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40331|回复: 5

[城市建设] 北京通州区牛堡屯——昔日柳林行宫 今朝通衢大镇

[复制链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database001 发表于 17-4-11 16: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堡屯是张家湾镇南部一较大规模村庄,在牛堡屯镇划归张家湾以前,该村一直是这里的行政中心。由于通州南部处于永定河冲积扇和潮白河冲积扇结合部位,地势低洼,历史上属于永定河、潞河交汇之地,湖泽广布,河流纵横,是典型的水乡区域。早在三千年以前这里是古雍奴薮的一部分,在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的作用下,此处不断淤积成陆,元明清以后牛堡屯地区不断得到开垦,遂逐渐演变成农田,今天已经牛堡屯一带已经是良田沃野,昔日河湖广布的情形了无踪影。


牛堡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五代以后,辽金元三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北京成为国都。由于辽金元统治阶级为游牧狩猎民族,居无定所,随水草迁转。自今北京成为都城以后,牛堡屯所在地附近有一个面积广大的水体叫做延芳淀,每年春季水鸟群集,是一处理想的游猎地。辽代北京为陪都南京,契丹国主多次临幸南京,并在南京周边进行游猎活动,延芳淀因水鸟群集而成为春猎之所,《辽史》云:“辽每季弋猎于延芳淀,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集,春秋多菱茨。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链锤鹰食刺鹅锥,引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猎者以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群巨各有分地。”如此盛况,年年为之,辽主每至延芳淀必到漷阴,在此补给粮草,挑选役夫,由此漷阴一带居民群集,商贾日多。为便于管理,辽朝遂于太平中在此设漷阴县。根据《北京历史地图集》,漷阴县就在牛堡屯东的大、小北关和前、后南关几个村落之间。元代,延芳淀萎缩成几个湖泊,牛堡屯附近有柳林海子和南辛庄飞放泊,为蒙古帝王围猎之所。至元十八年,元世祖曾到柳林,建有行宫,称作柳林行宫。此后历朝蒙古皇帝皆来柳林围猎,并驻跸柳林行宫,可见,辽、元时期牛堡屯是一处重要的皇家游猎场所。


根据《通县地名志》记载,牛堡屯是由于元代帝王来此游猎并放牧牛羊而形成和得名的村庄。元代,牛堡屯位于柳林海子和南辛庄飞放泊附近,元朝皇帝经常来到这里游猎,因为这儿水草丰美,就做为放牧之地,筑有土围,晚间将牛圈进去,所以就叫牛堡。明代以后,山西迁民到此屯田,又给加了一个屯字。清初邢姓大户到村北落户,形成街巷,称为邢街,成为牛堡屯的一部分。通州文物专家周良先生持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辽金时期,这里是帝王后妃常来游猎的延芳淀所在,元代早期此处的额的会面大部分已经淤浅变成陆地,碑林柳林海子(西永和屯村西)是元代帝王游幸的地方,并在那里建造了行宫。为防止海子水灾夏秋之际雨水多时满溢为害,元廷在海子周边筑起围堤。元世祖时曾搞过几次移民屯田运动,并在柳林行宫设置屯田提举司,掌握通州、漷县等州县屯田事宜。从北部边疆迁移来的游牧民族户在海子堤外放牧牛羊,并建房居住,半牧半耕,形成村庄。在古代,将堤说成堡,在堡旁牧羊牛而且屯田耕种,故名牛堡屯。这是牛堡屯地名形成的两个说法。其实,这两种说法主要的差别在于对于“堡”字的解释不同而已,牛堡屯形成于元代柳林屯田时期,与牛羊放牧有关,这是两种说法的共识。但是,牛堡屯一名的来源果真象上面所说的那样与放牧有关吗?


毋庸置疑,元代漷州的柳林行宫是蒙古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地点之一。然而,至今为止,学术界关于柳林行宫的位置尚未给出清晰的结论。那么柳林行宫到底在何处?本文认为牛堡屯就是柳林行宫所在,牛堡屯得名与牛没有关系,牛堡系蒙古语的音译写法,与辽金元时期的帝王行猎的“捺钵”制度有关。


“纳钵”又写作“捺钵”、“纳拔”、“剌钵”、“纳宝”、“奈本”等。“纳钵”一词通用于辽、金、元三朝。“纳钵”当为契丹语,契丹兴起于我国北方,渔猎是其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对其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影响。契丹贵族就实行四时捺钵制度。《辽史·营卫志》记载:“辽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铢”,此乃契丹贵族四时捺钵制度。那么,“捺钵”本身又是何义呢?根据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卷6记载:“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尊,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可见,“捺钵”即汉语“行宫”的意思。捺钵实际上就是可汗渔猎时所建之牙帐,或出行时之行宫,是辽、金、元三朝皇帝出行打猎之专门用语。


辽以后,金元两朝皆沿用契丹皇帝出行狩猎的专用词汇“捺钵”,成为女真及蒙古语中专有名词。《金史·章宗纪》:泰和二年“谕有司曰:金井捺钵不过二三日留”。又《大金国志·熙宗纪》:皇统三年“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钵”。“剌钵”下注云:“剌钵者,契丹语,所在之意”。蒙古人承袭金代传统,沿袭辽之“捺钵”用语。这在元代文献中有相关记载,元杨允孚《滦京杂咏》有这样一首诗“纳宝盘营象辇来,画帘毡暖九重开。大臣奏罢行程记,万岁声传龙虎台”。他在自注中云:“龙虎台,纳宝地也,凡车驾行幸宿顿之所,谓之纳宝,如云巴纳”。此处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凡车驾行幸宿顿之所,谓之纳宝”,即元朝皇帝的行宫叫做“纳宝”。“纳宝”正是契丹语“捺钵”的另一种写法。元代皇帝行宫有时又称作“巴纳”,元人周伯琦《扈从诗》前序云:“国语巴纳者,汉言宿顿所也。”


牛.png



元朝皇帝在漷州柳林一带建有行宫,按照元朝时的说法,行宫应该称作“纳宝”,“纳宝”一词的发音与牛宝屯中的“牛宝”何其相似,联想到古人记录地名时往往记音不记字,可以认定,“牛宝”就是蒙古语“纳宝”(行宫)的讹写。既然如此,牛堡屯当时元代的柳林行宫无疑。另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柳林行宫建在漷州之西,而牛堡屯恰恰在大小北关、前后南关之间的漷阴故城之西,与古籍记载十分吻合。


牛堡屯很可能依附于柳林行宫形成于元代,村落自然以“纳宝”或“纳钵”相称。元末柳林行宫毁于战火,明代迁山西、山东等地移民来此屯田,原来的村落逐渐扩大,村名也逐渐汉化并演变为“牛堡屯”。明清以后,漷州以南的水域演变为陆地,牛堡屯位于通州通往京南地区的一条大路上,因此牛堡屯凭交通之利日益发展壮大。至清代,北方市集得以发展,牛堡屯渐渐发展成为周边地区的商业中心,根据乾隆《通州志》记载,“牛堡屯集场,逢一、五、三、八日集期”,至民国时期依然如此。可见,牛堡屯至少在清乾隆时期,已经形成集市,并发展成为城郊固定地点的定期集市之一。牛堡屯至今仍是张家湾南部地区一大经济中心村,据牛堡屯的居民介绍,现在在牛堡屯,农历月份里带一、六的日子,都会有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集市,这个集市和周边的台湖、张家湾相比也是最大的。


元朝皇帝在漷州柳林一带建有行宫,按照元朝时的说法,行宫应该称作“纳宝”,“纳宝”一词的发音与牛宝屯中的“牛宝”何其相似,联想到古人记录地名时往往记音不记字,可以认定,“牛宝”就是蒙古语“纳宝”(行宫)的讹写。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7-4-11 16: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696年,参与北征契丹失败后的陈子昂独自登上了古幽州台,这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诗人,面对满目苍凉的燕国旧城周围的景色,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与此同时,“逐水草而居”的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部落却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这片土地。他们看到,这片长满蓟草和芦苇的平原上到处是平地涌出汩汩清泉,广阔的大地上布满了沟渠、河流、湖泊,到处是坑塘、湿地……慷慨的大自然赋予了这片土地丰饶的水资源。

  两百多年后,契丹人终于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在河湖环抱的蓟丘上建立了辽国的陪都——南京城。以后的元朝统治者更把琼华岛作为大都城的中心,围绕这片湖泊湿地建立了首都。北京平原曾经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据乾隆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记载:“淀,泊属,浅泉也。近畿则有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清淀、洄淀、涝淀、护淀、畴淀、延芳淀、小蓝淀、大蓝淀、得胜淀、高桥淀、金盏淀……凡九十九淀。”可以这样说:北京,曾经是一个建在湿地上的城市。

  ■最早消失的大湖——京东延芳淀

  一片荡漾在史书上的广袤水域,为我们描绘出一千年前的通州。据考证,北京东部的这片延芳淀湿地在辽代时涵盖了今漷县、廊坊边缘,采育、马驹桥、大羊坊(据有人考证,大羊坊原来叫“羊坊店”与“延芳淀”谐音)、台湖镇一带,方圆百里。那时,这里有大片的水面、茂密的苇塘,每到春秋两季,北上、南迁的候鸟在这里歇脚、捕食,延芳淀就成为天鹅、大雁、野鸭的天堂。

  《辽史·地理志》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鎚、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这是描写辽后主率领后妃、文武百官以及侍卫军到此打猎时的情景。

  明代出版的《燕山丛录》(作者徐昌祚)是这样描写辽国帝胄们到延芳淀一带射猎的盛况的:“辽时每季春必来此大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海东青大仅如鹊,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鹅惊鸣,相持殒地。”

  由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这片地区人烟渐盛,辽代在此设漷阴县,后来改称漷县,就是今通州区漷县镇(漷念“火”,即四面环水的城郭)。到了元代,元顺帝在漷县柳林建行宫。由于紧临北运河,这里又是漕运的必经之地,有时北上漕船集中到达,而通惠河的通行能力有限,大批船舶就驶进延芳淀内等待,促进了漷县一带商业的发展。

  元末农民起义的各路人马中,有一支以韩林儿和刘福通为首领的红巾军,攻打大都时,兵败柳林,退入茫茫芦苇荡中。清末庚子年,这一带一些红巾军的后代参加义和拳,这是后话了。

  明代建都北京后,大批从山西洪洞老槐树下来的移民使人口大量增加。人们逐渐改渔猎为耕种,他们排干湖水改为粮田,延芳淀被逐渐蚕食,大片水面消失。只有小面积的地块仍然保持了原始的湿地生态。

  到了清代中期,通州境内除了过境的潮白河、凉水河、北运河等河流,就只剩下几片零星的浅水面和几万亩稻田了。但北上的漕运船舶仍然在张家湾停泊卸货;一些王公贵族仍然到这些水边放鹰射猎,称为“飞放泊”。主要水面有:“柳林海子”在今天通州牛堡屯以北;“栲栳垡飞放泊”在今通州区马驹桥镇东南;“马家庄飞放泊”今址在通州区张家湾南面。

  晚清诗人卞永吉在《漷县舟中》诗中是这样描述当年这里的水乡风貌的:

  征帆缘潞转,

  别马忆骄嘶。

  前路方疑远,

  乡关渐欲迷。

  岸平沙水急,

  野阔塞云低。

  日暮频回首,

  荒村鸡尽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1万

帖子

3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6431
注册时间
09-12-28
无名无名 发表于 17-4-11 16: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time::ti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7-4-11 16: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林行宫探源
柳林和柳林行宫在元代以后是历朝帝王极为重要的一个活动场所。在1999年成书的武清县文史资料第八辑《御河文化史料》第106和107页分别以“元世祖忽必烈在武清建柳林行宫”、“元顺帝驾幸泉州城”两篇文章,记述了柳林行宫建设的时间、帝王巡幸时间以及行宫壮观景象。后来,很多报刊也相继撰文,提及柳林行宫就是现在城关的柳林屯云云。

查《元史》,其中涉及到柳林和柳林行宫的相关记载多达40多处,是元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柳林及柳林行宫遗迹已荡然无存。《日下旧闻考》在“通县”一节记载柳林行宫条下说:“柳林在县西,元时行宫无考”。

南开大学李治安《关于元大都城郊的柳林行宫春猎》一文,对柳林春猎的地理方位进行了考订,探讨了元朝诸帝春猎的盛况,结合《马可波罗游记》相关记载做了笺证,并分析了春猎的多寡及其文化背景。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陈喜波、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张清华的《北京通州区牛堡屯村为元代柳林行宫说》一文,从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猎习俗与柳林行宫的建立、捺钵制度与辽金元时期帝王行宫之名称、北京通州区牛堡屯村为元柳林行宫所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引证。

蒙古灭金宋以后,统一天下,建都于大都 (今北京)。作为北方游猎民族,蒙古贵族也有同契丹人一样的游猎习俗。同样,蒙古人也看中了通州南部湖泽广布的自然条件,并定为游猎之所。时过境迁,辽代烟波浩渺的延芳淀水域到元代已经离析为几个较大的湖泊,分别叫做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马家庄飞放泊和柳林海子等。此处所谓的飞放泊,乃是元朝帝王打猎之地,《元史》 记载:“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今通州张家湾南部的牛堡屯一带就位于柳林海子附近,是元代帝王的一处重要游猎之地。根据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的记载,“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如州,又如柳林。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由此可知,柳林行宫当建于元至元十八年 (1281年)。因柳林地区为春捺钵(元朝对帝王行宫的称谓)之地,元代历朝帝王多次巡幸漷州,畋猎柳林并驻跸于柳林行宫,其中元顺帝于至正三年春猎于柳林,驻跸柳林行宫时间长达一月有余。元代,柳林行宫一直是元朝帝王重要的活动地点之一,直至元朝末年。柳林行宫很可能毁于元末的战争中,《元史》 记载至正十八年三月,“毛贵犯州,至枣林,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遂略柳林,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以兵击败之,贵走据济南”,很可能柳林行宫毁于这场战火,此后柳林行宫不再见诸于典籍记载。由此可见,柳林行宫大致在今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的南部一带。

另据 《读史方舆纪要》 记载“柳林,在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柳林行宫建在州之西,而牛堡屯恰恰在大小北关、前后南关之间的元漷州故城 (辽金阴城) 之西,与古籍记载十分吻合。

按照传统的做法,帝王巡幸,史书及地方志书是有记载的。就地方志书本邑可查的乾隆七年、光绪七年的县志对于帝王驻跸这样的“荣耀”是都只字未提,恐怕让人不得不怀疑武清柳林行宫的存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1-29 15: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游猎是与宴飨、征伐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擎在臂上的鹰隼,蹲踞鞍后的猎豹,追逐猎物的细犬……探寻元代帝王游猎时的身姿,可体会游猎文化独有的魅力。
“阳历三月初即从都城首途南下,至于海洋,其距离有二日程。行时携打捕鹰人万人,海青五百头,鹰鹞及他种飞禽甚众,亦有苍鹰,皆备沿诸河流行猎之用。”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中写下了这些文字。是谁行围打猎,需要如此大的阵仗?答案是大元天子,忽必烈汗。

蒙古人游牧草原,逐水草而居,终年往返于营地之间。当他们在汉地——今天的北京——建立政权后,仍没有放弃这一习俗。“两都巡幸”,飞放射猎,就成为元朝政治生活的最大特色。而马可·波罗所见,就是忽必烈“柳林春猎”:前往春季营地行猎的场景。


跟元世祖去打猎
蒙元政权定都大都城(今北京)之后,承袭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传统,会在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皇家游猎活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世祖出猎图》,即展现了元世祖忽必烈携皇后及侍从狩猎的场景。忽必烈身着白裘骑在骏马之上,身边是他的皇后。手捧御弓、腰挂御箭的侍从紧跟其后。猎犬则在机警地寻找猎物。
春猎行宫在哪里?
马可·波罗说,忽必烈一行人从大都城南下,经过两天的路程,才来到春猎的地点。春猎的围场在哪儿?元初名臣王恽在《大都路漷州隆禧观碑铭》中有着详细的记述:“漷(hu)州,距今新都东南百里而近……原隰(xí,低湿之地)平衍,浑流芳淀,映带左右。建元以来,春水澄融之际,上每事羽猎,岁尝驻跸……”大都东南百里之外的漷州(今北京通州东南),地势低湿,又有湖泊流水,风景秀丽。忽必烈称帝之后,每年初春冰雪消融,都会前往漷州行猎。黄文仲的《大都赋》也可印证此事:元大都南有柳林之区,“每岁孟春,亲御六飞,南临漫衍,大猎乎漷水之渚”。

在漷州春猎并不是忽必烈的独创。元代的漷州在辽代名为“漷阴县”,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契丹皇帝举行春捺钵,每年春天到位于燕京城东南九十里的延芳淀狩猎。因为频繁举行春捺钵,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延芳淀附近逐渐聚集起人口,便设立了漷阴县。蒙元踵辽故俗,“延芳春水”遂成为元世祖忽必烈以后诸帝每年春季例行的游猎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5297

帖子

29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5746
注册时间
08-2-14
QQ
 楼主| database001 发表于 19-2-11 10: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wshhd_zyz 发表于 19-2-4 19:16
牛堡屯东五里后南关北的西永和屯村西南,有一块地,早先叫九十亩地,地下埋着很多老砖,深翻土地那年可害苦 ...

谢谢补充,很多历史年轻人都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4-19 09:29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