6-19 21:4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万明:大家好!今天我来讲一下明朝人和北京的关系。
万明:丰厚的历史文化依存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展示出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关于北京的历史,我们知道已经出版了《北京史古代部分》、《北京通史十卷本》,《图书北京史上下册》等许多著作。然而,令人感到略微遗憾的是,其中的内容不都是以人物为主展示的北京故事。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这个王朝的大部分时间是以北京为首都。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们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多少遗迹呢?恐怕是数不清的,毫无疑问,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特别是今天的北京城,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所以明朝时珍贵的古迹和文物有的保存了下来、有的消失了,有的正在离我们远去。
万明:重要的是,在北京城的记忆里,生活在明朝的人们在这里活动了276年,他们曾经在这里欢乐过、悲伤过、欣喜过,也烦恼过、愤怒过,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的故事。
万明:人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有一多半实际上是集中在历史人物身上,今天,生活在北京的我们,想要改变以往北京史见物见史不见人,尝试着想从北京城遗存的角度,勾陈文物背后的历史人文,把那些往来于历史深处的人物集中起来,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讲述给大家听。今天我就简要地开始介绍一下明朝与北京相关的第一人——徐达。
万明:我们知道北京在元朝称作“大都”,公元1368年,明朝的大军攻占了大都,标志了元朝的灭亡,这是北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率领明军攻占大都的人,就是明朝的大将军徐达。虽然今天在北京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他了,但在明朝时,这位大将军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第一人,也可以称得上是明朝与北京相关的第一人。
万明:当时的北京还不叫北京,而成为“北平”,在中国历史上,北京这个名称当时还没有出现,以后还要讲到。明国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是在南京,所以元大都被打下来以后,先是改称为“北平府”了,我们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东南起兵,进而囊括了全国的统一王朝。明朝的第一个都城在南京,迁都北京是后来明太宗,也就是“明成祖”的朱棣,明朝建立以后,全国统一的大业尚待完成,所以首先要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认为最为可靠的人,派遣的北伐大军统帅就是徐达。
万明:近代有人写了一首关于徐达的诗,简要概括了徐达从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到声名显赫的中山王不同凡响的生平。可以引述一下“江左农家子,从征定北平;指挥皆上将,谈论半儒生;虎步龙骧度,银符铁券盟;中山功第一,开国佐皇明。”我们知道明君铁券是古代皇帝颁发给将臣特有的盟约奖赏,始于汉代,因为明君的性质是代免死,铁卷是世代免死的凭证,所以民间俗称“免死牌”,当时朱元璋给了徐达铁卷,我们知道,在徐达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所以诗里
徐达其人
万明:徐达字天德,是豪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历史记载上说他长身、高颧、赤色,另外性情是非常沉毅而刚决的。我们知道朱元璋投身群雄争逐以后,徐达就参加了朱元璋的队伍,成为了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跟从他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所以当时朱元璋才会任命他为“北伐大将军”。
万明:徐达率领25万大军,先取山东,后又会师河南,乘胜被进攻打元大都。在洪武元年(1368年),他率领大军先到了通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通州区,当时他在距离通州30里地驻了一个台,在他驻军的地方,也就是今天通州的西面,有一个高半里,广半里的土台,人称“徐中山将台”,后来也有人在这个地方做诗凭吊徐达。当时还有说徐达非常英姿飒爽,“中山英爽在高邑”,可也有人说,这个台子在唐代薛仁贵征辽驻军时就驻了,徐达是因巡而使用了这个台。可不管怎么说,徐达的大军所向披靡,当他打到通州的第二天就起了大雾,设伏得到了首战成功,就在这天,在他取得大捷的情况下,当天夜里,元顺帝就打开了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仓皇逃往大漠。此后徐达率兵从齐化门(今朝阳门),把壕沟填平以后攻入大都,入城以后,他坐镇在齐化门楼上,擒获了当时元朝的监国宗室和官吏。至此,元朝就灭亡了。
万明:今天的北京城有3000多年历史,如果从作为陪都的辽南京算起,至今也有一千多年了,从辽代以后又建有金中都和元大都,这一古都的分量,徐达在攻下大都以后是深深了解的,所以入城以后他就禁约士卒,保护百姓,不许侵扰百姓,毁坏古迹,很快就稳定了城,然后改名为北平。经过战乱,北平城垣都是残破的,加之元顺帝逃往大漠,所以徐达的当务之急是首先重整北平城垣的防御措施。
万明:我们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北京城表现在建筑和城市风貌上的变化如同沧海桑田一般。徐达及其部下华云龙在明初对北平城的改建在今天依然留下了痕迹,我们知道近年新建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的地方,这是明代北京城的标志。然而这部分城墙实际上是后来修建的,与徐达没有关系。徐达到北平时见到的是元朝的大都城。大都的建筑是长方形的,旧城周长60里,南北东西都是端正平直的,城垣是板筑的夯土墙。明初,徐达对大都的城垣进行了改建,而明城墙是在元朝故城垣的基础上修筑的,在夯土的基础上进行了包砖灌浆,加固了原来的城垣。
万明:徐达所做的对城垣的加固只是一个开始,后来明朝不断地加固城墙,用砖包砌城墙,所以我们今天在北京看到的明城墙像一段土山一样,因为元朝的城垣只是夯土的,所以不易长久保存,我们今天见到的保留下来的,都是用砖砌成的,这种城墙都是在明朝,徐达进了大都以后开始做的工作。这项工作从徐达开始,一直延续到正统年间,才将城垣内外的壁全都用砖包砌。当时徐达新建的北城城墙比较内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都要高和宽,具体说,高有四丈多,顶宽五丈。可是北平城当时其他的三面城垣都只高三丈多,顶阔两丈。
万明:为什么北边的城墙会这样宽、这样高呢?原来这就是为了防御北边的蒙古势力。因为元顺帝退走漠北草原,他继续称元朝皇帝,时称“北元”,蒙古势力时刻刺激,想要复辟,所以徐达时刻不能忘记他有保卫防守北平的神圣使命,所以他对北平城加意修筑得特别坚固。
当年徐达在方形城垣的西北角上留下了一个斜角
万明:当年徐达在方形城垣的西北角上留下了一个斜角,为什么这么说?今天如果我们驱车行驶在北二环路上,经过积水潭时,就会明显感到有一个倾斜度,这个斜度一直延伸到西直门的立交桥。为什么会留下这么一个斜角呢?经过学者们探讨,徐达当时进入大都以后,认为原来北边的城垣太广阔了,不便于防守,他就放弃了比较空旷的北部,将城垣向南移动了五里,并且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在城市南移,修筑城垣时,在西边遇到了长河,今天叫“积水潭”,遇到了长河的水面,于是工程就避开了宽阔的水面,从德胜门往西起,城垣向南倾斜着修筑,因此形成的北京内城,就不是方方正正了,而是在西北形成了缺了一角的奇观。
万明:城门是城墙重要的部分,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一个人,城门就好象人的嘴一样,格外关键。正是他们赋予了整个城市以城市生活的节律,现在北京城门,有的名称还是徐达在北平时命名的。元大都当年有11个城门,徐达废掉了城门背面原来的光西、肃清两个门,在元大都城墙以南五里,另筑了新的城墙,还是开了两个北门,将原来的“安贞门”改名为“安定门”,将原来的“建德门”改名为“德胜门”,后来明朝又把东边的崇仁门改名为“东直门”,西边的“和义门”改名为“西直门”,这些城门名称我们还是很熟悉的,因为它们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万明:永乐17年,明朝又将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两里,仍就开了两个门,名称依旧,到了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才又修建了九门城楼、岳城角楼等建筑,完工以后立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改名为崇文门,顺成门改名为宣武门,齐化门改名朝阳门,平则门改名阜城门。加上徐达原来命名的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和西直门,这九个城门的名称到了清朝也没有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北京内城”。
万明:朱元璋曾经称徐达为“万里长城”,这是明实录记载下来的,徐达是不愧于这个称号的,原来明朝北平周边的长城也是从徐达开始修筑的。中国古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先秦时期各国就开始建造,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利用战国时候秦、燕、赵三国长城由东向西延伸,西起甘肃、东到鸭绿江,连绵不断、长达万里,所以俗称万里长城。当然万里长城的形成是此后经过汉、北魏、隋、金等朝不断完善的,明朝应该说是集历代修筑长城集大成的朝代,长城的修筑几乎伴随着整个明朝历史。
万明:出于防御北边蒙古势力的目的,明初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以后,朱元璋命令徐达主持修筑了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关城,以后明朝陆续加固和建筑,才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所以后面还会讲到。
万明: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明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7000多公里,目前长城墙体基本完好的还有2000多公里,约占全长三分之一。
万明:明朝长城的北京段,实际上从东到西是横跨北京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这六个区县的,基本上是沿着燕山和军都山内侧山脊筑成的,呈现出拱卫北京的态势。现成的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就是大将军徐达所建。现在我们看到的很新的居庸关实际上是在徐达所建的关城上后来新修复的。
徐达实际上所建的关城在云台以北的上关
万明:徐达实际上所建的关城,不在元朝居庸关的中心部位(今云台一带),它主要是在云台以北的上关。居庸关长城在今天的昌平区境内,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关城的城周6.54米,高14米,居庸叠翠一直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当时明初为了防止元顺帝卷土重来,而增强了军事的防御功能,居庸关加起了水陆两道关门,南北关门之处都有五城,还筑有护城墩、烽燧等防御体系。
万明:我们知道长城很出名的一段就是慕田峪长城,现位于北京怀柔区,相传徐达曾在这里大败元兵。长城跟徐达有关系的还有山海关,我们知道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又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明朝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时,建了山海关。因此关非常雄伟,而且依山傍海,所以称为山海关。山海关长城也汇集了古长城的精华,更重要是它成为了保卫北京的重要屏障。
万明:徐达在明初不仅改建了北京城,在内城建立了一道城垣,而且在北平的周围修筑了长城屏障。我们说,他是建立了又一道防线,并且在这道防线上设立了卫所,在那里移民屯田,以后多次北征,还曾经多次在北京练兵。在徐达的主持下,为北平城建立起了一套完整、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也为北平后来成为明朝都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万明:徐达的一生九佩征虏大将军印,自从攻克了大都以后,他就和北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余下的十多年,有时候是常年驻扎在北平,有时候是在北边防御,进行战役。后来更多的就是每年春初、冬末召还,春天就到北边来,到了暮冬,就被召还回南京,常年奔还在北平和南京之间,直到死前一年,明太祖还命令他镇守北平。
万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尽管我们说明太祖和徐达有“布衣兄弟”之称,而且徐达一生都是恭谨小心的,但根据徐达在毒疮生发在背上时收到了明太祖赐给他的蒸鹅,虽然他知道蒸鹅是他毒疮的大忌,但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他含泪吞下了蒸鹅,不久就病故了。传说未必是真的,但事实上就是在这一年,明代的一代元勋永远闭上了眼睛,他再也不可能在春天来到他所熟悉的北平城了。
定府街的由来
万明:在北京有一条定阜大街,东起龙头井,西止德胜门大街,在今天的敞桥办事处境内,德胜门内的大街南段东侧,明朝时这条街称作定府大街,清代改名“定府楼街”,民国时又把府改为阜,成为定阜大街,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定府街,有人说,是因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府第就在这里,每年到北京,在这里有府第。有人说是因为徐达原来封为定国公,所以他的府第叫做“定国公府”,所以这条街上就叫定府街了。
万明:这条街和徐达是有关系,可是上述说法不确切,徐达一开始封信国公,后来被定中原又改封卫国公,死后追封为中山王,并没有封定国公名号的事情。可是我们说定国公这个名号和徐达又确实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就是他的小儿子徐增寿被封为定国公,徐增寿的姐姐后来嫁给了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他的姐姐是燕王妃,所以徐增寿和燕王的关系非常好。后来我们会讲到,燕王发动了靖难之役,因为徐增寿屡次给燕王通情报,又打算接应燕王,所以被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亲手杀于大殿之下。燕王做了皇帝以后,永乐初年为了表彰徐增寿的功劳,追赠他为定国公。徐增寿的儿子在15岁被永乐皇帝召见,词名景昌。也就是这个徐景昌袭封了定国公。
万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定国公也就迁了府第,来到了北京,因此就有了定府大街之称了。说起来北京的定国公府第,是徐达后人的府第,被传为徐达府第是一个误传。
万明:明后期有记载说,定国公元在明后期时是在积水潭北岸,如果进入公园的门就能看到古屋三间,上面题的匾是“太师圃”三个字。在后来嘉靖皇帝时期,徐增寿的五世孙徐光作曾经官至太师,因此定园称为太师圃,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匾额和对联,连墙壁上也没有诗文,这个园里的院墙都没有粉白,水池也没有砌边儿,主体建筑既不像阁,也不像亭,特别的是,园中所栽之树不开花、不结果,也不成双配对。所以我们说,这个园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完全是明初遗风,非常纯朴,保持着古朴无华的风貌。在明末奢华的北京城里,真正是一种凤毛麟角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0

主题

7349

帖子

4

八通币

博士后

亚太地区首席好男人

Rank: 8Rank: 8

积分
15059
注册时间
07-12-3
QQ
沙发
S魑魅魍魉S 发表于 08-6-20 00:5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杨贵妃 的帖子

:cool :cool
还是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6-2 02:05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