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42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百味] 棒槌,忘不了母亲手中的棒槌

[复制链接]

36

主题

333

帖子

12

八通币

硕士生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25
注册时间
06-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我们坐在“承德一日游”面包车上说笑着,突然听见导游兴奋地介绍:“各位旅客,棒槌山到了。大家看,此山山峰像不像一只棒槌?”大家异口同声:“像,太像了。”导游又说:“山峰不太高,登上去留影作个纪念。俗话说,登上棒槌山,活到一百三!”
我兴致勃勃地开始攀登棒槌山。

     一路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剪影: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妈妈挥舞棒槌捶打衣物的画面。

     妈妈生我时已四十出头,所以从记事起妈妈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白发、小脚,走起路来浑身带劲且韵味十足,做事手脚麻利。

      我家是标准农户,祖辈务农。上中农的院落虽不阔气,也不寒酸。五间正房,三间东厢房,不是扁砖到顶,但也是四角硬,称得上砖房。其余两面院墙把院落围得方方正正,严严实实。正南方盖一个门楼,进了门楼往左拐,南墙根下终年放着一块捶沐石,这块石头一尺半见方,上面很光滑。

     妈妈一共生过十二个孩子,活了六个,一家十几口人吃饭穿衣都由她料理。农忙时帮爹锄草、间苗、割谷、摘棉……大麦二秋要筛拿扬簸,样样精通。

     这都搁在一边,只说浆洗缝做这一项。

     全家人冬穿棉、夏穿单、春秋穿夹衣;做针线则反之,冬做单,夏做棉。所以春天是主妇们拆洗缝做的高峰期。大家把棉衣脱下来堆成小山,妈妈要一件一件地拆开,撤下棉絮,衣里、衣面一遍又一遍地洗干净,在晾晒之前放在有稀米汤的盆内浸泡揉搓,再拧干晾晒,这叫浆衣服。等七成干时,用手摩挲平,叠好,放在捶沐石上用棒槌反复地捶打,直到把衣物捶光、捶平为止。这样做出的棉衣边沿四制,见楞见角,即使带补钉,穿着也体面。再者,那时谁有三套四套内衣呀,许多人都是“硬山搁”,就是光板儿穿棉衣棉裤。冷了怎么办?腿腕上绑腿带子,腰间系褡裢。入冬棉衣上身,春末才下架,在身上长达半年之久的棉衣脏成个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那年月拆洗衣物没有肥皂、洗衣粉,只有从灶堂内掏出的小灰淋出的水来洗。因为衣服用稀米汤浆过,布丝间有一层淀粉,所以好洗多了。

     那时,我的棉衣也是浆过、捶过的。我的棉衣总那么合体、暖和。妈妈说:“孩子小,肉儿嫩,浆里子里时把浆冲稀些,这样衣里子不扎肉。”俗话说,男人街上走,带着媳妇手;孩儿街上走,带着娘的手。全家人街上走,哪个不带着我妈的手。

     一大堆棉衣拆了、洗了、浆了、捶了、做了,紧接着又是拆棉被。我家人多,棉被垛一垛就倒,于是分两垛,妈妈用同样方法拆、洗、浆、做。

     登山路上,导游讲了些什么动人的故事传说,我全没听见。我望着这个突兀奇伟的山峰––––棒槌峰发呆。此时占据我脑海的只有一个镜头:妈妈面对南墙,双膝跪在蒲团上,一双三寸金莲压在臀下;腰身稍胖不臃,头发花白,发髻盘在脑后,没有一丝乱发;双手交替,乒乒乓乓。听声音如乐者击手鼓,看姿态如舞者舞蹈。她年复一年,捶呀,捶呀,捶白了头发,捶光了石头。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剪影?这难道不是一曲乡间音乐?这难道不是一段民间舞蹈?然而,全不是,它是母亲含辛茹苦的真实写照。

     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听,口号多响!登上棒槌山,活到一百三!女儿已登上了棒槌山。若能活到一百三也不会忘记母亲辛劳的身影,尤其忘不了母亲手中的棒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4-25 00:24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