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154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名家] 王梓夫

[复制链接]

1256

主题

4335

帖子

184

八通币

副教授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0690

夜间值班射手座(11/22-12/21)八通官方狮子座(7/23-8/22)水瓶座(1/20-2/18)

注册时间
09-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王梓夫,笔名秦桑,知名作家及剧作家,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见长,代表作《漕运码头》

王梓夫,北京通州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66年后历任北京通州区机关干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北京作家协会理事,通州区文联名誉主席,北京西城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北京通州的王梓夫文库保存有其著作、手稿、奖杯、证书、书信、藏书等10多个种类的档案资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王梓夫的文学创作历程。这些档案资料是对青少年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良好素材。
代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异母兄弟》、《遭遇复仇》、《漕运码头》、《草街》;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光》、《兴旺之魂》、《大运河启示录》;长篇纪实文学《净化神圣的国土》、《仇城》(与人合作);中短篇小说集《昨夜西风》、《蜜月日记》、《都市里的11种爱情》、《向土地下跪》、《格外》、《王梓夫小说选》;《槐树花真香》;《王梓夫自选集》(1~3卷);长篇随笔《寻求活法》;散文集《往事门前》;《王梓夫影视剧作选》;话剧《女儿行》(合作)、《夏威夷酒家》、《妃子楼》、《红河谷》及电视剧多部。

所获奖项
王梓夫的作品曾获得国家及地区的各种文学奖项。其中,话剧《女儿行》荣获北京市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活动戏剧一等奖;长篇小说《异母兄弟》荣获北京市庆祝建国四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佳作奖;中篇小说《死迷》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优秀作品提名奖;长篇小说《漕运码头》荣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优秀奖;《箫声》、《异母兄弟》分别获北京市庆祝建国35周年、45周年优秀作品奖;《人格的力量》获1991年北京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小小说四篇》获1994年《北京日报》一等奖;《信念》获北京文联纪念建党70周年优秀作品奖;其作品还获《广州文艺》奖、《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春风》文学奖等20余项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371

主题

1485

帖子

142

八通币

博士后

Rank: 8Rank: 8

积分
12317
注册时间
14-3-24
沙发
八通灵灵七 发表于 14-10-8 14:26:26 | 只看该作者
让运河水与心脉融通
2013年06月2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得主王梓夫访谈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用她母亲一般的丝丝血脉,滋养着沿岸的城市和人民。通州作为北运河的起点,千年间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厚实的运河文化底蕴。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系通州人,一生以大运河为题材,描写运河人、运河事,成为当代杰出的文学大师。运河文脉生生不息,近年来,一部以运河漕运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漕运码头》进入公众的视野,并且随着4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以及该小说荣登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榜首,另一位对大运河一往情深的通州籍著名作家王梓夫,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6月一个惬意的星期天,在北京通州运河边一个雅静的茶楼,《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记者对《漕运码头》作者王梓夫先生进行了专访。

王梓夫,北京通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著有长篇、中短篇小说多部,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其长篇小说《漕运码头》荣登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榜首,是中国第一部描写漕运文化的长篇巨制。小说以时世巨变的清道光时期为背景,对影响封建帝国甚深的漕运历史及流弊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展示了大清王朝由盛向衰之际,从王室到中枢、从官场到民间的种种忧患及挣扎。该作品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及台湾御书房等单位四次出版发行,并被改编成4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作为北京电视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年大戏隆重播出。其姊妹篇《漕运古镇》也于今年初出版,再一次展现了中国漕运文化波澜壮阔的特别风采。

记者: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以运河为背景的特别多,像刘绍棠老师等,但以运河漕运为背景的却不多,甚至没有,您堪称描写漕运文化的第一人。请问是什么给您灵感,想到写这样一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王梓夫:我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从小就生活在运河边,现在也住在运河边,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心中总有一腔热情,想要描写它、讴歌它。被称为“运河之子”的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是我进入文学创作领域的领路人,他擅于描写运河的风土人情,要为后人留下一幅20世纪运河风土人情的画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运河,水没了、船没了,运河也渐渐被人遗忘了,但运河情结一直深深地植根在我心中。

老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漂来的北京城。”指的是北京城的皇家宫殿建材基本都是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利用运河运来的。漕运是运河最大的功用,可以说没有运河就没有北京城。对于现代人来说,“漕运”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在中国的王朝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两代,忙碌于京杭大运河之上的“漕运”,却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生命线。通州以运河而闻名,因漕运而兴盛,曾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元代至清末一直是“漕运衙署”所在地,是漕运、仓储、商贸中心。通州历史上曾有7个码头,在通州张家湾,就有存放木料的皇木厂村和砖厂村。遥想当年,运河舟船穿行,恐怕是通州最热闹的地方。1780年,乾隆七十寿辰,周围国家来祝贺,朝鲜使团从山海关走水路入京。一位叫朴趾源的官员在《热河日记》中写道:“至河边,河广且清,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不见潞河(京杭大运河北段)之舟楫,则不知帝都之壮也!”可见当时通州水路运输的盛况。

运河在我的心中太重要了,穿行在运河边的历史街区,我常常会伤心,我不希望鲜活的运河变成沉寂的遗迹。经过思考,我决定面对现实,探究更深远的历史,给人们留下运河清澈、繁荣的记忆,所以我决定选取运河漕运这个题材。

记者:通州漕运由来已久,为什么《漕运码头》会以清朝道光时期为背景?

王梓夫:清朝道光时期,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朝封闭的铜墙铁壁,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作为社会经济命脉的运河漕运也是在道光时期由盛转衰。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如林则徐、龚自珍等,他们都是一些在社会危难时期有责任、有担当的英雄,我把这些人物写到了小说里。小说主人公爱新觉罗·铁麟乃宗室贵胄,临危受命担任管理漕运的钦差大臣,为了不负圣恩,上任伊始即大刀阔斧地清弊惩奸,是一位刚正不阿、耿直忠勇的正面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记者: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因此艺术工作者往往在创作一部作品前,要做大量的实践及准备工作。听说您研究运河文化、研究漕运历史有很长时间了,拥有的资料摞起来差不多和您一般高,请问《漕运码头》从构思准备到完成问世,历时多久?

王梓夫:所谓“功夫在诗外”。运河一直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在我踏入文学殿堂以后,就确立了写运河的历史这个目标,于是开始一点儿一点儿准备、积累。在武汉大学读书时,我去图书馆借书,去请教老师、特意修读明清史;参加工作以后,我曾经10余次走运河,在运河流经的重要城市驻足、停留……这样算来,前后的准备时间长达20年。

因为有了多年的积淀,在动笔之前,心中已有了大致的构架,所以一动笔就一发而不可收,只经历了一冬一春就成书了。

记者:至今,《漕运码头》4次再版,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热播,通州区政府斥资兴建了永久性的仿古漕运码头建筑群,带动了当地的旅游。您在写这样一部书时,有没有想到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王梓夫:没有想过,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写了自己想写的作品。每一个作家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壤,我是喝大运河的水长大的,我熟悉运河、热爱运河,运河为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写作空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们呈现一幅运河鲜活的画卷。现在百姓看不到运河当年的历史,我把运河的历史记录下来、再现出来,通过小说和连续剧的形式还原漕运的历史,留给百姓一段运河历史的记忆。

记者:您的《漕运古镇》今年初面世了,作为《漕运码头》的姊妹篇,二者有什么不同?

王梓夫:《漕运码头》与《漕运古镇》虽然都以漕运为背景,但是两者差异却很大。《漕运码头》以时世巨变的道光王朝为背景,《漕运古镇》则是以雍正、乾隆王朝为背景。《漕运码头》场面比较宏大,描写的是那个时代生活的横截面,人物比较多,三教九流,明争暗斗,是横向展开的。《漕运古镇》则描写的是一个人的历史,通过主人公冯含真一生的大起大落、大惊大险、大悲大合的命运,来展示漕运古镇张家湾当年的风貌和文化,是纵向延伸的。


记者:“通州,通天下之州也。州通天下,有赖于舟;舟行天下,有赖于水。水贯流而为河……”除了两部描写通州漕运的长篇小说,您还历时三载创作了《通州赋》, 全文仅1400字,却生动地呈现了元明清诸代通州浩瀚辉煌的漕运盛景、风土民情及当代通州人对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美好未来的展望。您非常挚爱自己生活的这片热土,请问您还会将运河题材写下去吗?

王梓夫:通州地处大运河源头,运河文明悠久灿烂、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我还将继续以运河为题材,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

记者:中国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关键性阶段,请问您对大运河申遗有什么看法,运河申遗以后的走向会怎样?

王梓夫:申遗固然重要,它具有历史的意义,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还百姓一个真正的运河,一个繁荣的运河,这是百姓的愿望。我相信在政府的努力下,大运河申遗一定会成功,如果全社会对大运河都存感恩之心,并回报运河的滋养,我相信大运河的未来定会生机盎然! (应晓萍 侯 杰 潘明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4-26 05:02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