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论坛首页
查看: 40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人游记] 古崖居探秘

[复制链接]

2

主题

6

帖子

0

八通币

小学生

Rank: 2

积分
57
注册时间
12-9-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古崖居探秘
    在北京的北部山区有个延庆县,在该县西北部深山峡谷中有个古人留下来的崖居遗址,这处遗址被称为“北京延庆古崖居”。据介绍,此处古崖居遗址是在延庆县于1990年进行的全面文物普查时才被发现的。经有关专家、学者考察认定,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现已被列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延庆古崖居遗址位于一条幽静的峡谷之中,所有洞穴都集中在前、后两座山的悬崖峭壁上,共有117个,总开凿面积近10万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古代先民崖居群,不但在北京地区,就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不多见!而它的特殊魅力更在于:究竟是什么人、于什么年代修建的这个浩大工程?这些古代的先民们又是为什么在此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上凿出那么多崖居?这些崖居是干什么用的?……?上述问题至今仍无一个明确的答案。据说,专家、学者们查遍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方志及各种相关史料,都没有得到结果,多次现场勘查,也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毫无疑问,这些没有解开的谜团给古崖居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对于这样一个有悬念的好去处,我等“老顽童”们岂肯放过?其实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何止于青、少年呢?我们这些老家伙们虽然都有了一把子年纪,也不可能再到社会上去拼搏,可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劲头儿却丝毫没减,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也没有打“折扣”,这不正说明了我们是人老心还没老吗?
    2006年4月21日是个星期六。早七点,我开着我的“千里马”,老米开着他的“高尔夫”,载着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其他六位“老顽童”开始上路了。我们所住的小区在南四环和南五环中间,而古崖居在延庆县的西北部,那里已是北京的北部边界,与河北省的张家口地区毗邻。这两地的距离可不近,单程少说也得120多公里。延庆那边的110国道(京张公路)不太好走,不但路窄,而且路况也不好。等待进京的大型载重汽车排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长蛇阵,占据了公路的一大半,害得我们这些往北去的小轿车像“受气包”似的躲躲闪闪的慢速前进。足足用了三个多小时,我们才抵达了目的地。
   进入大门,我们沿着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向山的深处走去,路在山谷中蜿蜒曲折。走进山口不远,就见两边的山体上各凿有一个山洞,样子很像陕北地区的窑洞,其洞口与洞内的尺寸一致,似一段未打通的山体隧洞,洞内供奉着佛像。一看便知,这洞是近几年以现代化手段开凿出来的。 继续前行,山谷渐窄。前面左侧出现了一个山洞,洞口不大,其右下部见梭、见角,近似方形,而左下部和上部呈不规则状。从洞口的情况看,此洞该是天然加人工的产物。洞口旁边立着一块石头碑,上刻“第一道寨门”。碑文云“第一道山寨门”,系防范偷袭、侵扰之用,旁边的石室是守卫人员居住的地方,是该山寨的“警卫室。”这才是真正的古崖居的地界呢!步入山洞,一股阴森森的凉气扑面而来。洞内面积不大,估磨着也就5、6平米的样子,里面住2、3个卫兵还是应该没问题的。洞内的底部近似圆形,弧形的石壁上明显有人工敲凿的痕迹,而顶部呈圆锥形,洞内的形状看起来恰似一顶蒙古包。据说古崖居当年的居民们就是由北方迁徙来的游牧民族。难道说,他们将山洞鼓捣成这个模样是有意而为?不得而知。不过,既然古崖居被称为“千古之谜”,那么在谜底揭开之前,人们的任何猜想、推论都该是有意义的吧?
    走过“警卫室”数十米,忽见右侧的山体上有一道“裂缝”,在“裂缝”的另一端,横堵着一座更高的山峰。远远望去,见那山的岩体上面分布着好几排大大小小的方形孔洞,这些孔洞由上到下排列得很有规则。不必怀疑,它肯定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古崖居。总算见到它的“芦山真面目”!
    穿过“裂缝”,直接攀上修有古崖居的山会缩短不少路程。“裂缝”里边的路当然不平坦,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向山上延伸着。我和我们之中最年轻的小徐决定冒一把险,而其他几位为了绝对安全,宁愿绕远也要走大路。我和小徐沿着陡峭的山间小路艰难跋涉了一段,猛抬头,见一块石碑挡住了去路,碑文所刻:“寻古探幽”。我觉得这字体倒也算得上苍劲有力,不知是何方神圣留下的墨宝?仔细一看,原来是王光英老先生的亲笔题词。绕过石碑,路变得更加艰险,走着、走着,便走到了“绝路”上:前边是悬崖峭壁,根本就无路可走了。大呼“上当!”之后,我们不得不按原路返回,再去追赶“大部队”。
    左转、右转,终于转到了古崖居的面前。面对着这座几乎被古代先民们掏空了的石头山,面对着那么多当年用极简陋的、最原始的工具开凿出来的石屋,怎能不令人惊叹不已呢?这山的顶是圆圆的,远看好像个大馒头。整座山从山顶到山脚,布满了这种石屋,它们的洞口大多为长方形,整齐地按层排列。洞口处既无门、也无窗,毫无遮拦,显得黑洞洞的,使这座山整体看起来极像是一幢仍未竣工的怪模怪样的巨型建筑。是当年就没有在洞口处安装门窗呢?还是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都腐朽消失了呢?这又是个谜!
    更令人称奇的是,就像现在城市里的民居单元房一样,这些古崖居也分为一居室、二居室和三居室。我特意找了一个比较典型的三居室的崖居,对它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这三间石洞一字排开,洞内有门相连,是里、外套间的形式,最外面的一间有供人进出洞的洞口。洞内的房间都呈长方形,地面、墙壁、房顶比较平整,基本达到了横平、竖直,它们虽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但是留在四壁上的凿痕仍然清晰可见。每间洞的面积都较小,大约7……8平米的样子,顶高也有限,不会超过1.8米,个子高的人在洞内肯定要低头弯腰。
    “三居室”外间的洞好像是办公室,在靠里面的一面墙的墙边有人工凿出的石台,从石台的大小和高度看,仿佛是张石桌,它应该就是办公桌吧?中间的洞似乎是房主人进行宗教活动或祭祀先人的地方。洞里朝外的墙上凿有一个不大的方型窗户,阳光从外面射入,把洞内照得亮堂堂的。对面的墙边也有人工凿出的一溜儿石台子,只是高度比外面的石桌要高。根据分析,这石台子是房主人供奉其祖先牌位或神灵的地方。最里面的洞肯定是卧室,一铺石火炕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石炕上面的石板不知被弄到哪里去了,而一条条人工凿成的排烟道和下面烧炕用的炕洞仍然十分完好。令人不解的是,这铺炕的尺寸似乎有点不太对劲?从炕的尺寸推断,房主人的身高也就是在1.6米左右!在石火炕对面的墙角两面的墙壁上,各有一个圆形的孔洞,根据介绍,这二个孔内各插入一根木棍,便是一个简易的挂物架子。另外,在另一面墙壁上还凿有能放置物品的小壁柜。卧室内没凿窗户,只在墙壁较高的地方凿了个很小的通气孔,所以洞内光线有些喑。不过,在每间洞的墙壁上都凿有石灯台。当年,古人们在修建这些崖居時,考虑问题能如此周到,把自己的居室弄得如此“人性化”,实属难得,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很明显,这“三居室”的每间房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看来,这套房子的主人在部落中还应该是个首领,敢情按级别分配住房的做法在很久以前的古代就有了。
    相对于“三居室”,“一居室”和“二居室”就显得简陋多了,尤其是“一居室”,其洞内的面积更小除了一铺石炕之外,剩余的空间十分狭窄,一定是部落中地位最低的人住的。比“三居室”更“豪华”的当属复式结构的崖洞,其上层的洞与下层的洞凿有洞口相通,洞口处架有木梯使上下相连。不知这套复式的“豪宅”的主人该是何许人呢?只可惜此洞被铁栏杆封住,游人不能进入参观。
     那么多的崖洞并非都是供人居住的,有的洞就是马厩,洞内有人工凿出的石槽子便明明白白地点出了此洞的用途。只是几个马厩的洞口都比较矮,恐怕全没超过1.7米,莫非住在这里的古代先民们当年养的马都是矮种马?在附近的一片空地上,放着一副石碾子,旁边的说明牌上介绍,这副石碾子是1998年5月在这里挖掘出土的。我看到碾盘已经残缺不全,而碾滚子虽然还算完整,可它的表面也是坑坑洼洼,昭示着它们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令我疑惑不解的是,在这深山之中,并无可供耕作的大片田地,那么这些人靠什么生存呢?如果他们是以畜牧业为主,这副碾子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一这串的问号使得有关古崖居的传说众说纷纭、扑朔迷离。有专家认为,此处古崖居开凿于汉代,是汉朝政府为防匈奴骚扰在此处建立的一处中等规模的军事要塞。按照洞穴的情况看,这里至少可以驻扎200人左右的军队,同时能存放大量的武器和给养。也有专家认为,这些石洞是由北方迁徙而来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于唐朝晚期开凿的。这个少数民族被称为奚人,是匈奴的一个旁支。专家说,这个奚人部落是因为不堪忍受当时在北方正在崛起的辽人的残酷压迫而逃难于此的。据专家推断,奚人在此只居住了30多年,就被辽朝政府发现,并派军队将整个部落的人都押解返回了北方,从此,这些石洞就荒废了。还有专家认为,奚人应为突厥人的一支,属于“矮人族”人种,成年人平均身高仅为1.5米……1.6米。根据专家的解释,这种观点有史料为佐证:有史料记载,历史上确实有个叫“奚人”的矮人部落曾活跃于妫州一带,而妫州正是延庆一带的古称。我联想到石洞中又短、又窄的石炕和低矮的屋顶,这些是否也能证明,当年居住于此的居民们都是些小矮人呢?据说“矮人族”人种的确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不少地方,但是现在除了非洲的原始森林中可能还有几个仍处于原始状态的“矮人族”部落外,其他地方的“矮人族”都已消失。专家认为这个矮小的奚人的部落曾迁徙于欧亚大陆之间,因为在现今的土尔其境内也发现过与此类似的古崖居,两处古崖居的风格、样式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专家称,民居建筑的风格、样式不仅仅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更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处古崖居能如此相似绝非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地理学专著《水经注》(北魏学者郦道元著)中也有关于延庆、怀柔一带有人工开凿的石室的记载。书中说“石室三层”是“故关之候台”,即,这些“古崖居”是“旧时居庸关前沿守候观望敌情的烽火台”的将士们所住的军营。
    据有关专家测算,古崖居的总开凿量至少在4,000立方米左右。虽然这一带的山体是沙砾花岗岩的构造,其石质在花岗岩中并非最硬。但是在1千多年前的古代,先人们仅仅依靠双手,依靠凿子、锤子等最简单的工具,竟凿出那么大的工程量,硬是在两座山上凿出了100多个石洞,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专家们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工程量要由100多个工人连续不停地作业,至少也要5年以上才可能完成。
    有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古崖居。”有关古崖居的谜底究竟能否揭开?何时才能揭开?我看这些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能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主题

6

帖子

0

八通币

小学生

Rank: 2

积分
57
注册时间
12-9-13
沙发
 楼主| 严涛1949 发表于 12-9-22 07:5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广告联系| 手机版|小黑屋|八通网  

GMT+8, 24-9-22 01:30

Powered by Discuz!

© 2004-2014 Bato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