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城中西海子公园内,有一片莲荷铺盖的水面称葫芦湖,以形似而名,但它最初的名字叫葫芦头,是个古老的地名。 早在金代以前,这里曾是高梁河东支南派汇入潞水的河口处,河面宽阔。金朝大定年间的曹望之和泰和年间的韩玉,先后开凿了金口河和闸河,都是疏浚和治理了此河,用来驳运潞水运到的南部区域漕粮至中都城。因中都城到通州城之间,地势高低相差13米,水源不足又急流而下,河水浅不能行船,于是水利专家在河道中建造节水闸,提高水位,保护水源,便于船航,因此称为闸河。至于这条闸河中修了几座闸,史书没有记载,但根据元代会通河(今山东内运河段)、通惠河(今北京至张家湾)两条闸河设闸情况,可以断定在金代闸河河口(今葫芦湖)处必设一道节水闸,俗称河门闸。有了这道河门闸,因而在这里形成了宽深的水面。 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由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河口在今张家湾城东便门外,在那里曾建造广利下闸(河门闸)。明嘉靖七年(1528)吴仲力排众议后而重修的通惠河,河道就沿袭金代闸河故道开浚,河口从张家湾城东移到通州城北,就是现在的葫芦湖处。在金代闸河河门闸处修建台阶式石坝分码头(主码头在大运河北端西岸),经石坝主码头验收后的南方白粮装袋上岸,由脚夫扛袋至此下石坝分码头石阶,装入向北京驳运的小船上。 为了防备通惠河洪水冲毁城池和码头设施,在河口附近两岸修筑了3座滚水坝,2座在南岸,一通西水关(今体育场东南角处),一通北水关(今西海子公园儿童娱乐场处);另一座在北岸(今葫芦湖北岸,仍有遗址)。洪水来了,可以从3处滚水坝上溢泄下去;春及夏季前期,少源微,滚水坝可以节流,使河水保持一定深度,能够使驳船在闸间河道上运行,保障漕运畅通,保证大都需求。 今葫芦湖的西面条形水面即高梁河——金代闸河——明通惠河故道,与河口宽阔水面组合,形似葫芦,故名葫芦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