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38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诗歌] 忙碌而快乐的一天(杨家毅)

[复制链接]

54

主题

106

帖子

21

八通币

大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160
注册时间
14-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bjboderland 发表于 14-10-8 16:5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忙碌而快乐的一天

这几天我一直忙着自己的事情,晚上拜访老人,白天梳理、抄写资料。整理出不少民歌歌词,还有一些民间故事。心里觉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但是没能帮上家里准备年货,心里很过意不去。老家过年有很多特色小吃,其制作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技艺基本上都是女性掌握,母女相传,一代一代传下来。但是会这些制作技艺的年轻的女孩越来越少了,因为这些活都是很累、很重的体力活。
小时候,我就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吃到这些东西。制作这些东西很费事,需要有大量剩余的粮食,还要砍柴生火,只有冬季是最好的制作时节。我很有幸,每年都能吃到母亲制作的各种特色小吃。
快过年了,母亲就利用晚上给我们炒瓜子、炒花生、炸薯片、爆米花、熬糖、做甜酒、做豆腐、腌腊肉。每当看到母亲在厨房里娴熟地制作时,我和妹妹乖巧地给母亲帮忙。母亲时不时地抓起即将做好的东西给我们吃,我和妹妹仿佛提前感知了过年的快乐。后来工作后,虽然常常在街上买这些小吃,但是觉得怎么也没有母亲做的好吃。
转眼就到了农历腊月三十。一清早,父亲、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我也暂时丢下我手中的活,与父母一起忙活。
第一件事就是将房前屋后收拾干净,甚至要将通往我家的路都要打扫,直到通往别家的分岔口。然后将垃圾堆积起来点燃。不一会儿,每家每户房舍旁边都升起了白烟。这里的垃圾不同于城市的垃圾,无非是一些柏树枝、竹枝、杂草、泥土,是很干净的垃圾,燃烧的烟火散发出自然的芳香,还伴着哔剥的响声。据说这个习俗和一次战争有关系,是一个相约腊月三十联合反抗的信号。后来,这一习俗就保留了下来,成为过年的重要标志。白烟一起,过年的氛围更浓郁了。
大概九点多,母亲开始做饭。一般都是做米饭,因为留下的米汤可以用于贴春联。吃过饭,全家又开始忙碌了,男女分工很明确。母亲准备年夜饭,我和父亲做男人应该做的事情。贴门神、年画、春联。把旧的年画、春联揭掉,然后贴新的,“除旧迎新”从这里就开始了。
小时候,我家的对联都是请人写,一般是大伯帮我家写。如果实在忙不过来,父亲也会请村里大字写得好的人帮忙。父亲也尝试着写对联,但是没吃多少墨水的父亲显得不够自信,最后还是没有勇气贴出来。在农村,会写毛笔字就被人认为是文化人,知识分子。由于父亲生活的年代,耽误了接受知识文化,所以父亲将期望全部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文化的人。等我上中学了,有一次父亲买回来笔、墨、红纸,鼓励我写大字,但是生性贪玩的我写不了几个字就失去了耐性,至今我的字也羞于见人,想起来真是惭愧。后来,大伯视力不好,也很少写字了,我对写字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每到春节,父亲索性就去街上买对联,倒也省事,但是我总觉得少了一些雅趣。
不一会儿,秦琼、敬德⒂就出现在大门上,所有门上都贴上了又红又新的对联,表现吉祥如意的年画也贴在了堂屋的墙上。然后,我和父亲在大门上方挂红灯笼。我七岁以前,老家还没有通电,都照煤油灯。过年的时候,也是每间屋子都点上煤油灯,我家的灯笼是父亲亲手做的。父亲用木头做成很精细的灯笼,在木框外面罩上红绸子,将点亮的煤油灯放在灯笼里。煤油灯的亮光透过红绸子照得整个门庭都显出朦胧的红光,显得既喜庆,又浪漫。后来,老家通电了,就在灯泡外面贴点彩纸,远远看去,绚烂极了,就像彩灯一样。
干完这些,我和父亲的双手都快冻僵了,赶快坐在火炉边烤火。稍微暖和了,我和父亲又要开始一项很残忍的工作,宰杀公鸡和鱼。这是年夜饭的重头戏,因为“鸡”和“吉”谐音,代表吉祥、吉庆,“鱼”和“余”同音,代表富裕。宰杀活物,还是需要勇气和技巧,这样的工作每年都由经验丰富的父亲承担,我充当助手的角色。
家里最大、最威武的金黄色公鸡被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也许这时候还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主人熟悉的身影靠近了它,这次不是给它喂食,而是一把抓住它的翅膀根部,将它悬在半空。它被主人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不知所措,只能绝望地蹬腿,使劲挣扎。我一把抓住它的双腿,使其作倒立状。父亲把公鸡脖子上的毛拔干净,然后很愧疚地默念道:“公鸡公鸡你莫怪,你是阳间一道菜。”说时迟,那时快,一刀割破公鸡的喉咙,鲜血流在碗里,还冒着热气。迅速将公鸡放进热水中,以便容易去除鸡毛。然后父亲麻利地将公鸡剁好,放进厨房。每次宰杀公鸡,母亲总是远远站着,不看宰杀的过程,因为这是母亲亲手养大的,很是不舍。
到这时,满山响起了鞭炮声,这是晚辈在给已故先人上坟。我和父亲也开始准备了。先要洗脸、洗手,就算是简单地净身。然后印钱,对着一张纸币哈一口气,然后在一摞火纸上拍一下。拿着香、蜡烛、火纸、酒、肉等物品,我们就上山祭拜祖坟。
按照惯例,一年至少上坟三次,正月十五、清明节、腊月三十。其他重要日子,例如农历七月十五“鬼节”,可以在家里的堂屋里烧纸,对已故先人统一祭拜,而不用到坟上分别拜祭。最隆重的还是腊月三十上坟,这次上坟有个专门称呼叫“上亮”。
这时,鞭炮声、礼炮声此起彼伏。祭拜祖坟是男人们的事,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去上坟。父亲给我介绍,这座坟里的人,应该叫什么。有的辈分太高,他也不知道叫什么,就叫祖人。每到一处,父亲虔诚地跪下来。显然已经有人来过了,因为有烧香和放鞭炮留下的痕迹。但是父亲还是很小心地把杂草清理了一下,以免烧纸放鞭炮引起山火。待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父亲小心翼翼地将到猪头肉、酒摆在坟前,然后点燃香,点燃蜡烛,然后向祖先一面点着火纸,一边按辈分称呼。然后向先人禀告,大概内容都差不多,无外乎就是,过年了请您领钱,然后将头年的工作进行简单汇报,然后汇报来年的打算,请祖先保佑我们全家一切顺意。
“上亮”回来,天已经暗下来了。母亲把年夜饭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我们还不能马上吃饭,全家人要放下手中的活,将有代表意义的菜,例如鸡头、刀头肉,还有酒端到堂屋的神龛前。先给家神菩萨和已故祖先烧纸,请他们领钱,请他们吃饭,喝酒。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怎么能忘了已故的先人呢?这时烛火噗噗的燃烧着,缕缕香烟缭绕在屋子里,堂屋里一片肃静。大家在内心表达着对先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根据我们家族的习俗,我们应该很晚才吃年夜饭。我爷爷当年就是因为不满这个习俗,早早吃饭睡下了,后来一赌气就离开了地主家,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到父亲这一代,就渐渐摒弃了这一习俗,但是也要坚持天黑了一会儿才吃年夜饭。
敬完祖先后,母亲把菜都端回去,又热一热。我和父亲到外面去抬进来一个大柏树疙瘩和一些柴火,放在火炉里,不一会儿,火炉就燃起熊熊大火。老家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这样一句话。父亲说三十晚上要烧很大的火,预示着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正月十五晚上,要点起灯笼,象征全家在新的一年心境亮亮堂堂。老家的人冬月里,就在山上寻摸枯死的大树疙瘩,最好是柏树,因为燃烧起来的柏木,散发出独特的芳香,弥漫整个庭院,让人心情舒畅。
等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我已经饿极了。我和母亲都用期望的眼神看着父亲,父亲一声令下,吃饭吧。我和母亲兴高采烈地去厨房端菜,父亲则开始烫酒。
今天晚上的菜都是母亲精心准备的,全部都是自家出产的东西,虽然不名贵,但是很好吃。公鸡肉是必须有的一道菜。公鸡是场院里放养的土鸡,味道很鲜美,平时在酒店里吃的鸡肉与之不可同日而语。最重要的是每一个部位有不同的寓意。鸡头象征吉祥和权力,一般要留给家长吃。如果家里有一两岁的婴儿,家长要把鸡舌头给小孩吃,据说这样可以使小孩以后能说会道。鸡翅膀要留给晚辈吃,传说这样会使晚辈的前途美好,可以飞得更高。还有莲藕炖猪蹄,三十晚上要炖前蹄,意思是抓钱,有财运。还有鱼肉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连年有余。
在老家把吃年夜饭叫“谈年”,意思是说边吃饭边聊天,一起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吃年夜饭时不许提让人扫兴的话题,也不许说“坏了”、“糟糕”这类的话。否则,人们会认为,新的一年会交背运。过去一家子有很多人,相互聊天、喝酒很热闹,一顿年夜饭吃到深夜。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渐渐都是小家庭,吃年夜饭仿佛少了些什么。鉴于父亲的兄弟比较多,住房很紧张,我的父亲在离老院子几百米远的地方修建了自己的新居,就是我们的小家庭。出于孩子的天性,我和妹妹小时候总是喜欢去老院子玩耍,因为那里人多热闹。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先去奶奶家玩会儿,直到现在也有这个习惯。
每年除夕夜,我和妹妹也是迫不及待地吃晚饭,催促妈妈拿出新衣服,迅速换上就要出门。父亲说别忙,然后从兜里掏出两张崭新的一块钱纸币,给我和妹妹一人一张,说这是给你们的压岁钱,要好好装着,别弄丢了,保佑你们平安。小时候,我一直没法理解为什么叫“压岁钱”,为什么压岁钱能保平安,我问父亲,父亲也说不出所以然。我想父亲不知道,别人就更不知道了。
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这些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除夕夜出来摸小孩子的头,吓得孩子大哭,恐惧致病,甚至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坐着不睡。有一家夫妻老来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晚上,他们怕“祟”出来危害爱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一起玩耍。孩子玩累了就睡着了,夫妻俩把孩子盖好,顺手就把铜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门,吹灭灯火,“祟”来了,刚伸手摸小孩的头,突然枕边迸发出一道白光,吓得“祟”逃掉了。第二天夫妻俩把这个故事告诉给邻居,并逐渐传开了。大家都学着做,果然危害小孩子的小妖再也没有出现过。除夕夜给小孩子铜钱的习俗就这么传下来了,一开始叫“压祟钱”,因为“祟”和“岁”同音,后来叫压岁钱。
听奶奶说,过去给压岁钱都是给一个小铜币。小时候,老家还能见到不少铜钱,现在很少见了。据说我大姑父的父亲是个大地主,家里的铜钱多得用箩筐装,1958年,全部拿去炼铜了。后来长辈用纸币代替了硬币,而且面值越来越大。前不久媒体报道,在某地小孩过年收了好几十万“压岁钱”。看来“保平安”的压岁钱成了某些人敛财的幌子了,如果那样的话,有一天变了味的“压岁钱”不仅保不了平安,还会带来祸患。
拿到压岁钱后,我和妹妹还不忘将所有口袋都填满瓜子、糖果,然后到奶奶住的大院子。不一会儿,父亲和母亲也来了,大人们在一起聊天,围着火炉聊天、玩牌。小孩子们就约在一起,到处跑着玩。对孩子们来说,今天晚上可以毫无顾忌地玩耍,即使不小心犯错或者闯祸了,大家都会原谅,父母也不会责骂。如果在平时,回家晚了,或者把谁家小孩弄哭了,都免不了受到斥责,甚至会有皮肉之苦。但是今晚,小孩子们享有最终“庇护权”。
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吃完饭,我和父亲就蠢蠢欲动了。这点被母亲看出来了,母亲说好不容易回来一次,还不在自己家多待会。我想也是,每次回来就发现父母皱纹更多了、更显老态了。而且小时候的玩伴也都成家立业了,他们的小孩又可以到处跑着玩了。不得不让人感叹,岁月催人老啊。
索性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这个除夕夜,我要好好陪陪我的父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4-19 13:23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