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内有几座村庄名称中有个“楼”字,并且都与姓氏组合,今漷县镇的王楼,潞城镇的崔楼、谢楼和西集镇的耿楼等就是如此。其实,这些村名里最初中间都有一个“家”字,称王家楼、崔家楼、谢家楼和耿家楼。乍看起来,这几座村庄名称都是因村中某户富裕人家的楼房而名,其实不然。有人说是因某户的大门楼高大或某家高大房屋建在高处而远看似楼故名,牵强附会而已。村村有地主,门楼都不小,就都叫某家楼得了,村村房屋都建在高处,没有一个傻瓜把房子建在低处叫雨水淹泡,也都叫某家楼好了,不是那么回事!那么,带“楼”字的几座村落名称是起于什么因由呢? 在明清两代,朝廷为了防备河道决口而淹没村庄田园,保障漕运顺利进行,每到雨季时节,就设防汛机构,沿紧要河道关键河段的两侧,驻防兵丁或吏役,昼夜瞭望和护守河岸,一旦发现水涨危险,便组织兵丁或百姓进行防护。 负责防汛的兵丁或吏役为预防河水溢出,便在河道两岸间的洪泛区边沿筑起长堤,堤随河道走向而弯弯曲曲,古代就将所筑的狭窄长曲的堤防雅称为“楼”。我国秦汉时期面世的《尔雅》一书,就曾有明确的记截:“四方而高曰台,陕(狭)而修曲者曰楼。”其实,“台”与“楼”都是由土筑起的,但形制不一样而称呼相异,方的就称台,狭窄而又长又弯的就叫楼。说明了,长而弯的河堤也称“楼”。负责一段河堤的吏役或兵丁首领所居住的村庄,就以其所管的堤段为村名,称“某家楼”,实际上就是“某家堤”,“王家楼”就是王姓吏役或兵丁首领所管理保护的河堤——王家堤,其所驻或建造的村子就以堤而名。其他3座村庄由来全是这样。 古代,大运河北端段——潞河(今北运河)经常因洪水泛滥而改道,故又有“自在河”别称。崔家楼、谢家楼与耿家楼都曾在大运河畔,而王家楼则是在港沟河右畔,皆以护理者所护理段而名。 至于漷县镇的杨堤、马堤则是直以堤为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