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14531|回复: 10

[城市建设] 通州历史 牛堡屯和牛无关,实为蒙语“纳宝”,就是元柳林行宫

[复制链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3 08: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堡屯的名字其实和牛无关,元忽必烈在漷州柳林建行宫,按元朝时说法,行宫应称作“纳宝”,“纳宝”一词的发音与牛堡屯中的“牛堡”何其相似,而古人记录地名时往往记音不记字,可以认定,“牛堡”就是蒙古语“纳宝”(行宫)的讹写。《读史方舆纪要》载“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建行宫于此”。柳林行宫建在漷州之西,而牛堡屯恰在大小北关、前后南关之间的元漷州故城 (辽金阴城)现在牛堡屯大集东边,西永和屯村西之间,与古籍记载十分吻合。
应该挖掘、保护、开发通州中南部地区牛堡屯辽金漷阴县,元漷州,元忽必烈柳林行宫遗址,建设成柳林行宫遗址公园。
通州历史 牛堡屯和牛无关,实为蒙语“纳宝”,就是元柳林行宫

惠游北京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timestamp=1492137487&src=3&ver=1&signature=bUqXXJVpLbQ8N4Z7drmfg4iBI9BxxDOIpSulVTuzvANQ9M9g-rYXUS5DYahPctLD*VOM8HHm0HtkCXEuF17egwBz10d0mRfoYqPhtFIj7tO-CONWh50-HTQXDnZoSpXXdFNDRocp1WKyRjp0qGvxgGMJT6GVESkU-wTbmj46uj8=


凤凰:
http://share.iclient.ifeng.com/vampire/sharenews.f?&fromType=vampire&aid=12642138



腾讯:http://kuaibao.qq.com/s/20170414A01WP900

新浪看点:
http://k.sina.cn/article_2388430493_8e5c8e9d00100124m.html?from=history

网易:
http://c.m.163.com/news/a/CHVM0LO30524009D.html?spss=newsapp&spsw=1

搜狐:http://mp.sohu.com/v2/main/news/preview_by_id.action?id=133889862

影像北京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timestamp=1492138821&src=3&ver=1&signature=bUqXXJVpLbQ8N4Z7drmfg0jWAjNTECJtCuWWCL1gQM4XLhm6hH-fIZRLcVPfnrTPaSTdGl*y8Gmk5eN2iIGY4Kh7Naa-Kp3VVNbr4Wco0ByACfkrJrPL16kA4DL7g4FAJTLWLdMQnPPOpd1kIOz81GIEv3HpsDHQw3rbrS8Cvgc=

影像北京网易:
http://c.m.163.com/news/a/CHVMJM3C0516004D.html?spss=newsapp&spsw=1

83

主题

359

帖子

0

八通币

大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988
注册时间
18-9-20
闲庭信步only 发表于 19-1-24 18:56: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5 08: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5 08: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导语:元忽必烈在漷州柳林建行宫,按元朝时说法,行宫应称作“纳宝”,“纳宝”一词的发音与牛堡屯中的“牛堡”何其相似,而古人记录地名时往往记音不记字,可以认定,“牛堡”就是蒙古语“纳宝”(行宫)的讹写。《读史方舆纪要》载“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建行宫于此”。柳林行宫建在漷州之西,而牛堡屯恰在大小北关、前后南关之间的元漷州故城 (辽金阴城) 之西,与古籍记载十分吻合。



公元696年,参与北征契丹失败后的陈子昂独自登上了古幽州台,这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诗人,面对满目苍凉的燕国旧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此时,“逐水草而居”的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部落却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这片土地。他们看到,这片长满蓟草和芦苇的平原上到处是平地涌出汩汩清泉,广阔的大地上布满了沟渠、河流、湖泊,到处是坑塘、湿地……慷慨的大自然赋予了这片土地丰饶的水资源。





两百多年后,契丹人终于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在河湖环抱的蓟丘上建立了辽国的陪都——南京城。以后的元朝统治者更把琼华岛作为大都城的中心,围绕这片湖泊湿地建立了首都。北京平原曾经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北京,曾经是一个建在湿地上的城市。





说起北京的皇家苑囿,很多人马上会想到海淀区的三山五园,但建于清代的三山五园只是北京最晚的近代皇家苑囿。北京自938年成为辽朝的南京后,就开始有了皇家苑囿和离宫的设置,以满足皇帝避暑、狩猎的需要。北京最早期的皇家苑囿区,却并非是日后的西山地区,而是位于今通州区东南,这里水泊连绵,是当时的风景名胜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延芳淀。如辽帝在延芳淀建有神潜宫(今神仙村),元忽必烈在柳林海子建有柳林行宫(今牛堡屯),形成了通州最早的皇家园林群落。经过数百年的沧桑,这些园林群落虽然已经全部湮灭了,但当年的盛况规模,恐并不亚于日后的三山五园。





一片荡漾在史书上的广袤水域,为我们描绘出一千年前的通州。通州南部处于永定河冲积扇和潮白河冲积扇结合部位,地势低洼,历史上属于永定河、潞河交汇之地,湖泽广布,河流纵横,是典型的水乡区域,早在三千年以前这里是古雍奴薮的一部分。北京东部的这片延芳淀湿地在辽代时有着方数百里的广阔水面,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大片的水面、茂密的苇塘,每到春秋两季,北上、南迁的候鸟在这里歇脚、捕食,延芳淀就成为天鹅、大雁、野鸭的天堂。到了清代中期,通州境内除了过境的潮白河、凉水河、北运河等河流,就只剩下几片零星的浅水面和几万亩稻田了。但北上的漕运船舶仍然在张家湾停泊卸货;一些王公贵族仍然到这些水边放鹰射猎,称为“飞放泊”。主要水面有:“栲栳垡飞放泊”在今通州区马驹桥镇东南;“马家庄飞放泊”今址在通州区张家湾南面;“柳林海子”在今天通州牛堡屯附近。







五代以后,辽金元三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北京成为国都。由于辽金元统治阶级为游牧狩猎民族,居无定所,随水草迁转。辽代北京为陪都南京,契丹国主多次临幸南京,并在南京周边进行游猎活动,延芳淀因水鸟群集而成为春猎之所。当年的延芳淀烟波浩淼、碧波荡漾,沿岸芦苇茂密,绿柳绕堤,景色幽美,水中则是莲菱飘香,鱼虾游弋。每年春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常有成群的天鹅栖息湖中。《辽史》云:“辽每季弋猎于延芳淀,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集,春秋多菱茨。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链锤鹰食刺鹅锥,引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擒之......”。头鹅献给皇帝后,大家都头插鹅毛,将猎得的各种野味在营帐前摆下盛宴,就是辽代极为著名的“头鹅宴”。如此盛况,年年为之,辽主每至延芳淀必到漷阴,在此补给粮草,挑选役夫,由此漷阴一带居民群集,商贾日多。为便于管理,辽朝遂于太平中在此设漷阴县。







据《北京历史地图集》,漷阴县就在牛堡屯东的大、小北关和前、后南关几个村落之间。元代,延芳淀萎缩成几个湖泊,牛堡屯附近有柳林海子和南辛庄飞放泊,为蒙古帝王围猎之所。至元十八年,元世祖曾到柳林,建有行宫(碑林柳林海子-西永和屯村西),称作柳林行宫。此后历朝蒙古皇帝皆来柳林围猎,并驻跸柳林行宫。为防止海子水灾夏秋之际雨水多时满溢为害,元廷在海子周边筑起围堤。元世祖时曾搞过几次移民屯田运动,并在柳林行宫设置屯田提举司,掌握通州、漷县等州县屯田事宜。





元代漷州的柳林行宫是蒙古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地点之一。元朝皇帝除行猎外,还在这里处理政务,甚至进行学术活动,如元成宗就曾在此听讲《资治通鉴》。许多元朝皇帝的圣旨都点明“柳林里写来”的字样,体现出其在元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牛堡屯就是柳林行宫所在,牛堡屯得名与牛没有关系,牛堡系蒙古语的音译写法,与辽金元时期的帝王行猎的“纳宝”制度有关。







“纳宝”又写作“捺钵”等,通用于辽、金、元三朝,为契丹语。契丹兴起于我国北方,渔猎是其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契丹贵族就实行四时捺钵制度。《辽史·营卫志》记载:“辽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卷6记载:“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捺钵”即汉语“行宫”的意思。捺钵实际上就是可汗渔猎时所建之牙帐,或出行时之行宫,是辽、金、元三朝皇帝出行打猎之专门用语。辽以后,金元两朝皆沿用契丹皇帝出行狩猎的专用词汇“纳宝”,元杨允孚《滦京杂咏》有这样一首诗“纳宝盘营象辇来,画帘毡暖九重开。大臣奏罢行程记,万岁声传龙虎台”。他在自注中云:“龙虎台,纳宝地也,凡车驾行幸宿顿之所,谓之纳宝。元朝皇帝在漷州柳林一带建有行宫,按照元朝时的说法,行宫应该称作“纳宝”,“纳宝”一词的发音与牛堡屯中的“牛堡”何其相似,联想到古人记录地名时往往记音不记字,可以认定,“牛堡”就是蒙古语“纳宝”(行宫)的讹写。既然如此,牛堡屯当时元代的柳林行宫无疑。另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牧之地,建行宫于此”。柳林行宫建在漷州之西,而牛堡屯恰恰在大小北关、前后南关之间的元漷州故城 (辽金阴城) 之西,与古籍记载十分吻合。







明清以后,漷州以南的水域演变为陆地,牛堡屯位于通州通往京南地区的一条大路上,因此牛堡屯凭交通之利日益发展壮大。至清代,北方市集得以发展,牛堡屯渐渐发展成为周边地区的商业中心,根据乾隆《通州志》记载,“牛堡屯集场,逢一、五、三、八日集期”,至民国时期依然如此。可见,牛堡屯至少在清乾隆时期,已经形成集市,并发展成为城郊固定地点的定期集市之一。牛堡屯是通州区张家湾镇南部一较大规模村庄,在牛堡屯镇划归张家湾镇以前,一直是镇政府所在地,至今仍是张家湾南部地区一大经济中心村。据牛堡屯的居民介绍,现在在牛堡屯,农历月份里带一、六的日子,都会有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集市,这个集市和周边的台湖、张家湾相比也是最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8 08: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闲庭信步only 发表于 19-1-24 18:56
原来如此,学习啦。

可惜这么重要的历史遗迹,却没人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8 08: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闲庭信步only 发表于 19-1-24 18:56
原来如此,学习啦。

可惜这么重要的历史遗迹,却没人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8 08:59
可惜这么重要的历史遗迹,却没人重视!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大体而言﹐春捺钵设在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的场所﹐最远到混同江(今松花江上游)和延芳淀(在今北京东南)。夏捺钵设在避暑胜地﹐通常离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或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境)不过三百里。秋捺钵设在便于猎鹿﹑熊和虎的场所﹐离上京或中京也不很远。冬捺钵设在风寒较不严酷而又便于射猎的场所﹐通常在上京以南至中京周围。辽帝在四时捺钵驻留的时间长短不等﹐每处长则两月左右﹐短则不满一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5:10:55
在一些本地作者记述武清历史名胜的文章中,曾以讹传讹地认为元代曾在武清城关柳林屯建“柳林行宫”。文中,引志书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世祖驻跸柳林。”“至元三年正月,帝猎于武清柳林,驻跸行宫三十五日,幸泉州故城。”

  经查阅《元史·本纪》第三十九顺帝二,其原文是:“(至元)三年(1337年)春正月……戊午,帝猎于柳林,凡三十五日。监察御史丑的、宋绍明进谏,帝嘉纳之,赐金、币。”《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帝猎于柳林。”“至元”的年号,元世祖忽必烈曾经用过,元顺帝(惠宗)时再次用此年号。前文所称引文难脱拼凑杜撰之嫌,不符史实。

  前文在描绘“柳林行宫”时,文笔很是引人入胜:“莘莘柳林犹如碧海波涛,林内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行宫金碧辉煌”。《古武清旧景新考》文中亦云:“距(城关)旧城偏南四里余的柳林(今柳林屯)……柳影婆娑……景色秀丽宜人,元世祖忽必烈便下诏在这里建造行宫。据载至元十八年、二十二年,忽必烈曾两次驻跸柳林。之后元顺帝在至元三年正月来此狩猎,竟在柳林行宫一次驻跸月余才返京。行宫后来毁于元末战火之中。”以上这些描述,或是凭空想象,或是移花接木。

  其实,彼“柳林”非此“柳林”,而是指元代漷州境内的“柳林”。“柳林行宫”也根本不在武清县内,而在漷州。其出处见《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北直二[漷县]:“州南四十五里,南至武清县七十里,汉雍奴县地。辽初为漷阴镇,后升为漷阴县,以在漷河之南也。元至元十三年,升为漷州,属大都路。明初,复为县,改今属。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

  漷州,故城在今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漷县村。此处原为武清辖境,自汉代成村,称霍村,位于雍奴薮北部东畔。辽代,雍奴薮演化成若干湖泊,彼时此处为一片大泽,称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集,夏秋多菱茨”。辽初,以霍村在漷水之南改称为漷阴村。按辽代“捺钵”(下注)习俗,每年季春,辽主都要游猎于延芳淀。每至必有大批官员相随,无数兵士护从。又于淀中演练水战,以破北宋在沿界之处设水田防卫策略。由此,位于延芳淀之畔的漷阴村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城镇。辽乾亨二年(980年),“置镇于漷河南之漷阴村”,称漷阴镇。辽太平年间(约1026年),析出潞县(今通州)南部、武清县北部添置一县,县治即设在漷阴镇,称漷阴县。《辽史·地理志》:“漷阴县,本汉泉州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

  沿至元代,因游猎文化与大都(今北京)政治、经济需要,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阴县为漷州,“领二县:香河、武清”。州治初设于柳林镇(今通州区张家湾镇西永和屯村西),不久,因管理漕运之需,南迁至白河(今北运河)西岸之河西务(今武清区河西务镇)。至正元年(1341年)四月,“罢漷州河西务”,州治北迁于漷阴镇。

  元朝的时候,延芳淀渐被淤塞,分为几处较大沼淀。蒙古族帝后王公亦善于游猎,常至此游幸,放“海东青”(猎鹰)扑猎天鹅等,称这几处场所为“飞放泊”或“海子”。当时漷阴县内有马家庄、栲栳垡、南新庄三大飞放泊与柳林海子。并在柳林海子建有行宫,即“柳林行宫”。据史载,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一场大风“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从此条记载推测,当年行宫规模当很壮观。今通州区张家湾镇的大北关、小北关两村的村名,即是因曾处于柳林行宫北门外而得来。行宫遗址在今大北关之南、西永和屯村西。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武清县从属漷州改属通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明廷将漷州降为漷县,与武清同隶通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屡遭水患,民困役重,裁撤漷县入通州。从此,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在历史上消失。其县治演变为今天的漷县镇。

  注:“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营。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来源天津日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5:12:10
通州的漷县古镇,是北京地势最低洼的地方,曾汇聚成浩淼的淀泊,因其风景秀丽,莲菱飘香,得名延芳淀。在辽代,就成为皇家苑囿,建起了行猎行宫神潜宫,贵胄大臣也纷纷在此修建了鳞次栉比的园林,形成了北京最早的皇家园林群。到了元代,又修建了柳林行宫,皇帝每年都要在这里行猎避暑。皇帝的游幸活动,形成了韵味独特的皇家文化,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今天的通州人力图重现“天下第一皇家湿地园林”的旖旎风光。

说起北京的皇家苑囿,很多人马上会想到海淀区的三山五园,但其实,建于清代的三山五园只是北京最为晚近时期的皇家苑囿。北京自938年成为辽朝的南京后,就开始有了皇家苑囿和离宫的设置,以满足皇帝避暑、狩猎的需要。北京最早期的皇家苑囿区,却并非是日后的西山地区,而是位于今通州区东南,这里面水泊连绵,是当时的风景名胜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延芳淀。辽朝皇帝是出身自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有个传统的习惯,在一年当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要到不同的地区进行巡幸和行猎,称之为四时捺钵,延芳淀就是辽朝皇帝举行春捺钵的地点。

延芳淀在通州东南的漷县一带,这里处于潮白、温余、高粱等河流的下游,是北京地区地势最低的地方,海拔仅20米,故易潴水成为淀泊。辽代延芳淀的范围,北至通州的张家湾、台湖一带,西至马驹桥,西南达大兴区的采育,南至通州的南界,有着方数百里的广阔水面,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自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起,就成为辽帝春捺钵的重要地点,这一年的春二月,辽圣宗及其母承天太后萧绰(就是有名的萧太后)来到这里弋猎。以后更是多次来此驻跸巡幸,由此人口渐多,居民成邑。为了便于管理及供给帝后游幸生活所需,专设了漷阴县,成为辽代捺钵文化在北京地区的特殊产物。

据史书记载,当年的延芳淀烟波浩淼、碧波荡漾,沿岸芦苇茂密,绿柳绕堤,景色幽美。水中则是莲菱飘香,鱼虾游弋。每年春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常有成群的天鹅栖息湖中。此时,辽帝便带领大量侍从架着鹘鹰连骑而至,帝后择中亢爽之地安下营帐,侍从们就地搭建庐舍。进行狩猎时,“卫士皆衣墨绿,各持链鎚、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产于东北的一种猛禽)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后人对行猎的盛况也有精彩的描述:“辽时每季春必来此大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海东青大仅如鹊,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鹅惊鸣,相持殒地。”(明《燕山丛录》)头鹅献给皇帝后,大家都头插鹅毛,将猎得的各种野味在营帐前摆下盛宴,就是辽代极为著名的“头鹅宴”。为了方便从猎的后妃居住,辽帝在延芳淀建有神潜宫(今神仙村)。辽圣宗还在此设先帝石像以供奉,统和十二年(995年)“奉安景宗(圣宗之父)及皇太后石像于延芳淀”,直到开泰元年(1012年),始“奉运南京诸帝石像于中京观德殿”,原立于延芳淀的“景宗及宣献皇后(即承天太后萧绰)于上京五鸾殿”。延芳淀具有丰富的园林景观,皇族、大臣在此也各有分地,于是辽朝的大臣也纷纷依傍着辽帝的从猎行宫建起了自己的园林,如建在今郭庄的司徒郭世珍的“独秀园亭”,形成了通州最早的皇家园林群落。经过数百年的沧桑,这些园林群落虽然已经全部湮灭了,但当年的盛况规模,恐怕并不亚于日后的三山五园。在金代,在延芳淀构筑园林的风气仍然保留,曾任四乡学谕的漷县人崔礼在小安村建造园亭,盛植花卉,自赏自娱。

到了元代,随着气候的演变,原来浩淼无际的延芳淀逐渐演变离析成多个较小的湖面,如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马家庄飞放泊和小延芳淀等。“飞放”一词源自蒙古语,据《元史·兵志》记载,“春夏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就是供元朝皇帝行猎的地方。湖泽的面积虽然大为缩水,但仍是“瞻彼漷兮,其水沄沄”的壮观景象。元朝皇帝喜欢“岁猎漷州海子林”,这海子林就是延芳淀的余存。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筑呼鹰台于漷州泽中,发军千五百人助其役”。此时,漷阴县已升级为漷州,州治在今天津武清县的河西务。建筑宏伟的呼鹰台在今德仁务村南,尚有遗迹可寻。史载元朝皇帝喜欢“岁猎漷州海子林”,这海子林又称为“柳林海子”,就是古延芳淀的旧址。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驾幸漷州的柳林海子,见湖滨遍生柳林,风景秀丽,遂命在柳林海子之西建造行宫,称“柳林行宫”。为了临幸方便,还“建七十二桥以渡”。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命重修行宫,增建行殿。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足见柳林行宫的规模之大。柳林行宫是元朝皇帝游幸的主要驻跸地,元朝皇帝除行猎外,还在这里处理政务,甚至进行学术活动,如元成宗就曾在此听讲《资治通鉴》。许多元朝皇帝的圣旨都点明“柳林里写来”的字样,体现出其在元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元朝皇帝在漷州的游幸活动,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形成了漷县八景中“驻跸甘泉”、“远浦飞鸿”、“晾鹰旧台”这三景。

元朝在漷州还有一件皇家盛事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有名的“贵由赤”长跑运动。贵由赤是蒙古语快跑者之意,元朝的禁卫军中有一支专门由贵由赤组成的部队,为了培养贵由赤们的体力和耐力,从至元二十四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贵由赤长跑。长跑起自漷州的州治河西务,终点在大都城内的皇宫正门,主要赛段横穿了整个通州地区。总长度达一百八十里,约合今日的67.6公里,远远超过了马拉松长跑的距离。贵由赤长跑每次比赛都是从黎明时分开始,要求在6个小时内跑完全程,对选手的体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简直就是超级马拉松。起跑前,在起跑处用一条长绳拦住参赛人员,时辰一到,根据监临官的号令将绳子放下,参赛人员便一拥而起向终点奔去。比赛开始后,在贵由赤们到达终点前,皇帝在王公大臣的簇拥下,坐在终点的龙椅上等待冲刺时刻的到来,并为优胜者赐奖。跑到终点的第一名要俯伏在御前,高呼万岁,万万岁。比赛只取前三名优胜者,其余人员只记姓名,不记名次。第一名奖白银一锭(50两),第二名奖绸缎四表里(表指做蒙古袍面的绸缎,里指做蒙古袍里子的绸缎),第二名奖绸缎四表里,第三名奖绸缎二表里,其余参赛者赏绸缎一表里。贵由赤长跑成为了北京历史上最具盛名的大型体育赛事。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北伐的红巾军曾攻至柳林行宫,元廷上下震恐,自此以后,元朝皇帝不再临幸柳林行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大将军徐达统军北伐,攻克柳林行宫,并在此设大本营,最后攻取了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10 年之内,柳林行宫两遭战火,最终毁于一炬。

延芳淀湮灭了数百载,但当年“水鸟亿万成群”的胜景一直存留在通州人的记忆中。通州人一直有重现“天下第一皇家湿地”的宏愿。目前延芳淀湿地公园项目正在筹建中,2015年结合通州区运河环境整治工程,进一步深化“延芳淀”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申报工作。延芳淀湿地公园建好后,将利用湿地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水质条件,再现延芳淀湿地昔日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旖旎风光,使“天下第一皇家湿地园林”获得重生。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5:13:34
 在一些本地作者记述武清历史名胜的文章中,曾以讹传讹地认为元代曾在武清城关柳林屯建“柳林行宫”。文中,引志书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世祖驻跸柳林。”“至元三年正月,帝猎于武清柳林,驻跸行宫三十五日,幸泉州故城。”

  经查阅《元史·本纪》第三十九顺帝二,其原文是:“(至元)三年(1337年)春正月……戊午,帝猎于柳林,凡三十五日。监察御史丑的、宋绍明进谏,帝嘉纳之,赐金、币。”《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帝猎于柳林。”“至元”的年号,元世祖忽必烈曾经用过,元顺帝(惠宗)时再次用此年号。前文所称引文难脱拼凑杜撰之嫌,不符史实。

  前文在描绘“柳林行宫”时,文笔很是引人入胜:“莘莘柳林犹如碧海波涛,林内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行宫金碧辉煌”。《古武清旧景新考》文中亦云:“距(城关)旧城偏南四里余的柳林(今柳林屯)……柳影婆娑……景色秀丽宜人,元世祖忽必烈便下诏在这里建造行宫。据载至元十八年、二十二年,忽必烈曾两次驻跸柳林。之后元顺帝在至元三年正月来此狩猎,竟在柳林行宫一次驻跸月余才返京。行宫后来毁于元末战火之中。”以上这些描述,或是凭空想象,或是移花接木。

  其实,彼“柳林”非此“柳林”,而是指元代漷州境内的“柳林”。“柳林行宫”也根本不在武清县内,而在漷州。其出处见《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北直二[漷县]:“州南四十五里,南至武清县七十里,汉雍奴县地。辽初为漷阴镇,后升为漷阴县,以在漷河之南也。元至元十三年,升为漷州,属大都路。明初,复为县,改今属。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

  漷州,故城在今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漷县村。此处原为武清辖境,自汉代成村,称霍村,位于雍奴薮北部东畔。辽代,雍奴薮演化成若干湖泊,彼时此处为一片大泽,称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集,夏秋多菱茨”。辽初,以霍村在漷水之南改称为漷阴村。按辽代“捺钵”(下注)习俗,每年季春,辽主都要游猎于延芳淀。每至必有大批官员相随,无数兵士护从。又于淀中演练水战,以破北宋在沿界之处设水田防卫策略。由此,位于延芳淀之畔的漷阴村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城镇。辽乾亨二年(980年),“置镇于漷河南之漷阴村”,称漷阴镇。辽太平年间(约1026年),析出潞县(今通州)南部、武清县北部添置一县,县治即设在漷阴镇,称漷阴县。《辽史·地理志》:“漷阴县,本汉泉州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

  沿至元代,因游猎文化与大都(今北京)政治、经济需要,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阴县为漷州,“领二县:香河、武清”。州治初设于柳林镇(今通州区张家湾镇西永和屯村西),不久,因管理漕运之需,南迁至白河(今北运河)西岸之河西务(今武清区河西务镇)。至正元年(1341年)四月,“罢漷州河西务”,州治北迁于漷阴镇。

  元朝的时候,延芳淀渐被淤塞,分为几处较大沼淀。蒙古族帝后王公亦善于游猎,常至此游幸,放“海东青”(猎鹰)扑猎天鹅等,称这几处场所为“飞放泊”或“海子”。当时漷阴县内有马家庄、栲栳垡、南新庄三大飞放泊与柳林海子。并在柳林海子建有行宫,即“柳林行宫”。据史载,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一场大风“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从此条记载推测,当年行宫规模当很壮观。今通州区张家湾镇的大北关、小北关两村的村名,即是因曾处于柳林行宫北门外而得来。行宫遗址在今大北关之南、西永和屯村西。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武清县从属漷州改属通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明廷将漷州降为漷县,与武清同隶通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屡遭水患,民困役重,裁撤漷县入通州。从此,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在历史上消失。其县治演变为今天的漷县镇。

  注:“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营。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来源天津日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5: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州的漷县古镇,是北京地势最低洼的地方,曾汇聚成浩淼的淀泊,因其风景秀丽,莲菱飘香,得名延芳淀。在辽代,就成为皇家苑囿,建起了行猎行宫神潜宫,贵胄大臣也纷纷在此修建了鳞次栉比的园林,形成了北京最早的皇家园林群。到了元代,又修建了柳林行宫,皇帝每年都要在这里行猎避暑。皇帝的游幸活动,形成了韵味独特的皇家文化,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今天的通州人力图重现“天下第一皇家湿地园林”的旖旎风光。

说起北京的皇家苑囿,很多人马上会想到海淀区的三山五园,但其实,建于清代的三山五园只是北京最为晚近时期的皇家苑囿。北京自938年成为辽朝的南京后,就开始有了皇家苑囿和离宫的设置,以满足皇帝避暑、狩猎的需要。北京最早期的皇家苑囿区,却并非是日后的西山地区,而是位于今通州区东南,这里面水泊连绵,是当时的风景名胜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延芳淀。辽朝皇帝是出身自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有个传统的习惯,在一年当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要到不同的地区进行巡幸和行猎,称之为四时捺钵,延芳淀就是辽朝皇帝举行春捺钵的地点。

延芳淀在通州东南的漷县一带,这里处于潮白、温余、高粱等河流的下游,是北京地区地势最低的地方,海拔仅20米,故易潴水成为淀泊。辽代延芳淀的范围,北至通州的张家湾、台湖一带,西至马驹桥,西南达大兴区的采育,南至通州的南界,有着方数百里的广阔水面,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自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起,就成为辽帝春捺钵的重要地点,这一年的春二月,辽圣宗及其母承天太后萧绰(就是有名的萧太后)来到这里弋猎。以后更是多次来此驻跸巡幸,由此人口渐多,居民成邑。为了便于管理及供给帝后游幸生活所需,专设了漷阴县,成为辽代捺钵文化在北京地区的特殊产物。

据史书记载,当年的延芳淀烟波浩淼、碧波荡漾,沿岸芦苇茂密,绿柳绕堤,景色幽美。水中则是莲菱飘香,鱼虾游弋。每年春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常有成群的天鹅栖息湖中。此时,辽帝便带领大量侍从架着鹘鹰连骑而至,帝后择中亢爽之地安下营帐,侍从们就地搭建庐舍。进行狩猎时,“卫士皆衣墨绿,各持链鎚、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产于东北的一种猛禽)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后人对行猎的盛况也有精彩的描述:“辽时每季春必来此大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海东青大仅如鹊,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鹅惊鸣,相持殒地。”(明《燕山丛录》)头鹅献给皇帝后,大家都头插鹅毛,将猎得的各种野味在营帐前摆下盛宴,就是辽代极为著名的“头鹅宴”。为了方便从猎的后妃居住,辽帝在延芳淀建有神潜宫(今神仙村)。辽圣宗还在此设先帝石像以供奉,统和十二年(995年)“奉安景宗(圣宗之父)及皇太后石像于延芳淀”,直到开泰元年(1012年),始“奉运南京诸帝石像于中京观德殿”,原立于延芳淀的“景宗及宣献皇后(即承天太后萧绰)于上京五鸾殿”。延芳淀具有丰富的园林景观,皇族、大臣在此也各有分地,于是辽朝的大臣也纷纷依傍着辽帝的从猎行宫建起了自己的园林,如建在今郭庄的司徒郭世珍的“独秀园亭”,形成了通州最早的皇家园林群落。经过数百年的沧桑,这些园林群落虽然已经全部湮灭了,但当年的盛况规模,恐怕并不亚于日后的三山五园。在金代,在延芳淀构筑园林的风气仍然保留,曾任四乡学谕的漷县人崔礼在小安村建造园亭,盛植花卉,自赏自娱。

到了元代,随着气候的演变,原来浩淼无际的延芳淀逐渐演变离析成多个较小的湖面,如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马家庄飞放泊和小延芳淀等。“飞放”一词源自蒙古语,据《元史·兵志》记载,“春夏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就是供元朝皇帝行猎的地方。湖泽的面积虽然大为缩水,但仍是“瞻彼漷兮,其水沄沄”的壮观景象。元朝皇帝喜欢“岁猎漷州海子林”,这海子林就是延芳淀的余存。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筑呼鹰台于漷州泽中,发军千五百人助其役”。此时,漷阴县已升级为漷州,州治在今天津武清县的河西务。建筑宏伟的呼鹰台在今德仁务村南,尚有遗迹可寻。史载元朝皇帝喜欢“岁猎漷州海子林”,这海子林又称为“柳林海子”,就是古延芳淀的旧址。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驾幸漷州的柳林海子,见湖滨遍生柳林,风景秀丽,遂命在柳林海子之西建造行宫,称“柳林行宫”。为了临幸方便,还“建七十二桥以渡”。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命重修行宫,增建行殿。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足见柳林行宫的规模之大。柳林行宫是元朝皇帝游幸的主要驻跸地,元朝皇帝除行猎外,还在这里处理政务,甚至进行学术活动,如元成宗就曾在此听讲《资治通鉴》。许多元朝皇帝的圣旨都点明“柳林里写来”的字样,体现出其在元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元朝皇帝在漷州的游幸活动,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形成了漷县八景中“驻跸甘泉”、“远浦飞鸿”、“晾鹰旧台”这三景。

元朝在漷州还有一件皇家盛事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有名的“贵由赤”长跑运动。贵由赤是蒙古语快跑者之意,元朝的禁卫军中有一支专门由贵由赤组成的部队,为了培养贵由赤们的体力和耐力,从至元二十四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贵由赤长跑。长跑起自漷州的州治河西务,终点在大都城内的皇宫正门,主要赛段横穿了整个通州地区。总长度达一百八十里,约合今日的67.6公里,远远超过了马拉松长跑的距离。贵由赤长跑每次比赛都是从黎明时分开始,要求在6个小时内跑完全程,对选手的体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简直就是超级马拉松。起跑前,在起跑处用一条长绳拦住参赛人员,时辰一到,根据监临官的号令将绳子放下,参赛人员便一拥而起向终点奔去。比赛开始后,在贵由赤们到达终点前,皇帝在王公大臣的簇拥下,坐在终点的龙椅上等待冲刺时刻的到来,并为优胜者赐奖。跑到终点的第一名要俯伏在御前,高呼万岁,万万岁。比赛只取前三名优胜者,其余人员只记姓名,不记名次。第一名奖白银一锭(50两),第二名奖绸缎四表里(表指做蒙古袍面的绸缎,里指做蒙古袍里子的绸缎),第二名奖绸缎四表里,第三名奖绸缎二表里,其余参赛者赏绸缎一表里。贵由赤长跑成为了北京历史上最具盛名的大型体育赛事。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北伐的红巾军曾攻至柳林行宫,元廷上下震恐,自此以后,元朝皇帝不再临幸柳林行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大将军徐达统军北伐,攻克柳林行宫,并在此设大本营,最后攻取了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10 年之内,柳林行宫两遭战火,最终毁于一炬。

延芳淀湮灭了数百载,但当年“水鸟亿万成群”的胜景一直存留在通州人的记忆中。通州人一直有重现“天下第一皇家湿地”的宏愿。目前延芳淀湿地公园项目正在筹建中,2015年结合通州区运河环境整治工程,进一步深化“延芳淀”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申报工作。延芳淀湿地公园建好后,将利用湿地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水质条件,再现延芳淀湿地昔日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旖旎风光,使“天下第一皇家湿地园林”获得重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5: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游猎是与宴飨、征伐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擎在臂上的鹰隼,蹲踞鞍后的猎豹,追逐猎物的细犬……探寻元代帝王游猎时的身姿,可体会游猎文化独有的魅力。
“阳历三月初即从都城首途南下,至于海洋,其距离有二日程。行时携打捕鹰人万人,海青五百头,鹰鹞及他种飞禽甚众,亦有苍鹰,皆备沿诸河流行猎之用。”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中写下了这些文字。是谁行围打猎,需要如此大的阵仗?答案是大元天子,忽必烈汗。

蒙古人游牧草原,逐水草而居,终年往返于营地之间。当他们在汉地——今天的北京——建立政权后,仍没有放弃这一习俗。“两都巡幸”,飞放射猎,就成为元朝政治生活的最大特色。而马可·波罗所见,就是忽必烈“柳林春猎”:前往春季营地行猎的场景。


跟元世祖去打猎
蒙元政权定都大都城(今北京)之后,承袭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传统,会在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皇家游猎活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世祖出猎图》,即展现了元世祖忽必烈携皇后及侍从狩猎的场景。忽必烈身着白裘骑在骏马之上,身边是他的皇后。手捧御弓、腰挂御箭的侍从紧跟其后。猎犬则在机警地寻找猎物。
春猎行宫在哪里?
马可·波罗说,忽必烈一行人从大都城南下,经过两天的路程,才来到春猎的地点。春猎的围场在哪儿?元初名臣王恽在《大都路漷州隆禧观碑铭》中有着详细的记述:“漷(hu)州,距今新都东南百里而近……原隰(xí,低湿之地)平衍,浑流芳淀,映带左右。建元以来,春水澄融之际,上每事羽猎,岁尝驻跸……”大都东南百里之外的漷州(今北京通州东南),地势低湿,又有湖泊流水,风景秀丽。忽必烈称帝之后,每年初春冰雪消融,都会前往漷州行猎。黄文仲的《大都赋》也可印证此事:元大都南有柳林之区,“每岁孟春,亲御六飞,南临漫衍,大猎乎漷水之渚”。

在漷州春猎并不是忽必烈的独创。元代的漷州在辽代名为“漷阴县”,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契丹皇帝举行春捺钵,每年春天到位于燕京城东南九十里的延芳淀狩猎。因为频繁举行春捺钵,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延芳淀附近逐渐聚集起人口,便设立了漷阴县。蒙元踵辽故俗,“延芳春水”遂成为元世祖忽必烈以后诸帝每年春季例行的游猎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5: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游猎是与宴飨、征伐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擎在臂上的鹰隼,蹲踞鞍后的猎豹,追逐猎物的细犬……探寻元代帝王游猎时的身姿,可体会游猎文化独有的魅力。
“阳历三月初即从都城首途南下,至于海洋,其距离有二日程。行时携打捕鹰人万人,海青五百头,鹰鹞及他种飞禽甚众,亦有苍鹰,皆备沿诸河流行猎之用。”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中写下了这些文字。是谁行围打猎,需要如此大的阵仗?答案是大元天子,忽必烈汗。

蒙古人游牧草原,逐水草而居,终年往返于营地之间。当他们在汉地——今天的北京——建立政权后,仍没有放弃这一习俗。“两都巡幸”,飞放射猎,就成为元朝政治生活的最大特色。而马可·波罗所见,就是忽必烈“柳林春猎”:前往春季营地行猎的场景。


跟元世祖去打猎
蒙元政权定都大都城(今北京)之后,承袭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传统,会在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皇家游猎活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世祖出猎图》,即展现了元世祖忽必烈携皇后及侍从狩猎的场景。忽必烈身着白裘骑在骏马之上,身边是他的皇后。手捧御弓、腰挂御箭的侍从紧跟其后。猎犬则在机警地寻找猎物。
春猎行宫在哪里?
马可·波罗说,忽必烈一行人从大都城南下,经过两天的路程,才来到春猎的地点。春猎的围场在哪儿?元初名臣王恽在《大都路漷州隆禧观碑铭》中有着详细的记述:“漷(hu)州,距今新都东南百里而近……原隰(xí,低湿之地)平衍,浑流芳淀,映带左右。建元以来,春水澄融之际,上每事羽猎,岁尝驻跸……”大都东南百里之外的漷州(今北京通州东南),地势低湿,又有湖泊流水,风景秀丽。忽必烈称帝之后,每年初春冰雪消融,都会前往漷州行猎。黄文仲的《大都赋》也可印证此事:元大都南有柳林之区,“每岁孟春,亲御六飞,南临漫衍,大猎乎漷水之渚”。

在漷州春猎并不是忽必烈的独创。元代的漷州在辽代名为“漷阴县”,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契丹皇帝举行春捺钵,每年春天到位于燕京城东南九十里的延芳淀狩猎。因为频繁举行春捺钵,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延芳淀附近逐渐聚集起人口,便设立了漷阴县。蒙元踵辽故俗,“延芳春水”遂成为元世祖忽必烈以后诸帝每年春季例行的游猎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3-29 03:10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